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alyzing the Reasons Behind Bank of Qingdao's "Double-Digit" Profit Growth

四大板塊同步發力
信貸需求疲軟、財富管理業務承壓的銀行業 “寒冬” 裏,維持雙位數增長並不常見。
2024 年已披露業績的 35 家上市銀行中,僅有不足三成的公司實現 10% 以上的利潤增長;
其中,青島銀行以 20.16% 的歸母淨利增速摘得城商行 “桂冠”,成為浦發銀行外,唯一利潤增速在 20% 以上的上市銀行。
拆分來看,青島銀行利息與非息收入對其營收的貢獻率呈現 “七三開”,營收構成在銀行業中頗具代表性:
其中,利息淨收入源於高速擴表下的 “以量補價”,同比增幅達 6.38%;
非息收入增長預計來自 “債牛” 行情下的投資收益,與金價高漲催生的貴金屬銷售服務,增幅達 13.58%。
對新一屆領導班子而言,領先同業的利潤漲幅,已是青島銀行 “新三年戰略規劃” 有效性的驗證。
2022 年中,有着 30 年中行經驗的景在倫就任青島銀行董事長;次年 “老農業” 吳顯明到位,就任青島銀行行長。
同年 4 月,張遲紅、張猛 2 位副行長加入,青島銀行新一屆領導班子基本就位。
人員齊備後,青島銀行推出 “新三年戰略規劃”,聚焦 “調結構、強客基、優協同、提能力” 四大戰略主題,推動公司業務、零售業務、金融市場業務和國際業務四大板塊業務升級。
從當下各指標看,該行正沿着戰略規劃方向悄然向前。
對公狂飆
與大部分城商行相似,青島銀行業務結構仍以存貸款為主。
難得的是,在個人與家庭普遍呈現縮表傾向的時刻,該行仍維持了較高擴錶速度。
2024 年末,青島銀行資產、負債增速分別較城商行整體高出 4.28 個百分點、4.4 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總額較年初分別增長 13.48%、13.56%,貸款、存款總額增長 13.53%、11.91%,各項數字均在 10% 以上。
佔比 7 成以上的對公貸款,仍在以 20% 以上的速度狂飆,成為青島銀行維持利息收入的關鍵力量。
上述增量得益於加強對製造業、民營、普惠和科技等重點領域的投放。
青島銀行透露,公司製造業、科技、綠色、涉農新增貸款增幅均在 40% 以上,普惠貸款增量、增速創下歷史新高。
與金融市場板塊的聯動模式,或是青島銀行對公業務仍舊具備增長潛力的動因之一。
副行長劉鵬在業績會上着重拆解了這一模式,“兩個板塊間保持了比較好的聯動,主要是以客户融資需求為導向,開展投貸聯動、庫存聯動等金融服務。”
據其介紹,一是投貸聯動,對企業客户進行綜合授信,通過合理分配運營渠道開展聯動;
二是投存聯動,通過與分支行前沿的營銷聯動拉動存款;
三是承銷聯動,旗下自營、理財兩個投資盤使得公司發債業務系統更完善,可幫助對公客户尋求全國範圍內的資金支持;
四是創新聯動,可通過牌照優勢為對公客户提供憑證創設等服務,在融資、徵信方面做到更好協同。
2024 年,該行對公、市場金融板塊營收貢獻分別為 45.84%、21.58%,利潤貢獻為 55.81%、21.14%。
板塊聯動的增量成功推動了 “以量補價”,幫助青島銀行抗住了利率下行的壓力。
2024 年該行淨息差維持在 1.73%,較上年微降 0.1 個百分點,淨息差數字在已公示數據的 23 家上市銀行中位列第 9 名。
高增之下,亦有隱憂。
資產質量上,青島銀行整體不良率雖成功壓降 0.04 個百分點,但仍有多個領域不良貸款數量增長,例如批發和零售不良貸款增長 27.44%、建築業增長 61.1%。
同時,存款定價能力明顯不足。
對公貸款佔總貸款比重超 7 成、增速高達 20.15% 的情況下,對公存款佔比僅為 5 成、增速為 7.57%。
綜合來看,青島銀行對公信貸狂飆的長久支撐,仍是成本更高的定期與零售存款:
一是現有存款結構上,7 成為定期存款、5 成為零售存款,成本整體較高;
二是增量上,定期存款增速較活期高出 18.57 個百分點、零售存款增速較對公高出 9.07 個百分點。
2024 年,青島銀行負債成本率為 2.18%,在上市銀行中處於中游;槓桿率為 5.79%,高於監管要求 4%,該行解釋稱 “主要是各項業務發展,資產規模增加所致。”
零售追趕
十多年前的青島銀行,可能沒有料到如今業績高增的主要驅動力,仍是對公業務。
作為山東省內規模 “第一梯隊” 的城商行,青島銀行在對公信貸隨着製造業發展扶搖直上時,就比同業更早意識到了零售板塊的重要性。
2010 年,曾在招商銀行履職多年的郭少泉加入青島銀行擔任董事長,大力推廣零售業務,錨定新金融精品銀行方向,欲將其打造為 “小招行”;
2017 年後,青銀金租、青銀理財相繼成立,並獲得 B 類主承銷商獨立主承、證券基金託管等資質,形成多種經營業態並存格局。
橫向對比同業,青島銀行的零售業務在房地產承壓、財富管理業務承壓的大背景下,仍表現出一定韌性。
國股行、城農商行零售業績普遍下滑的背景下,該行零售分部營收、利潤分別 “逆勢” 增長 7.59%、34.93%;
其中代銷基金業務手續費同比增幅高達 92.61%,與基金降費潮下中收承壓的同業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拆解利潤後,可見對公業務仍是青島銀行核心。
2024 年該行零售業務利潤貢獻率為 13.51%,顯著低於同期的對公、市場金融板塊的 55.81%、21.14%;
零售貸款利息收入同比下滑 6.38%,不良率上升 58bps 至 2.02%。
就公司內輕、重資產業務間的相互賦能而言,傳統對公信貸與金融市場 “投行 + 銷售 + 做市” 間的聯動,優於零售方向的財富管理與客羣協同。
2024 年該行零售存款增速雖高達 16.64%,但平均成本率達 2.46%,較股份行有不小差距;
可見如今,青島銀行仍未能復刻招行憑藉財富管理業務打通的低息攬儲優勢。
全年增長 13.58% 的非息收入,主要由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兩部分構成:
一是 2023 年下半年適時增加公募基金投資,並在 2024 年上半年把握住債券市場估值上行契機,實現投資及估值收益較快增長;
二是金價高升之下,銷售貴金屬業務收入增加 1.29 億元。
國際化發力
在對公、零售、金融市場呈現向好趨勢之際,與前三者並列青島銀行第四大板塊的國際業務,未來或面臨較大挑戰。
2024 年,該行仍未單獨列示國際業務利潤,僅在文字部分披露部分關鍵數據:
國際結算業務量 176.88 億美元,較上年末增長 31.31%,國際結算量和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均位山東省法人銀行首位。
只是如今落地的貿易摩擦,正成為出海業務頭頂時刻籠罩的陰霾。
針對關税話題,該行行長吳顯明坦言 “2025 年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因素較多,一些因素的變化是比較劇烈的。”
並表示 “將基於外部環境變化和自身能力等方面綜合研判,對 2025 年的經營指導思想作出調整。”
“美國加徵關税,短期內會對外匯、進出口產生一定的衝擊。” 副行長劉鵬表示,“但長期也加速整個產業鏈重塑升級,(國內)企業出海需求會加大,這對商業銀行是機會。”
但劉鵬也強調,此次 “關税摩擦” 對青島銀行本身影響有限:
一是該行涉美貿易的國際結算量佔比較低、涉美業務集中度較低;二是已在客户端採用創新渠道,提前應對關税變化。
劉鵬表示,未來青島銀行將繼續推動國際業務的戰略部署,持續加大國際業務技術核心建設。“我們希望通過專業化服務和個性化產品挖掘市場潛力,提升國際業務的競爭能力,達到最優的國際業務服務、最佳的外匯專業團隊等國際業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