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fter researching the Chinese humanoid robot industry chain, Morgan Stanley: The technology route has not yet been unified, and the industry chain is accelerating cost reduction

摩根士丹利對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進行了調研,指出技術路線尚未統一,儘管運動控制進展迅速,但實際應用仍需改進算法和硬件。預計到 2025 年,多數製造商將實現人形機器人量產。國內零部件廣泛應用,部分企業尋求進入特斯拉供應鏈。降本被視為關鍵,產能建設和提升面臨挑戰。
宇樹科技機器人一夜爆火,特斯拉的 Optimus 賺足眼球,當前 A 股市場機器人概念股大幅拉昇,全球科技巨頭紛紛押注人形機器人。
目前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處於怎樣的發展階段?摩根士丹利在 2 月 17 日至 21 日期間,對中國自動化和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進行了深入調研,走訪了包括螺絲、減速器、電機、傳感器等在內的多家企業,發佈了一份中國工業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深度調研報告。
大摩報告指出,儘管在和運動控制方面進展迅速,但要實現人形機器人的實際應用仍需算法和硬件的持續改進,但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
一個關鍵的發現是,多數中國製造商計劃在 2025 年實現數百到數千台人形機器人的量產。
領先的國內玩家如 Agibot 正在擴大訂單規模以滿足其 2025 年的激進生產目標。樂聚預計 2025 年銷售量將達到 500-1000 台,MagicBot 目標在 2025 年銷售 400 台,到 2027 年擴大到 15000 台。
報告指出,除了 “大腦”(即芯片)部分仍依賴於國外高端 AI 芯片外,幾乎所有的人形機器人身體部件都可以在中國國內生產。國內零部件已被國內人形機器人公司廣泛使用,甚至有部分企業正積極尋求進入特斯拉等國際巨頭的供應鏈。
儘管特斯拉對硬件的要求高於國內生產商,但排名靠前的中國類人機器人組件製造商都在努力直接與特斯拉合作或通過一級執行器組裝商三花和拓普,旨在滲透特斯拉供應鏈。
儘管有許多組件供應商聲稱他們已經開發並將產品發送給集成商(包括特斯拉)進行測試,但產能建設(設備和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工人)、產能提升(精密加工、產品一致性)在最初幾年都非常具有挑戰性,影響效率、產量和成本。
此外,大摩還強調,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企業普遍將 “降本” 視為關鍵,而可擴展性、自動化水平和產量提升是降低成本的關鍵。
通過技術升級、設備國產化以及規模化生產,有望顯著降低人形機器人的製造成本。
中國玩家(類人機器人集成商和組件供應商)旨在顯著降低成本: 樂聚的當前成本已從 2024 年的 70 萬人民幣降至 40 萬,目標是到 2025 年底進一步降至 20 萬;開普勒指導每台售價為 3 萬美元(約 21.8 萬人民幣)。
隨着產量規模的擴大,組件價格也有望顯著下降,行星滾珠絲槓和六軸力/扭矩傳感器在長期內可能降至每台 1000 人民幣以下;諧波減速器的價格將從目前的每台超過 1000 人民幣降至幾百人民幣。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