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mbling on AI, Alibaba aims for a new throne

打響新時代爭霸戰。
作者 | 劉寶丹 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很多年後,投資人回看這一晚時也許都會發出同樣的感慨,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在經過 25 年的發展後,走到了戰略轉型關鍵點。AI 成為電商之後資本市場評估阿里的核心指標。
2 月 20 日晚,在 2025 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分析師電話會上,阿里巴巴集團 CEO 吳泳銘表示,AI 時代對於基礎設施有明確而巨大的需求,將積極投資於 AI 基礎設施建設,未來三年在雲和 AI 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
結合高盛等機構的測算,這意味着阿里接下來三年的 Capex(資本支出)將超過 3600 億元,也有機構認為,激進情況下,可能會達到 5000 億元。這讓市場看到,阿里正以真金白銀的投入,大步邁向 AI 時代。
當日美股收盤,阿里報 135.97 美元/股,漲幅 8.09%。2 月 21 日,阿里港股收漲於 14.56%。高盛、滙豐、摩根大通、大和證券和花旗銀行等多家機構也紛紛上調阿里股價,其中,高盛將阿里美股目標價上調至 160 美元,港股目標價上調至 156 港元。
華爾街見聞也從阿里雲內部瞭解到,阿里接下來除了會大手筆投向 AI、雲計算等基礎設施,以及 AI 基礎模型平台和 AI 原生應用,也會將現有業務的 AI 轉型升級作為發展重點,這部分對業績的影響會越來越明顯。
2025 財年第三季度,阿里實現收入 2801.54 億元,同比增長 8%,創一年多以來最快增速,淘天客户管理收入增速達 9%,阿里雲 AI 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增長。
每一輪關鍵的技術變革,都會對社會帶來巨大的顛覆,同時也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Deepseek 掀起的算力革命徹底打開了 AI 應用的大門,阿里也準備大幹一場了。
加註
成立十多年後,阿里雲迎頭趕上 AI 技術浪潮,也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當晚的電話會上,吳泳銘宣佈,阿里巴巴將繼續專注三大業務類型:國內外電商業務,AI+ 雲計算的科技業務,互聯網平台產品。未來三年,阿里將在 AI 基礎設施、基礎模型平台及 AI 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 AI 轉型等三方面加大投入。
牽動投資者心緒的是阿里對雲計算業務接下來的規劃和預期。吳泳銘表示,未來三年在雲和 AI 的基礎設施投入預計將超越過去十年的總和。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一力度超出了此前預期。
高盛等機構的數據顯示,這意味着未來三年在雲和 AI 的基礎設施投入,總規模至少 3800 億元。不過也有阿里內部人士表示,這個數據並不準確,但可以確定的是,在 AI 驅動下,雲計算的投入需求只會更高。
阿里雲的底氣來自算力需求的激增。根據財報,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的季度,阿里雲實現營收 317.42 億元,同比增長 13%,相比上一季度 7% 的增速接近翻倍。該增長得益於 AI 相關產品推動的公共雲收入增長,AI 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六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
一名券商機構人士表示,資本支出屬於投資而非經營活動,主要是和戰略掛鈎的長期投入。對阿里來説,這筆錢直接反映了算力需求情況。本季度,阿里資本開支為 318 億,環比大增 80%。相當於,阿里按照雲收入規模去做 AI 投資,力度已經不小。
但面對持續激增的雲計算需求,這還遠遠不夠。華爾街見聞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阿里客户需求持續超預期,尤其在春節後,推理需求爆發,新增客户 60% 甚至 70% 以上的需求集中在推理場景,推動客户基數、應用場景和行業覆蓋迅速擴大。
2 月 21 日,滙豐環球研究分析師表示,得益於好於預期的客户管理、佣金增長和雲業務擴張,本季度阿里該核心業務收入令人驚喜。分析師表示,由於人工智能需求強勁增長,預計阿里巴巴的雲業務收入將加速增長。
會上,阿里首次披露,公司 AI 戰略的首要目標是追求實現 AGI,不斷突破模型智能邊界。
阿里認為,當前所有 AI 應用場景只是 AI 能力提升過程中的階段性成果,智能提升是本輪 AI 技術生產力變革的核心。AGI 標準定義是能夠完成 80% 以上的人類的能力,阿里預判,如果實現 AGI,那人工智能相關的產業有可能影響或者替代現在 50% 左右的 GDP 的構成。
落地到業務上,作為 AI 基礎設施,阿里雲的目標是成為輸出 AI 智能的最大雲計算網絡之一。公司表示,智能就是 AI 模型背後的 token,未來 90% 的 token 將在雲計算網絡上生成和輸出。
Gartner®發佈《MarketShare: Services, Worldwide, 2023》,2023 年阿里雲在亞太地區 laaS 市場份額繼續排名第一。通過阿里雲遍佈全球的數據中心,AI 智能才能以更快速的方式去輸送給全球的應用開發者。
對於這筆資金應該如何使用,阿里透露,整體上年度資本支出將相對平均,但每個季度會存在波動,主要受供應鏈週期和 IDC(互聯網數據中心)建設週期的影響,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安排。
阿里還將大幅提升 AI 基礎模型的研發投入,確保技術先進性和行業領先地位,並推動 AI 原生應用的發展。
華爾街見聞從內部獲悉,阿里還會在近期發佈基於 Qwen2.5-Max 的深度推理模型。1 月底,阿里發佈了 AI 基礎大模型千問旗艦版 Qwen2.5-Max,在多項權威基準評測中,處於業界領先水平。
隨着阿里雲的大規模投入,接下來市場將關注騰訊和華為在雲方面的支出情況,同時,字節旗下的火山引擎也在快速追趕。
提效
不同於互聯網時代的燒錢邏輯,AI 在基礎模型、算力甚至能源上的消耗,註定了這是一個門檻極高的領域。
面對呼嘯而來的 AI 時代,阿里之所以能實現大規模投入,根本原因還是公司穩住了電商市場的競爭,同時,公司也在快速剝離非核心資產,以便甩開包袱,輕裝上陣。
財報顯示,淘天的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長 9% 至 1007.90 億元,主要由線上 GMV 增長和 Take rate(平台抽成率)同比提升所帶動。Take rate 的提升得益於基礎軟件服務費的全季度影響,以及 “全站推廣” 的滲透率提升。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收入同比增長 32% 至 377.56 億元,主要由跨境業務的強勁表現所帶動。這塊業務目前同樣處於投入期,阿里管理層透露,B2B 業務未來幾年將保持穩定並帶來可觀利潤,跨境業務在未來幾個財年內損益狀況也將明顯改善。
阿里其他互聯網平台業務經營效率穩步提升,本地生活集團收入同比增長 12%,虧損同比顯著收窄,大文娛集團收入同比增長 8%,虧損同比繼續收窄。同時,阿里進一步聚焦核心業務,季度內簽訂了銀泰和高鑫零售的股權出售協議。
穩定的電商成績背後,阿里除了實施接入微信支付和京東快遞等互聯互通策略,使用 AI 也是重要因素。接近淘天集團人士表示,淘天業績增長就得益於 “全站推廣” 的使用,而 AI 讓該營銷工具更好地給企業,尤其是中小商家提效,做到精準觸達。
阿里深知這一點,已經開始加快 AI 在自身業務體系中的使用和滲透,這也是阿里在 AI 基礎設施和模型平台之外的第三個重點投入領域。
AI 內部應用機會日益明顯,據吳泳銘在會上介紹,第一個是生活消費的入口,淘寶通過 AI 技術改造,能夠顯著提升與消費者的互動和交易效率,同時在購物決策等很多消費領域也有巨大空間,對於淘寶的用户時長以及淘寶的用户的價值提升,且有望帶來除購物之外的更大用户價值。
在 AI ToC 領域,吳泳銘認為,夸克及通義等 APP 能夠大幅提升用户的搜索體驗、生產力創作和工作效率。在 ToB 領域,釘釘未來將藉助 AI 重塑企業內協作和協同場景。此外,高德也將有機會通過 AI 技術從導航工具轉變為生活服務入口。
華爾街見聞從阿里內部獲悉,新財年從 4 月開始,屆時會有更明確的 AI 落地策略,尤其是戰略級創新業務夸克、釘釘、1688 和閒魚,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創新業務,就是因為符合用户趨勢和 “AI 驅動” 戰略。
華爾街見聞獨家獲悉,1688 最近新推出免費的 AI 數字員工,平均節省 4 個人力,生意難度降低 80%,而且公司後續還將推出基於 DeepSeek 的生意大模型。” AI 數字員工的底層基座就是通義,然後結合 1688 數據做二次訓練。"
年初,夸克升級品牌 Slogan,改為 2 億人的 AI 全能助手。上述內部人士表示,從搜索產品到 AI 全能助手,夸克在阿里內部的戰略重要性顯著提升。隨着通義併入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羣,基於產品視角的動作也會越來越多。
2 月初,人工智能科學家許主洪正式加入阿里巴巴,出任阿里集團副總裁,負責 AI To C 業務的多模態基礎模型及 Agents 相關基礎研究與應用解決方案。許主洪曾發表的多篇 “多模態預訓練” 主題論文,提出的預訓練策略有效降低成本。阿里很少披露對 C 端業務的人才招攬,背後的信號意義不言而喻。
再比如電商業務,華爾街見聞從淘天內部人士處瞭解,蔣凡春節期間在內部高管會上明確,2025 年淘寶天貓首先要做的就是通過扶持優質品牌和商家來做增長。會議還釋放了一個信號,即 AI 現階段的目標是幫助商家確定性降本。
該人士進一步表示,目前,阿里媽媽平台中建立的運營計劃,已經有超 80% 以上是通過智能投放完成。2024 年全年,阿里媽媽助力商家日均拉新人羣超千萬。新品冷啓加速提升近 45%;年度推廣引導成交同比增長超千億。
從 AI 基礎設施到模型,從服務平台到應用落地,阿里正在下一盤 AI 大棋。正如電商曾經長期佔據中國的半壁江山,阿里對 AI 的野心只會更多。
野心
回顧過去 25 年的發展歷程,阿里在資本市場有兩個不能忽視的高光時刻。
11 年前,馬雲帶領萬億電商平台阿里奔赴紐交所,憑藉 250 億美元的融資額打破全球 IPO 紀錄,增強了美國投資者對中國科技股的信心。彼時,阿里憑藉 2314 億美元市值超越亞馬遜,僅次於谷歌。
5 年前,得益於全球線上經濟爆發和雲計算需求的快速增長,阿里股價達到歷史上最高點的 319.32 美元,市值為 8640 億美元(約為人民幣 6.3 萬億元),佔美國中概股市值總和約 34%。隨後,阿里股價陷入了長期低迷。
從最大規模的組織架構一拆六,到蔡崇信、吳泳銘為代表的管理層上任,阿里經過兩年多的戰略大調整,最終鎖定電商和雲計算,決心剝離非核心業務。此後,阿里穩住拼多多、字節等電商對手,並全面投資 AI。
如今,押注 AI 賽道,讓資本市場重新看到阿里在資本市場創造第三次巔峯的可能性。
百億私募和諧匯一研究部 TMT 組組長凌晨對華爾街見聞表示,之前市場沒有給阿里雲很好定價,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過去阿里雲的增長處於放緩狀態,二是從利潤率來看,國內雲比較卷,喜歡打價格戰,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阿里雲的利潤率距離亞馬遜 AWS 接近 40% 的水平差得非常多。
如今,這兩個指標已經發生新的變化。凌晨表示,DeepSeek 推出後,包括國內政府和企業都在加速擁抱 AI,同時,包括 API 調用在內的 AI 雲計算業務,利潤率相對於 CPU 這樣的傳統業務調用還是比較高的。“阿里雲估值有很大的重估潛力。”
被稱為 “市場風向標” 的 13F 季度持倉報告正在陸續出爐中。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摩根士丹利、全球規模最大的挪威主權基金、“華爾街抄底王” 大衞·泰珀管理的 Appaloosa、英偉達等美國頭部科技公司投資者 PrimecapManagement 等紛紛增持阿里巴巴。
近期,“妖股之王” Ryan Cohen 在不斷增持阿里巴巴的股票,個人持股已經增加到了約 10 億美元。分析師表示,Cohen 的這一增持反映出了其對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前景的樂觀態度,儘管 10 億美元的股份相較於阿里市值仍然較小,但 Cohen 的這一舉措會促使大量散户投資者跟風。
目前,阿里港股市值為 2.63 萬億,美股市值 3231 億美元(約為人民幣 2.3 萬億)。2025 年以來,阿里巴巴的市值增長了大約 1000 億美元,不過,距離巔峯時的市值仍有 4 萬億元的巨大差距。
2 月 13 日,摩根大通發佈研報稱,目前市場對阿里雲的估值明顯偏低。分析師指出:“以美國 SaaS 公司 6.5 倍的平均估值倍數計算,阿里雲的價值可達 1150 億美元,這將使阿里巴巴整體估值提升至 3200 億美元,股價還有 14% 的上漲空間。”
上述分析師進一步指出,如果按照微軟 10.5 倍的估值倍數計算,阿里雲的價值可高達 1850 億美元,阿里巴巴的相應市值將達到 3910 億美元。也就是説,完全由阿里雲推動的估值上調最多可帶來 39% 的股價上升空間。
相對於零售行業,雲計算通常享有更高的估值空間。以亞馬遜為例,目前公司市值 2.36 萬億美元(約為人民幣 17 萬億元),半數利潤由 AWS 貢獻。根據摩根士丹利 2023 年 11 月預測,AWS 分拆估值可達 1.2 萬億美元,相當於亞馬遜市值八成,可見雲業務是資本市場熱捧標的。
不過,市值的潛力根植於業務基本面,綜合來看,北美四家雲計算廠商 2025 年 AI 相關 Capex 將超過史無前例 3200 億美元,其中,亞馬遜 1050 億美元(約為人民幣 7605 億元);Meta 600 億-650 億美元;谷歌 750 億美元;微軟 800 億美元。
阿里雲雖是國內最大的雲廠商,但從業務規劃來看,其千億規模量級的資本支出,距離國際巨頭還有數倍的距離。
對阿里來説,AI 驅動的雲計算業務才剛剛開始,接下來的關鍵還在於 AI 應用的爆發速度,而這背後牽涉的是整個中國的商業生態重塑和全球 AI 技術話語權的激烈博弈。
縱觀企業發展史,押對科技風向是企業不斷穿越週期的必備技能。馬雲在諾基亞和柯達身上得到的啓示是,一個企業從行業標杆到死亡,半年到一年就足夠了,在互聯網行業這個速度可能會更快。
2 月 13 日,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蔡崇信現身迪拜,談起對馬雲的印象、阿里的創新基因以及看好 AI 未來的發展。四天後,馬雲在京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兩位互聯網大佬陸續露面背後,阿里已然在醖釀新一輪 AI 押注。
阿里想要存活 102 年,如今已經過了四分之一的時間,創造了電商神話,阿里正在全力 All In AI,這是阿里二十多年發展歷程中的關鍵階段,也是走向 AGI 的必贏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