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Auto aims to become the "Android"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華爾街見聞
2025.03.27 06:0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理想汽車在 2025 中關村論壇上推出自研汽車操作系統 “理想星環 OS”,計劃向行業開源,目標成為汽車界的 “安卓”。該系統的研發源於 2020 年全球芯片荒,理想在芯片供應鏈中處於劣勢,導致營收損失。自 2021 年起,理想投入 200 人團隊,耗資超十億,最終實現了自研操作系統的上車。星環 OS 支持多種車規芯片架構,能在四周內完成芯片適配和驗證,顯著提高效率。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王小娟

一路在規模上狂飆的理想汽車,如今在智能化層面又拋出了更大的野心。

3 月 27 日,在 2025 中關村論壇,理想董事長李想對外秀出自研汽車操作系統 -- “理想星環 OS”,並且要將其向行業開源,意圖成為汽車界的 “安卓”。

回溯來看,理想自研汽車操作系統的直接動因,是 2020 年 “卡脖子” 的全球芯片荒。自 2020 年下半年起,全球面臨芯片結構性短缺問題,芯片交貨週期嚴重滯後,在這場長達三年的芯片荒中,整個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彼時,作為銷量尚在起步階段的新勢力(2020 年理想總銷量 3.3 萬台),理想在芯片供應鏈的產能分配中處於劣勢,能夠拿到的芯片供應量極為有限。

“我們當時在使用 AUTOSAR 的操作系統,該系統在行業內佔據着絕對主導的地位,如果需要更換短缺的 MCU 芯片,操作系統和全新芯片的適配、驗證週期一般需要 6 個月以上,這樣的週期會給我們帶來上百億的營收損失”,李想如是説道。

面對這樣巨大的不可控的風險,理想不得不思考自己來研發操作系統。

李想透露,2021 年公司內部就啓動了汽車操作系統自研項目,從零開始,完成了方案選型、架構設計和落地。理想對該方向相當篤定,投入了二百人研發團隊,這些年消耗了超十億的費用,最終在去年首次實現自研操作系統上車。

據瞭解,“星環 OS” 實現了軟件和硬件的解耦,能在四周內完成芯片的適配和驗證,比使用 AUTOSAR 最多節省 5 個月。更重要的是,其支持市面上主流的車規芯片的架構(英飛凌 TriCore、瑞薩 RH850、地平線、芯馳、開源 RISC-V 架構)。

可以説,理想把 “星環 OS” 做成了廣泛兼容、硬件 “通吃” 的基座系統,不再被芯片供應卡脖子。

並且,據李想介紹,在使用相同芯片和計算單元為基礎的前提下,“星環 OS” 在核心性能、安全性和成本效率等方面也超越了原有系統。而性能的提升直接關係到用户的駕駛體驗,也在行業狂卷氛圍下,左右着車企最在意的產品競爭力。

需要指出的是,傳統操作系統的架構下,車上的每個模塊都是各自為政,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並按順序彙報,每一次都會產生不少的延時。

理想的解決方案是通過跨系統架構設計,讓多個控制器之間進行系統配合,實現感知 - 決策 - 執行全鏈路的深度融合,全局協同。李想透露,該系統相比傳統方案,AI 算力虛擬化性能損耗降低了 80%,傳感器設備訪問時延降低了 90%,存儲資源佔用降低了 30%。

李想直言 “星環 OS” 是真正 AI 時代的汽車操作系統,其另一大功效在於降本。

隨着汽車智能化,車輛上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智能功能,每個功能域一般都有着自己獨立的傳感器和控制器,從而保證智能化的性能和體現。按照當前的智能化趨勢,理想算過一筆賬,各種智能功能對 AI 硬件的需求匯總在一起,每兩年就會翻一倍。

面對這樣的資源增長壓力,理想考慮將智能車控、智駕和智艙的算力融合共享;把智駕的攝像頭和行車記錄儀的攝像頭進行合併。李想直言,通過該方案每年整體降低了幾十億元 BOM 成本,軟件迭代也更高效。

而省下來的成本,也為理想增添了價格戰下調價的空間。

這些準備,背後則是理想成為 AI 科技公司的 “陽謀”。因為在智能化時代,汽車正從單純的交通工具,向人工智能終端轉變。汽車產業即將迎來 AGI 時代,玩家面臨着比移動互聯網時代更大的變革,小鵬、小米、華為、蔚來等都蓄勢待發。

“一個能夠以最高效率、最強性能,管理全車資源的汽車操作系統,是汽車行業智能化下半場的中樞,也是通往高階智能體的基座”。

面對機遇,李想決定將 “星環 OS” 全面開源,成為首家將汽車操作系統開源的車企。“這能幫汽車廠商和供應商每年節省千萬甚至上億的操作系統授權費用”。

這意味着,“星環 OS” 將自己定義為手機中的安卓系統,要知道正是因為開源,才讓安卓在如今智能終端行業有着霸主般的地位和體量。

顯然,理想也欲複製此路徑,通過開源吸引中小車企加入陣營,形成自主生態聯盟。“封閉只能放大係數,但開源可以放大基數。星環 OS 能助汽車行業每年節省 100 億-200 億元研發資源的重複投入,並打破閉源系統下 “黑盒化” 技術壁壘,重構國際供應商技術壟斷格局。” 李想直言道。

可以説,理想的開源戰略遠非單純技術共享,而是從供應鏈風險管控(縮短芯片適配週期)、行業成本優化(減少重複投入)、生態話語權爭奪(制定標準)、到產業協同升級(國產技術替代)的全鏈條佈局。

在業內人士看來,理想目標是通過技術 “放量” 換取生態 “勢能”,最終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掌握類似谷歌對安卓、華為對鴻蒙的核心影響力。這種開放競爭範式或將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的價值分配格局。

在引領了 “冰箱彩電大沙發”、增程熱潮後,如今理想欲成為 “智能汽車時代新競爭規則定義者” 的陽謀已經顯現,而這,或許是它衝刺成為行業巨頭行動版圖的一角。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