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 stocks "support" the asset side of insurance

華爾街見聞
2025.02.19 13:1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資產荒” 持續背景下,險資對銀行股的熱情已是水漲船高。 Wind 數據顯示,2024 年銀行指數(886…

“資產荒” 持續背景下,險資對銀行股的熱情已是水漲船高。

Wind 數據顯示,2024 年銀行指數(886052.WI)上漲 43.53%,漲幅在全行業中排名首位;42 只 A 股銀行股中僅 1 只下跌,漲幅居首的上海銀行漲超 68%。

與強勢漲幅形成對比的,是難言亮眼的基本面: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披露,截至三季度末,國有大行、城商行與民營銀行整體淨息差仍處於下行通道;上市銀行當期業績平平,營收整體同比下滑 1.05%、歸母淨利增長 1.43%。

多位分析師指出,2024 年銀行板塊大漲,一受益於 ETF 資金湧入,二是源於險企增持注入的增量。

截至三季度末,險資可用於投資運營的資金餘額為 32.15 萬億元,同比增長 14.06%。

規模的絕對增長為市場帶來更好的流動性,加之新會計準則切換後險企為平滑收益增配可計入 FVOCI 的高股息權益資產,銀行股備受青睞。

信風關注到,2024 年新華、平安、長城人壽、信泰人壽等險企均選擇增持銀行股;截至三季度末,險資重倉個股前 20 只過半為銀行股。

隨着長端利率下行、權益市場防禦情緒高漲,銀行股似乎仍是險資的 “避風港”。

2025 年以來,平安及旗下資管公司連續增持銀行股,將農行、郵儲、招行 3 家銀行 H 股持股比例拉昇至 6% 以上;

僅 2 月內,平安用於增持銀行股的資金,就已超過 4 億港幣。

偏愛紅利的蛋

拉長時間維度,低估值、高股息的銀行股雖不受公募基金所喜,但過年來就是險資的 “心頭好”。

歷史上,曾有險企看中現金流穩定、盈利預期相對穩定的銀行牌照,通過二級市場增持爭奪話語權。

例如 2015 年,安邦介入 “寶萬之爭” 同期,曾 12 次增持民生銀行,於當年 10 月成為單一最大股東;

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受讓安邦業務、資產、負債的大家保險仍持有該行 20.73% 股權。

彼時亦有險資明確表示,看中銀行渠道帶來的潛在空間。

同在 2015 年,人保受讓德意志銀行持有的華夏銀行 19.99% 股權,表示 “完成權益變動後,將推進與華夏銀行的戰略性全面業務合作。”

此類案例中,險資以戰略投資為主,有鮮明進攻特徵。

另一種近幾年更常見的投資,則是呈現出防禦傾向的紅利資產增持。

在 2020 年的險資 “舉牌潮” 中,28 次舉牌就有 6 次投向銀行,涉及標的包括農行、工行、浙商的 H 股,對股息率有明顯偏好。

尤其近年來長端利率下行、權益市場波動,對安全性要求較高且剛兑需求的險資,正面臨嚴峻的 “資產荒” 困境。

儘管自 2023 年至今,監管已多次下調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並通過 “報行合一”、建立利率動態調整機制等方式 “減負” 負債端,強調保險資金資產負債匹配;

但就目前情況來看,險企在 “資產荒” 加劇的背景下,仍存在利差壓力。

有保險資管人士表示 “去年利率債漲了太多,向上、向下空間都不大。新年預計增配權益類資產和化債深入後的信用債。”

加之 REITs 等創新產品體量較小,且流動性相對不足、退出渠道有限;

險資未來或更傾向增加低估值、高確定性、高分紅的權益投資比例,有公允性信用背書的銀行股正是避險 “最優解” 之一。

建行研究院市場研究團隊指出,我國銀行股估值長期偏低:

儘管 2010 年以來銀行板塊股息率總體上升,但 PB(市淨率)仍處於下降過程中;

橫向來看,2024 年末全球銀行業 PB 均值為 1.37 倍,A 股、H 股分別為 0.62 倍、0.40 倍,不足全球市場的 1/2。

會計準則切換檔口,險企也需要紅利資產平滑業績。

舊準則下,金融資產分為 FVTPL(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的金融資產)、L&R(貸款和應收賬款)、HTM(持有至到期投資)、AFS(可供出售金融資產)4 類。

新準則根據計量方式,分為 AC(以攤餘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FVTPL(以公允價值計量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FVOCI(以公允價值計量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3 類。

新分類中,OCI 市價變動可不計入當期損益,但僅有偏長期、偏配置類的金融資產有望計入 OCI。

有限的範圍內,銀行股代表的紅利資產正契合 “長期持有” 邏輯。

2020 年後提早進入新準則過渡期的國壽、太保已開啓紅利佈局,舉牌農行 H 股、工行 H 股;

險企集體進入過渡期的 2024 年,長城人壽、信泰人壽亦曾增持無錫銀行、北京銀行。

對大行情有獨鍾

如果將紅利屬性作為銀行股 “逆勢而起” 的唯一驅動力,險資投資銀行板塊個股的倉位,應與股息率高度綁定。

不過現實中,具體數據與這一假設,仍有不小的出入。

Wind 數據顯示,2025 年 2 月 18 日,A 股上市銀行股息率(未剔除二次分紅影響,下同)前 5 名分別為民生、江蘇銀行、平安、廈門銀行、渝農商行;H 股前 5 名分別為渝農商行、民生、重慶銀行、中信、建行。

參考 2024 年三季度末險資(含產品持倉,下同)進入 A 股上市銀行前十流通股股東名錄,最受歡迎的仍是各大國股行。

例如浙商共有信泰人壽、民生人壽、太平人壽 3 位險資股東;興業、郵儲均有 2 位險資股東;

險資持股比例最高的銀行,除去平安銀行之外,分別為民生、浦發、華夏、浙商與興業。

三季度後險資對銀行股的加倉,仍以國有大行為主。

例如 2024 年末,平安舉牌建行、工行的 H 股,持股比例分別突破 5%、15%;其中工行 H 股佔比已於春節前加倉至 17%;

2 月 6 日,平安通過旗下公司持續增持農行、郵儲、招行的 H 股,增持所持 3 家銀行 H 股比例均突破 6%。

另據媒體統計,2024 年末至今,中國平安通過旗下公司持續增持工行、農行、建行、郵儲、招行的 H 股,合計耗資已接近百億港元。

由此看來,儘管部分城農商行股息率表現凸出,但險資決策時,仍對大行有明顯傾向。

中長期資金入市政策引導下,險資對銀行股的倉位,仍有上升空間。

銀河證券分析師張一緯測算,依照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保資持倉銀行市值佔比,決策層年前提及的 “新增保費 30%”,每年預計為 A 股銀行板塊帶來 1627.27 億元的資金增量。

開年之後,銀行板塊持續走出強勢表現,國有大行個股表現俱佳。

2 月 18 日,A 股迎來蛇年春節後的首次較大回調;其中銀行板塊逆勢上漲,四家國有大行股價盤中均創下歷史新高。

截至當日收盤,中行、農行、工行、建行漲幅分別為 2.21%、0.95%、1.87%、0.80%;其中農行已連續六個交易日收漲,累計漲幅達 5.38%。

風險警惕使然

對大行的偏愛,側面表現出險資對中小銀行資產質量與修復能力持觀望態度,在個股選擇上仍呈現出防禦姿態。

一位保險資管人士對信風表示,險資買銀行股,主要與盈利、股息、財務處理(會計準則)三要素有關。

其表示具體投資時,“中觀看行業特點與區域發展,微觀看資產分佈與盈利,做決策時會重點考慮估值、因而偏向港股。”

該人士同時提示,投資銀行股,需警惕來自地方政府隱債與地產價格方面的風險。

當前,中小銀行資產下行壓力普遍更大。

尤其不少城農商行受當地資源稟賦及經濟結構影響,在房地產下行時出現製造業、建築、地產業客户資金週轉不靈,同時地產抵押物貶值,不良風險持續加大。

各銀行貸款分類,雖總體遵循央行制定的指導原則,但在具體執行中仍有細節差異,不少中小銀行資產質量不明,在經濟週期中的抗風險能力又顯著低於大行,以致分紅可持續預期較低。

正因此,雖然個別城農商行股息率表現突出,險資依舊傾向於增持大行。

一是大行規模領先,大筆險資湧入不會造成基本面價格的大幅波動;二是資產質量更優、暴雷風險較小,契合險資安全性需求。

尤其 2024 年三季度後,國有大行獲得注資的預期,隨着決策層的積極表態持續提升。

目前,財政部正在等待各家銀行提交資本補充具體方案。這是繼 1998 年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向國有四大行注資 2700 億元后,該項工具被再次啓用。

有市場聲音預測,本輪注資力度或在萬億左右,這意味着國有大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安全墊將進一步增厚。

種種因素疊加之下,險資對大行分紅能力的可持續預期普遍更高。

2024 年內,亦有長城人壽舉牌無錫銀行、新華保險受讓杭州銀行股份;只是相對險資增持大行而言,比例仍舊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