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MW takes a step ahead of Tesla

作者 | 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當特斯拉還在為 4680 電池的量產良率焦頭爛額時,寶馬集團在慕尼黑電池製造能力中心亮出了兩枚 “銀色子彈”: 4695、46120 兩個型號的大圓柱電池。
近日,寶馬發佈全新一代電驅技術, 大圓柱電池技術和支持超級快充的全新 800V 高壓平台是該技術的代表。這場看似技術路線的對決,實則是全球新能源產業鏈權力重構的縮影——傳統巨頭用 “生態協同” 對抗新勢力的 “顛覆敍事”,供應鏈韌性升級與區域產能博弈成為新戰場。
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和遠景動力在內的三家電池廠商,為寶馬電池技術落地和量產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的動力市場裏,電芯封裝主要有方形、軟包和大圓柱三種,其中方形電池是目前市場的絕對主力,佔去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大約 60%。
2020 年,特斯拉高調推出 4680 大圓柱電池,宣稱其能量密度提升 5 倍、成本下降 56%。然而,追求極致的幹法電極工藝卻成了量產 “死穴”:極片塗布環節失效率一度高達 70%-80%,而傳統濕法工藝的失效率僅 2%。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寶馬選擇了更穩妥的濕法工藝,並沿用 CTP(電芯直接成組)+ Pack to Open Body(電池車身一體化)的分步方案,將良率穩定在 98%。這種 “不追求顛覆,但確保落地” 的策略,讓寶馬在量產進度上實現了彎道超車。
寶馬通過 “模塊化思維” 降低風險。4695、46120 (即直徑 46 毫米,高度分別為 95 毫米、120 毫米) 兩款大圓柱電池,可以通過高度靈活調整以容納更多活性材料;正極鎳含量提升、負極硅含量增加的化學體系優化,則讓能量密度較上一代提升 20%。“結構 + 材料” 的雙重創新,既保留技術想象空間,又避免陷入工藝黑洞。
根據電池和能源研究公司 SNE Research 數據,去年 46 系大圓柱的全球裝機量為 5GWh,主要是特斯拉的 Cybertruck。
特斯拉曾公佈,它產出的 1 億顆 4680 電池,分配到具體車上,卻不夠裝載 10 萬輛 Cybertruck。從中可以看到,產能是限制 4680 電池進一步推廣的一個關鍵因素。
相比方形電池,大圓柱電池空間利用率與成組效率更高,能量密度也有明顯提升;46 系大圓柱動力電池多采用鋼殼結構,抗膨脹能力更高,單體電芯產熱更低,也更加安全;能量密度上,單體能量密度可達≥310Wh/kg,能夠實現≥6C 快充,10min 內實現充電 10% 到 80%,在單體能量密度上也優於方形電池。
大圓柱電芯對電池技術與生產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目前良率和成本控制方面,大圓柱電池還弱於方形電池。這也使得目前大圓柱電池主要應用在高端車型上。
一名動力電池公司人士向華爾街見聞表示,目前國內外頭部 OEM 均已佈局圓柱電池,預計 26-27 年批量搭載中高端車型。根據高工產研數據顯示,預計 2030 年大圓柱裝機量將超 250GWh。相比於已經較成熟的方形電池,圓柱電池對電池廠商的創新、工藝和製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寶馬的電池戰略充滿 “掌控感”:在德國慕尼黑建立三大能力中心——電芯技術中心(BCCC)負責材料研發、製造中心(CMCC)驗證量產工藝、回收中心(CRCC)構建循環體系,形成從實驗室到報廢的全生命週期管理。
量產任務則交給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和遠景動力,前兩者將分別在中國和歐洲建設年產能 20GWh 的工廠,遠景動力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的工廠,年產能達 30 GWh。
一名頭部動力電池人士指出,隨着大圓柱工業化量產突破,其規模效應還將進一步體現,預計將在 2026 年迎來 350PPM 高節拍產線,可大幅降低海外投資成本。
當中國瀋陽工廠的機械臂開始調試大圓柱電池試產線時,距離寶馬慕尼黑總部 7000 多公里外的南卡羅來納州的廠房也已完工。按照規劃,該工廠生產的電池將供應給寶馬美國伍德拉夫工廠組裝,應用到寶馬斯帕坦堡工廠生產的 X 系列純電車型上。
這將為寶馬的電動化戰略推進,提供強勁動能。華爾街見聞了解到,去年寶馬在北美市場 BEV 車型表現不錯,同比增速 12.3%,高於整體增速。X5\X6\X7 是寶馬在北美市場的核心車型,也是主要增長車型。
按照市場研究機構 Cox Automotive 預測,2025 年美國電氣化車型的滲透率會達到 25%,純電車型的市場份額會來到 10%。
尤其是隨着美國取消電動車補貼,原本不在補貼範圍內的豪華車型/大型車也隨之獲益。就在去年 12 月,美國高端車市場銷量佔比達 5.6%,高於常規水平的 4.4%。機構預測,接下來高端純電車型市場會進一步爆發。毫無疑問,搭載遠景動力提供的大圓柱電池的寶馬車型,也將從中受益。
此外,寶馬集團在美國斯帕坦堡工廠生產的車型,也有多款出口到中國。這種跨大陸的同步工程,揭示了寶馬戰略的深層邏輯——不是簡單複製產能,而是通過 “全球研發 + 區域製造” 的化學反應,構建起新能源時代的在地化優勢。在地化生產的真正價值,在於將產業鏈壓力轉化為彈性空間。
大圓柱電池的較量遠不止於技術參數。當寶馬用 “濕法工藝 + 生態協同” 破解量產難題時,它實際上完成了一場從 “產品創新” 到 “產業鏈重構” 的升維打擊——技術標準制定權、區域產能佈局、供應鏈韌性管理,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新時代的競爭內核。
未來的新能源戰爭,將是 “技術標準 + 區域產能” 的雙軸競賽:誰能在關鍵市場建立本土化產能聯盟,誰能將技術路線轉化為行業標準,誰就能在電動化終局中佔據制高點。而寶馬的突圍,恰恰預示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單打獨鬥的 “顛覆敍事” 終將讓位於生態協同的 “系統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