
Completely lifting interaction restrictions: Breaking through exports to Europe

中歐關係在建交 50 週年之際迎來改善,習總書記與歐方領導人互致賀電,強調深化戰略溝通與增進互信。中方與歐洲議會決定全面取消交往限制,建議挖掘對歐出口投資機會。中歐產業鏈互補,貿易戰加強雙方關係。美國單邊主義導致歐洲戰略覺醒,歐盟積極尋求外部合作,取消對華官員會面限制,領導人頻繁訪華。
報告摘要
5 月 6 日習總書記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就中歐建交 50 週年互致賀電。總書記強調:“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係,不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高度重視中歐關係發展,願同科斯塔主席和馮德萊恩主席一道努力,以建交 50 週年為契機,總結中歐關係發展經驗,深化戰略溝通,增進理解互信,鞏固夥伴定位,擴大相互開放,妥處摩擦分歧,開闢中歐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 同日,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在中歐關係預期加速改善之際,我們建議挖掘對歐出口鏈的投資機會。
一、貿易戰正加強中國與歐盟之間的關係,中歐產業鏈具備互補優勢。
中歐經濟存在互利基礎。歐洲進入降息週期、俄烏衝突造成能源價格高企、德國財政轉向等導致歐洲通脹的擔憂。中國持有 1.55 萬億美元的美債,如果拋售美元和美債,買入歐元和德債,歐洲央行能夠維持低利率和低通脹。
中歐產業鏈存在互補優勢。(1)中國在傳統制造業、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等,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佈局。歐洲在高端製造領域,例如精密儀器、航空航天、工業服務等,保持領先地位。(2)歐盟對中國的進口依賴越來越大、而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依賴越來越小。
二、歐美裂痕增加:美國單邊主義的系統性衝擊,歐洲開始戰略覺醒。
特朗普延續並強化"美國優先"戰略,一方面在安全領域要求歐洲承擔更多防務開支,另一方面在經貿領域擴大關税武器化運用,對歐洲造成了經濟、軍事上的壓力。此外,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歐洲人已經不再信任美國,美國安全承諾的搖擺直接催化了歐洲防務一體化進程。
三、25 年出現邊際變化:歐洲議會取消對華官員會面限制,歐洲領導人密集訪華,歐洲各國積極尋求變革
關税壓力迫使歐盟積極尋求外部協作,近期歐洲領導人、企業高管密集訪華。雖然大部分領導人對華態度偏鷹,但當外部壓力突破臨界點時,制度差異將讓位於生存理性,中歐關係的改善本質是歐美結構性矛盾外溢的必然結果。
歐洲也在積極尋求變革。例如德國財政政策開始轉向,千億歐元的財政刺激計劃出台。法國政府提高軍費以及核威懾對歐洲提供保障。西班牙希望能夠推動歐盟轉向中國以應對貿易戰。
四、落實到行業層面,如何評估各行業在歐洲市場拓展的進程?今年哪些行業預計率先受益於對歐出口的潛在改善?
綜合對歐出口敞口和在歐市佔率兩個維度,可以大致定位中國各行業對歐出口進程:(1)第一檔:歐洲是當前主要的出口市場,且在歐已經有一定的份額:動力電池、掃地機、逆變器、新能源客車、風電零部件等。(2)第二檔:歐洲是當前主要的出口市場,但當前在歐份額仍不高、市場競爭力仍待提升:新能源乘用車、電動叉車。(3)第三檔:當前歐洲的出口敞口不高、主要還是在美國或亞非拉:摩托車、家居、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等。
其中對於第一檔,主要與需求側掛鈎。可以挖掘今年歐洲需求側有邊際變化的品類,關注海風、逆變器。對於第二、三檔,主要與供給側掛鈎。尋找今年潛在實現歐洲敞口及份額擴張的品類,關注摩托車、新能源乘用車。此外,近期德國對華通信設備限制政策出現鬆動,也可以關注國產通信設備等重新打開歐洲市場的機遇。
報告正文
一、貿易戰正在加強中國與歐盟之間的關係
(一)產業鏈具備互補優勢,中歐存在合作的基礎
中國和歐洲產業鏈具備互補優勢,存在合作的可能性:
1.歐洲對通脹的擔憂。隨着歐洲進入降息週期、俄烏衝突造成能源價格高企、德國的 “財政火箭筒” 可能會導致歐洲對通脹持續性的擔憂。考慮比利時(通過 Euroclear)和盧森堡(通過 Clearstream)的代持,中國仍然持有大約 1.55 萬億美元的美債,如果後續拋售美元和美債,買入歐元和德國國債,歐洲央行能夠維持低利率和低通脹。
2.歐盟對中國商品傾銷的擔憂。
(1)從歐洲領導人的表態來看,最主要擔心中國進入美國消費者市場的渠道減少可能會促使中國企業向歐洲出口更多廉價金屬、化工產品及其他商品,加劇歐洲對傾銷的擔憂。
(2)根據 Grand Continent 在 2025 年 3 月 11 日-2025 年 3 月 14 日的問卷調查,“為應對俄羅斯和美國,歐盟應接近中國?” 的問題中,持不太同意想法的歐洲人,主要集中在中國對歐洲的貿易順差較大的國家,例如荷蘭、意大利、比利時,德國等,可能也反應了歐洲對中國傾銷的擔憂。
(3)但是,仍然存在貿易順差較大,但是卻相對親中的國家,例如西班牙。西班牙近年來獲得了來自中國企業數十億歐元的電動汽車工廠、電池工廠和可再生能源投資,寧德時代、德賽西威等新能源產業鏈相繼在西班牙建廠。
(4)中國和歐洲存在產業鏈互補:中國在傳統制造業領域,例如紡織、中低端機械設備,以及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等新興領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佈局,具備顯著的競爭優勢。與此同時,歐洲在高端製造領域,例如精密儀器和航空航天,以及工業服務領域,包括研發設計和知識產權服務方面,依然保持領先地位。
(5)隨着企業密集出海歐洲,中國對歐洲國家的順差已經下降,但後續確實一方面可能需要加大對歐洲藥品、奢侈品、高端機械設備的進口,以降低順差額。另一方面推動部分企業積極出海,通過合資建廠,加強與其他歐盟國家合作。
3.歐盟對中國的進口依賴越來越大、而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依賴越來越小。
(1)中國出口歐盟金額佔中國總出口金額從 2008 年初的 20.2%,下降至 2025 年 3 月的 14.4%,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依賴減小;
(2)歐盟進口中國金額佔歐盟總進口金額從 2008 年初的 14.0%,上升至 2025 年 2 月的 21.5%,歐盟對中國的進口依賴不斷加大。
(二)歐美關係裂痕增加:美國單邊主義的系統性衝擊,歐洲開始戰略覺醒
1.特朗普第二任期延續並強化"美國優先"戰略,其政策組合呈現兩大新特徵,這種轉變對歐洲造成了經濟以及軍事上的壓力:
(1)在安全領域減少對北約的承諾,要求歐洲承擔更多防務開支。特朗普對北約的"有條件保護"政策:一方面,其威脅要求成員國將軍費開支提升至 GDP 的 5%,導致德、法等國 2024 年防務預算激增;另一方面,美國單方面調整烏克蘭軍援策略,暫停對烏"愛國者"導彈系統交付,迫使歐盟緊急啓動"歐洲和平基金"填補缺口。
(2)在經貿領域擴大關税武器化運用。美國《通脹削減法案》通過 3690 億美元綠色補貼吸引歐洲企業遷移,歐洲產業空心化風險攀升,德國汽車產業對美出口因關税成本增加導致利潤率不斷壓縮,迫使大眾、寶馬等加速在美設廠。2025 年 3 月對歐盟鋼鋁全面徵收 25% 關税後,更威脅對葡萄酒等產品加徵 200% 懲罰性關税。
2.這種安全承諾的搖擺直接催化了歐洲防務一體化進程——2024 年 6 月,歐盟通過《歐洲國防工業戰略》,並且德國於 2025 年 4 月 1 日正式啓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永久性海外駐軍計劃——在立陶宛部署一支 5000 人的裝甲旅。
3.根據民意調查,大部分歐洲人已經不再信任美國,特朗普是歐洲的敵人,歐盟需要擁有自己的軍隊。根據 Grand Continent 在 2025 年 3 月 11 日-2025 年 3 月 14 日,採用 CAWI 方法對九個歐盟國家的 10572 人進行的問卷調查。主要結論如下:
(1)歐盟領土上的戰爭即將到來,但是,美國已經不再可靠,軍事上已經不能夠依靠美國。大多數歐洲人(55%)認為,未來幾年歐盟領土上發生武裝衝突的風險很高;但是,大部分歐洲人不信任美國,認為歐盟可以依靠唐納德·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確保安全與防禦的佔比僅為 10%,歐盟應僅依靠自身力量確保安全與防禦的佔比達到 70%。
(2)北約已經不再可信,歐洲人需要自己防禦,擁有歐盟國家自己的軍隊。歐洲人對歐洲共同軍隊(60%)的信心比對他們的國家軍隊(19%)更有信心,以確保他們國家的安全。而同意像北約這樣的國際聯盟,享有美國保護的佔比僅為 14%。
(3)特朗普是歐洲的 “敵人” :大多數歐洲人認為唐納德·特朗普是 “歐洲敵人”(51%),63% 的人認為唐納德·特朗普的當選使世界不那麼安全,43% 的人認為美國總統有威權傾向,39% 的人認為他的行為像獨裁者。
(4)歐洲人想抵制馬斯克和特斯拉:接近八成的歐洲人認為他不值得信任,58%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贊成抵制特斯拉。
(三)25 年出現邊際變化:歐洲議會取消對華官員會面限制,歐洲領導人密集訪華,德國財政政策開始轉向
25 年最大邊際變化之一是特朗普從 4 月 2 日起對全球展開 “對等關税”,一方面對中國轉出口占比較大的東南亞等國加徵最高檔的關税;另一反面,對美國的傳統盟友例如歐盟(加徵 20%)、日本(加徵 24%)等國,同樣加徵不低的關税,關税大棒下,市場風險溢價快速提升。
關税壓力迫使歐盟積極尋求外部協作,近期歐洲領導人、企業高管密集訪華。
(1)4 月 2 日特朗普稱將對歐盟徵收 20% 關税,隨後,歐盟成員國投票通過首輪對美關税反制措施。雖然美國對歐洲關税暫停 90 天,但關税壓力迫使歐盟積極尋求外部協作。
(2)2025 年 3 月歐洲議會取消對華官員會面限制,被視為打破 “制裁僵局” 的關鍵信號。歐洲領導人、企業高管在近期密集訪華,此前擱置的中歐投資協定若能恢復談判,將在市場準入(如中國取消對歐盟汽車合資股比限制)、公平競爭(歐盟承諾不對國企設置歧視性條款)等領域達成突破。
雖然歐盟大部分領導人對華態度偏鷹,但當外部壓力突破臨界點時,制度差異將讓位於生存理性,中歐關係的改善本質是歐美結構性矛盾外溢的必然結果。
(1)雖然大部分領導人對華態度偏鷹,過往表達過去風險化並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隨着美國單邊主義的興起,借中國來減緩美對歐越來越大的戰略壓力的意圖越來越明顯。
(2)歐洲理事會主席安東尼奧·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等歐洲領導人也將在今年 7 月訪問中國,討論中歐關係現狀,並且會談涉及美國關税影響。
歐洲各國也在積極尋求變革:
(1)德國財政政策開始轉向,千億歐元的財政刺激計劃出台。德國出台 5000 億歐元財政方案,分 12 年投入(年均約等於德國年 GDP 的 1%),預計將投資於現代化交通網絡、數字化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開發以及住房建設等。3 月 21 日,德國 “財政火箭炮” 獲議會最終投票通過,德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支出法案通過了最後的立法障礙。
(2)法國政府提高軍費以及核威懾對歐洲提供保障。法國一方面考慮對高收入人羣徵收差別税率,增加國防預算,以響應馮德萊恩提出的 8000 億歐元天量軍費計劃,另一方面,考慮法國的核威懾能力為整個歐洲提供安全保障。
(3)西班牙希望能夠推動歐盟轉向中國以應對貿易戰。西班牙總理桑切斯成為自特朗普總統對大多數國家徵收關税以來首位訪問中國的歐洲領導人, 並且希望西班牙能夠推動歐盟轉向中國以應對特朗普關税。
二、關注 25 年對歐出口鏈的投資機遇
地緣政治風險超預期
落實到行業層面,如何評估各行業在歐洲市場拓展的進程?今年哪些行業預計率先受益於對歐出口的潛在改善?我們建議關注海風、逆變器、新能源乘用車、摩托車、通信設備等。下文將具體展開分析。
首先,我們評估各行業在歐洲市場的拓展進程。下圖可以概覽 2024 年各主要出口鏈行業的出口地區敞口分佈。我們發現,除了典型的家居、紡織、工具等對美出口鏈之外,還有部分行業呈現國別分散的特徵,敞口主要在歐洲及亞非拉地區。
接下來我們聚焦歐洲,尋找當前對歐出口敞口大、且對美敞口小的行業。這類行業預計受本輪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小、且更容易受對歐潛在出口改善的拉動。尋找對歐敞口在 30% 以上,對美敞口在 10% 以下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新能源領域,有新能源客車、新能源乘用車、逆變器、風電等。
從份額的角度來評估:當前在歐洲拓份額進程較快、進口市佔率較高的行業主要集中在中國優勢的光儲、鋰電、家電。如光伏電池組件、動力電池、掃地機、逆變器等當前在歐洲的進口份額在 30% 以上,其餘大多數行業當前份額仍不足 20%。
綜合敞口和份額兩個維度,我們可以大致定位當前各行業在歐洲市場的拓展進程,大致分為三檔——
1.第一檔:歐洲是當前主要的出口市場,且在歐已經有一定的份額(下圖紅圈,第一象限):動力電池、掃地機、逆變器、新能源客車、風電零部件等。
2.第二檔:歐洲是當前主要的出口市場,但當前在歐份額仍不高、市場競爭力仍待提升(下圖黃圈,第四象限):新能源乘用車、電動叉車。
3.第三檔:歐洲市場開拓有限。當前歐洲的出口敞口不高、主要還是在美國或亞非拉,在歐洲的份額也不高(下圖藍圈,第三象限):摩托車、家居、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等。
其中對於第一類,主要與需求側掛鈎。可以挖掘今年歐洲需求側有邊際變化的品類,關注海風、逆變器。
海風方面,據廣發電新報告,25 年歐洲裝機有望恢復 50% 以上的增長,關注高附加值的歐洲市場增長彈性。據廣發電新報告,已有部分公司呈現對歐的景氣復甦。大金重工一季度出口海工發運量同比翻倍增長,創歷史新高,訂單已排至 2027 年。目前大金重工的海上風電單樁訂單量已經在歐洲市場佔比超過三成。關注二季度海風開工帶來的盈利二次修復。
逆變器方面,歐洲渠道庫存調整結束,恢復正常化,需求潛在迎來修復。據部分逆變器公司的一季報業績預告及公開接待投資者調研紀要:“歐洲在經歷了 2 年的高庫存後近期到了庫存正常化,預計需求會恢復正常”、“歐洲部分市場受政策導向、能源轉型及經濟性等因素驅動,需求持續增長”。
其中對於第二、三類,主要與供給側掛鈎。尋找今年潛在實現歐洲敞口及份額擴張的品類,關注摩托車、新能源乘用車。
摩托車關注中國大排量自主品牌在歐洲市場的擴展,新能源車關注出口最低價格承諾框架協議成型後、額外關税豁免帶來的國產品牌擴張機遇。
此外,近期德國對華通信設備限制政策出現鬆動,也可以關注國產 5G/6G 設備等重新打開歐洲市場的機遇。2020 年德國啓動 “可信國家” 審查,限制中國設備。此後 21 年宣佈 5 年內逐步移除華為設備。而今年 4 月德國《經濟週刊》等媒體報道稱,德國新政府聯盟協議刪除了針對華為的 “可信國家” 限制條款,轉而採用 “可信技術標準”。如果政策能夠落實,有望為中國設備商及供應鏈重新打開歐洲市場。
本文作者:劉晨明、鄭愷、餘可騁、楊澤蓁,來源: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原文標題:《【廣發策略】全面取消交往限制:對歐出口突圍》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