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 Rising, West Falling" is not just a macro narrative

華爾街見聞
2025.03.09 10:1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近期市場變化顯示 “東昇西落” 不僅是宏觀敍事。A 股 TMT 成交額佔比突破 40%,美股科技股下跌,外資行對中資股看多。美國裁員人數創 2009 年以來新高,特朗普加徵關税影響市場信心。美股科技資產大幅領跌,MAG7 調整持續 54 個交易日,可能影響 A 股資金流動和貨幣政策。

春節前後開始,有一些變化值得留意,可能預示 “東昇西落” 不僅僅是宏觀敍事:

①A 股 TMT 成交額佔比突破過去 5 年 40% 的上限(美國科技成交佔比在 23 年率先突破 40%)。

②DeepSeek 爆發以來,美股台積電跌幅超過 20%,但是台股台積電跌幅 10% 左右。同時 AH 科技與美股科技的 “劈叉” 程度拉大。

③2 月密集看到了主要外資行對於中資股、中資科技轉向看多的報告。

④抵制馬斯克的行動在歐洲展開,特斯拉 2 月在德國銷量同比驟降 76%。

⑤年初以來美國僱主已宣佈裁員 22 萬人,創 2009 年以來新高,其中,政府裁員數量超過 6 萬人。

⑥特朗普連續兩個月對中國加徵 10% 關税,但市場反應甚微。

美股當前下跌背後是信心危機帶來 “美國例外論” 退潮。(1)美國基本面出現下行壓力,GDPNow 模型預測 2025 年美國第一季度實際 GDP 增長率為-2.8%。(2)1-2 月美國政府裁員數量超過 6 萬人,引發財政支出收縮、私人消費和投資降低的預期。(3)美國對外加徵關税以及行政指令的飄忽不定,通脹預期抬升。Tax Foundation 估算美國 2025 年進口關税升到 13.8%,為 1931 年以來最高。(4)減税、放鬆監管這些對經濟有利的政策要立法通過,落地尚需時日;而加徵關税、移民限制、裁員等只需要總統行政命令,對經濟的影響最直接。

海外 “多事之秋”,美股科技資產大幅領跌。MAG7 本輪調整(統計至 2025/3/7),已持續 54 個交易日,下跌 15.7%,時間和幅度均超出前 4 次(平均下跌了 35 個交易日,跌幅 10.4%,最大跌幅 15.3%)。

美股市場的調整可能通過幾個角度影響 A 股市場:(1)資金流動:若出現系統性風險,資金減配全球權益資產;若 A 股的基本面顯著好於美股,可能會吸引全球資金再配置。(2)貨幣政策:美債利率下行帶來中美利差的收窄,給國內貨幣政策寬鬆騰出空間。(3)市場信心:美國走弱或走平 + 中國回暖的組合,A 股資產存在抬估值可能。

當中美基本面不同步時,美國走弱或走平 + 中國回暖的組合,A 股資產的表現較好。當美國基本面邊際回落(美債利率下行)時:(1)若中國基本面也處於回落趨勢,則較難有獨立行情;(2)若中國基本面邊際向上時,則 A 股資產有抬估值的可能,比如 19Q1-Q3 以及當前。但前提是美國基本面沒有出現嚴重的衰退風險。

美國 “衰退” 的敍事升温,但目前證據仍不足:(1)高頻數據顯示 2 月零售數據大概率回暖;(2)2 製造業 PMI 邊際回落,但服務業 PMI 仍在走高;(3)科技七巨頭增速邊際回落,但絕對增速水平仍不低;(4)美股各指數 2025-2026 年的盈利增速預測不差。

美國 “軟着陸” 的敍事,對 AH 資產來説可能最好。短期節奏上,目前持續性仍在,“四月決斷” 是留意風險偏好波動的窗口期。過去 15 年春節後的躁動期,大約平均、中位數都能持續 31 個交易日左右,目前時間剛剛過半。中期維度上,依然是科技成長的主線。關注受益於推理成本下降的〖AI 應用〗、〖字節產業鏈〗、〖一體機和本地化部署〗;機器人中的細分關注〖腱繩和電子皮膚〗;低位成長關注〖軍工電子〗;主題投資關注〖文化出海〗、〖低空經濟〗。

報告正文

一、本週觀點:海外 “大事” 不斷,A 股能否獨善其身?

(一)中國資產與美國資產的 “劈叉” 程度來到近半年之最 
2 月中旬以來,AH 科技板塊與美股科技板塊的 “劈叉” 程度顯著拉大。以滾動 20 個交易日走勢來看,截至最新,科創 50 與納指 100 的負相關性達到-0.78,恒生科技與納指 100 的負相關性達到-0.57。
在此背景下,“美國例外論” 開始退潮,取而代之的是 “衰退” 的討論;與此同時,全球資金重新配置歐亞市場、中國資產重估的敍事也逐漸升温。
那麼,美股當前下跌的核心壓力來自哪?中國資產能否走獨立行情,或者説對中國資產最有利的環境是什麼?

(二)美股下跌的背後是信心危機帶來 “美國例外論” 退潮

從 DOGE(美國政府效率部門)激進裁員引發財政支出收縮預期,到特朗普政府對主要貿易伙伴全面加徵關税,再到移民政策收緊導致勞動力市場走弱,美股市場今年開局並不順利,市場信心、消費者信心、企業投資信心均受動搖。
其一,美國基本面出現下行壓力,短期 “美國例外論” 退潮。3 月 3 日,亞特蘭大聯儲的 GDPNow 模型預測 2025 年美國第一季度實際 GDP 增長率為-2.8%,主要來自私人消費和淨出口拖累。
其二,聯邦政府縮編引發財政支出收縮、勞動力市場轉弱、私人消費和投資降低的預期
根據 Challenger Gray&Christmas 的月度報告,1-2 月美國僱主已宣佈裁員 22 萬人,創 2009 年以來新高,其中,美國政府裁員數量超過 6 萬人,主要是來自 DOGE(政府效率部門)的行動。
3 月 6 日,特朗普表示已採取措施限制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門。此外,特斯拉在全球各地的銷量均出現暴跌,比如 2 月在德國銷量同比驟降 76%,部分源於消費者抵制運動。
其三,美國對外加徵關税以及行政指令的飄忽不定,抬升通脹預期,同時讓市場信心大幅受挫。
當前特朗普加徵關税的博弈屬性較濃,不確定性和對市場的衝擊仍然較大。
Tax Foundation 估算,若特朗普政府實施當前關税政策,則美國進口關税税率將從 2024 年的 2.5% 提升至 2025 年的 13.8%,為 1931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此外,從政策實施角度,減税、放鬆監管這些對經濟有利的政策要立法通過,落地尚需時日;而加徵關税、移民限制、裁員等只需要總統的行政命令,落地最快,但對經濟和通脹的影響反而最直接。
從政策出發點來看,特朗普新政府致力於削減赤字和降息長期利率水平(DOGE 提出在 9 月財年結束前削減 1 萬億美元的聯邦支出),以實現經濟從政府依賴向私營部門的轉型,但短期美國經濟不可避免要經過一段陣痛期。

(三)海外 “多事之秋”,美股科技資產大幅領跌

MAG7 指數本輪下跌的時間和幅度均超出前 4 次。2023 年初以來的上漲趨勢中,MAG7 指數共有過五次調整;第 1-4 次調整平均來看,MAG7 指數從高點到低點下跌了 35 個交易日,平均跌幅 10.4%,最大跌幅 15.3%;
本輪調整(2024/12/17 至今,數據統計至 2025/3/7),已持續 54 個交易日,MAG7 指數下跌 15.7%,時間和幅度均超出前 4 次。

(四)如何看待美股市場調整,對 A 股市場的外溢作用?中國資產能否走獨立行情?

美股市場的調整可能通過幾個角度影響 A 股市場:

(1)資金流動:又有兩種情形,若出現系統性風險,資金減配全球權益資產,中國資產也會無差別受衝擊;若 A 股的基本面顯著好於美股,可能會吸引全球資金再配置。

(2)貨幣政策:美債利率下行帶來中美利差的收窄,給國內貨幣政策寬鬆騰出空間。

(3)市場信心:當中美基本面不同步時,美國走弱或走平 + 中國回暖的組合,A 股資產存在抬估值可能

當美國基本面邊際回落(美債利率下行)時,對 A 股估值影響有 2 個情形:

(1)若中國基本面也處於回落趨勢,則較難有獨立行情;

(2)若中國基本面邊際向上時,則 A 股資產有抬估值的可能。如下圖情形 2:當美國基本面邊際走弱(美債利率下行)+ 中國基本面邊際回暖時,A 股估值抬升,比如 19Q1-Q3 以及當前。但前提是美國基本面沒有出現嚴重的衰退風險,否則會造成全球避險情緒升温。

因此,當中美基本面不同步時,美國走弱或走平 + 中國回暖的組合,A 股資產的表現較好。

(五)美國 “衰退” 的敍事升温,但目前證據仍不足

其一,1 月零售環比負增可能與去年底高基數有關,高頻數據顯示 2 月零售數據大概率回暖。
本輪美國的基本面擔憂最早是從 1 月零售數據環比轉負開始,1 月環比數據受到去年假期消費旺盛帶來的高基數的影響。從高頻數據看,近期紅皮書商業零售銷售明顯回升,預計 2 月的零售數據大概率回暖。
其二,2 製造業 PMI 邊際回落,但服務業 PMI 仍在走高。
其中,製造業的新訂單和新出口環比 1 月的回落幅度較大,可能與關税預期有關;服務業 PMI 的新訂單環比 1 月仍有改善。
其三,科技七巨頭增速邊際回落,但絕對增速水平仍不低。
從當前的彭博一致預期來看,2025 年一致預期增速由當前的 55.8% 下滑至 31.7%,26 年增速進一步下滑至 15.6%。
其四,美股各指數 2025-2026 年的盈利增速預測不差。
歷次熊市出現的時候多數是盈利增速邊際顯著走低的第 1 年,從當前預測值看,除去科技巨頭之外,比如 EX MAG7 指數、羅素 2000 指數的盈利增速邊際仍在改善。

(六)美國 “軟着陸” 的敍事,對 AH 資產來説可能最好

整體上看,美國目前走衰退趨勢的證據仍然不足,如 3 月 7 日鮑威爾表示的:美國經濟狀態仍良好,無需急於降息,等待特朗普政策更明確的信號。而美國 “軟着陸” 的敍事,對 AH 資產來説可能是最好的情形。

往前看:

(1)DeepSeek、國內機器人等產業的進展,讓相應板塊的股票從之前兩年的主題投資,距離景氣度投資越來越近,或者説可能出現越來越多的細分板塊,類似於此前的光模塊。相應地,每次擁擠度較高形成的回調,可能都是再次配置的機會。

(2)AH 股的 Ai 和機器人等產業在過去兩年 “美國一枝獨秀” 的宏觀敍事中,經常擔心美股巨頭的下跌,會終結國內股票的機會。但是自 DeepSeek 以來,包括國內大廠和政府層面不斷增加的資本開支,意味着國內也有了自己的進展和產業鏈,不用完全看美股巨頭的臉色。

(3)中期維度,中資科技股【重估】的條件已經具備,中期對科技股可以看高一線。條件①:25 年 ROE 有望結束下行、轉向平穩預期。條件②:中國科技產業的相對優勢在呈現、相對差距在縮小。條件③:估值及 ERP 位置決定安全邊際。條件④:地緣風波、匯率風險可控。

(4)回到短期節奏上,目前持續性仍在,“四月決斷” 是留意風險偏好波動的窗口期。過去 15 年春節後的躁動期,大約平均、中位數都能持續 31 個交易日左右,目前時間剛剛過半。

(5)自上而下來説,當前階段,低位的順週期板塊,可能存在一定的補漲空間。但是目前的宏觀基本面和宏觀經濟政策都屬於 “波瀾不驚” 的階段,邊際變化較小,不足以吸引大量資金。進入 3 月,大廠(小米、字節、騰訊)的業績和發佈會可能還會有更多產業進展。

(6)中期維度上,依然是科技成長的主線。關注受益於推理成本下降的〖AI 應用〗、〖字節產業鏈〗、〖一體機和本地化部署〗;機器人中的細分關注〖腱繩和電子皮膚〗;低位成長關注〖軍工電子〗;主題投資關注〖文化出海〗、〖低空經濟〗。

本文作者:廣發策略劉晨明/鄭愷/李如娟,文章來源: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原文標題:《【廣發策略劉晨明&李如娟】“東昇西落” 不只是宏觀敍事》。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