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B Bank announced its quarterly report, high dividends attract "important shareholders" competing to "grab shares"?

華爾街見聞
2025.04.25 13:2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光大銀行於 4 月 25 日公佈 2025 年一季報,營業收入同比下降 4.06%,淨利潤微增 0.28%。控股股東光大集團及第二大股東中信金融資產增持股份,顯示出對公司前景的信心。儘管營業支出下降 10.44%,但利息淨收入和手續費收入表現不一。2024 年報顯示,光大銀行的股息率為 7.27%。

4 月 25 日晚間,光大銀行披露了 2025 年 1 季報。

季報顯示,光大銀行一季度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 4.06%,而營業支出比上年同期下降 10.44%。通過降本增效,最終實現淨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 0.28%。

一份不錯的業績報告反而激起了股東購入的信心,一季報顯示,光大銀行控股股東光大集團和第二大股東中信金融資產分別增持光大銀行。

雙方的增持動作和態度,一下子引起外界的關注起來。

經營情況保持穩定

根據 1 季報,光大銀行在一季度內實現營業收入 330.86 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4.06%;實現淨利潤 125.30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0.28%。

具體來説,營收佔比更大的利息淨收入 225.38 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6.84%;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 56.78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3.27%,兩者表現拉開距離。

同期,光大銀行控制成本的行動很堅決,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該行一季度發生營業支出 174.15 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10.44%,其中,業務及管理費支出 82.54 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5.00%;信用減值損失支出 84.88 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15.63%。

降本增效之下,光大銀行一季度圓滿實現了淨利潤的同比微增。

去年分紅相當可觀

光大銀行一季報延續了其去年年報的經營態勢。

該行 2024 年報顯示,報告期末,該行資產總額 6.96 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 2.75%;貸款和墊款本金總額 3.93 萬億元,比上年末增增長 3.88%。

報告期內,光大銀行實現營業收入 1354.15 億元,同比下降 7.05%,實現淨利潤 419.11 億元,同比增長 2.03%。

另外,累積光大銀行 2024 年內的兩度實際現金派息金額,WIND 統計顯示,該股近 12 月的實派股息率為 7.27%(下圖)。

重要股東搶着增持

或許是業內相對靠前的股息率,或許是對銀行未來的發展 “深具信心”,光大銀行在 2025 年一季度內獲得了大股東們的爭相增持。

2024 年 1 季報顯示,控股股東中國光大集團增持該行 A 股 4132.36 萬股,增持市值價值約 1.56 億元,

另一重要股東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增持該行 2.636 億股,增持市值約 9.95 億元(下圖)。

各有各的 “打算”

兩家機構還分別披露過增持相關的公告。

光大集團曾於今年 3 月末公告,基於對該行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於 2024 年 3 月 29 日至 2025 年 3 月 28 日,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繫統以集中競價方式累計增持該行 A 股股份 121943100 股,佔本行總股本的 0.21%,累計增持金額超過 4 億元(不含交易費用)。

中信金融資產則於 2024 年 11 月 29 日公告披露,其臨時股東大會表決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投資配置的議案》。該議案明確了中信金融資產擬在 12 個月內購入總額不超過人民幣 40 億元(不包括印花税及相關費用)的光大銀行股份。

考慮到一季度內購買的金額尚不足 10 億元,未來中信金融資產對光大銀行的增持力度可能給還會加大。

銀行股漸成 “香餑餑”

銀行股近年有成為 A 股市場 “香餑餑” 的趨勢。

一方面,低於淨資產的股價,低於 1 的市淨率,令得不少產業資本、金融資本乃至相關主體對銀行股股權的高價值和低估值形成 “共識”。

另一方面,即便是在 2023 年到 2025 年 1 季度的相對嚴厲的運營環境內,多數銀行股仍然實現了盈利的保平乃至正增長,銀行股的經營韌性和競爭力在這幾年顯露的比較充分。

由此,包括內地險資、內地公募基金以及產業資本和金融機構大股東們競相開始增持。

這種情況,其實歷史上發生過不止一次,2005 年前低於淨資產的鋼鐵板塊,2015 年至 2019 年間極具利潤槓桿的房地產板塊,都被產業多大肆追捧,並在其後實現了可觀的價值迴歸。

這個情況會否降臨到如今的銀行板塊看,實在值得觀察。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