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evaluating Tencent! "WeChat + Deepseek" - The first step of the AI Agent

華爾街見聞
2025.02.16 03:0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騰訊在 AI Agent 佈局方面的討論引發關注,分析認為其重估邏輯可分為三點:首先,借鑑 Meta 的降本增效策略,AI 將提升騰訊現有業務的貨幣化能力;其次,類比阿里雲的重估,騰訊雲的市場估值仍有提升空間;最後,AI Agent 的潛力被視為一種 “call option”,預示着未來的增長機會。市場對這一敍事的反應將在週一繼續發酵。

昨晚寫了一篇微信 + Deepseek 的 first take,被騰訊內部的一些大佬友善 “批評” 了,説是我們的格局小了,搜索變現的優先級未必是最高...而僅僅是 AI agent 佈局(打通小程序/企業微信/微信小店等等)的第一步...

關於 AI Agent 這一點我是非常同意的...畢竟去年 10 月的時候,我們就在公眾號聊過 “AI Agent 時代下的權力轉移”;當時騰訊就屬於我們非常看好的一個 AI Agent 入口..

昨晚新聞出來的時候,我連夜和我們自己大老闆聊了一下...我對騰訊的表達已經足夠樂觀...不過二級市場的推票總是要循序漸進,如果一下子把 AI Agent 的估值全部給灌進去...老闆們 / 資本市場也未必適應的了...

高盛交易台這周的觀察,確實是有一個從阿里到騰訊的 rotation 的(也是大家辯論最多的一個話題之一...);微信的這個新聞出來之後,這個敍事週一應該會繼續發酵...

騰訊的重估基本上能分為三個邏輯

  • 第一是類比 Meta 在美股的邏輯(已經連續漲了 10 幾天了...),走的降本增效路線;AI 對於騰訊現有生態內的各類業務貨幣化(包括廣告推薦效率等等)會有大的提升;這個邏輯,Meta 已經走完了,容易映射,市場也容易理解
  • 第二是類比阿里雲這幾天的重估(蘋果 + 阿里雲 vs 微信 +deepseek),走的是雲計算重拾增速路線;這類估值賣方已經做了不少,我就不重複造輪子了;比如高盛對騰訊雲的一個估算(目前市場對於騰訊雲的估值可能只佔騰訊市值的 5%+);這個邏輯,這幾天的交易也稍微反映了,如果能在業績會上面兑現一些數字的話,應該也有較大空間

  • 第三是 AI Agent 的星辰大海,走的是一個 “call option” 的路線(類比機器人業務在特斯拉市值的作用,需要按照一個 “可能性 “去估值);昨天 deepseek + 微信的新聞,開始給這個敍事鋪上了一些柴火;能不能燒起來,就看市場的熱情有多大了;這個邏輯,可能需要一點時間讓市場去理解,去想象

今天趁着週末,好好聊一聊關於 AI agent 的一些想法。我們這裏主要聊一些框架,至於以後多少能被騰訊實現?拭目以待(畢竟 AI 技術 ,業務模式仍然在快速進化中)。

我們還是從搜索開始聊起

搜索的邏輯,是 “圖書館管理員” 的邏輯。

1/ 自從 ChatGPT 推出之後,關於 “AI 改變搜索” 的討論一直佔據着新聞的頭條(這也是為什麼過去一段時間 Google 估值一直不高);但是實際上,用 AI 來做搜索的效果一直不是很好;“搜索” 是普通人對於 AI 最直觀的想象,但是在技術大創新的時候,我們一開始往往很難去 “想象” 一種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事物;王老闆的 “坑灰未冷山東亂 劉項原來不讀書” 一直很有啓發

2/ 我想大多數人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思考搜索/互聯網是什麼,我們只關心我們使用互聯網的目的,那就是(1)獲取信息 +(2)與其他人溝通;在互聯網的第一個階段,我們在數億個 “獨立網站” 上組織了所有這些信息,而 “搜索引擎”(百度/谷歌)就是一個幫助我們導航到這些獨立網站的 “圖書管理員”

3/ 隨着互聯網的成熟,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這個階段,我們圍繞各類特定事物,對於這種信息,建立了更加具有針對性的 “書架”;譬如買東西的時候,我們會到淘寶去搜索;買機票的時候,我們會去攜程/去哪兒搜索;需要生活攻略的時候,我們會到小紅書搜索;隨着 “書架” 越來越高效,一個聰明而通用的 “圖書管理員” 開始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在我們本土互聯網語境下,很多年輕人已經開始用小紅書搜索,去取代百度搜索;

4/ 來到 AI Agent 的時代,我們開始進入一個 “黑燈圖書館” 的時代(這裏引用 Bernstein,Mark Shmulik 的説法);在這個時代裏面,我們有了一個新的信息獲取方式,那就是不再進入所謂的 “圖書館”(不在需要訪問絕大部分網頁)/“書架”(甚至不需要關心你的機票來自去哪兒還是攜程,打車司機來自於滴滴或者 uber),而是站在圖書館門口,等着你的 AI Agent 幫你把需要的信息提取出來;對的,可能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通過打開任何網頁/APP 去獲取信息,那又何來 “搜索” 這個説法?

5/ 微信的 “聊天場景 “,恰恰很適合成為這種 ai agent 的入口。想象一下你通過微信,給你的 ai 小秘書安排工作。

互聯網的本質,是 “減少摩擦”

1/ 在互聯網 2.0 裏面,我們通過谷歌/百度這類的 “圖書管理員” 去幫我們減少摩擦,避免迷失幾億個獨立網站裏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通過小紅書/去哪兒/淘寶這類的專有 “書櫃” 去減少摩擦,根據我們的目的,去特定的信息羣裏面翻閲資訊;在 AI 的時代,我們讓 AI Agent 去幫我們減少摩擦,只在在乎能不能幫我們把 “任務” 完成,而不在乎從哪裏獲得信息

2/ AI Agent 如何幫我們減少摩擦?大題可以分成 3 個部分(1)信息的獲取;譬如看看哪家酒店更好?譬如看看什麼時候的機票更便宜(2)個性化的推薦;譬如買機票的時候,AI Agent 需要知道我們對什麼航空公司有偏好,定餐廳的時候需要知道我們喜歡什麼樣的菜色;(3)主動的行為;譬如我們的電腦用久了,AI 需要主動問我們是不是準備換台新電腦,或者有一家你喜歡的餐廳突然有檔期了,主動問你需不需要預定。

3/ 要完成所有的這三個階段,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技術 + 應用的發展);但是目前的技術水平,至少能夠讓我們在 “信息獲取” 這個階段,給 AI Agent 足夠大的空間去發揮。

4/ 這裏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摩擦的減少需要足夠明顯,才會導致行為的改變。譬如就算今天,仍然也有人直接用 google/百度去找機票(然後導航到攜程/去哪兒),用 google/百度去問西安兵馬俑的旅遊指南(而不一定是在小紅書搜一些經驗分享);對於許多人來説,這類行為的改變是漸進的,而非一夜之間所顛覆的;就算 AI Agent 出來後,也仍然有一部分人會依賴舊的方法去獲得信息,直到 AI Agent 足夠好,減少的摩擦力足夠明顯

5/ 所以下一步,我們需要看到大模型開始能夠更加個性化地 “做任務”,也能夠有自己的 “記憶力”;到時候一個能夠記住你喜愛/偏好,幫你避免一堆複雜的結賬/登錄/搜索/比較的 AI Agent,就會帶來質的改變。

AI Agent之後呢?

我在去年 10 月的那篇 AI Agent 的權力轉移做過不少猜想,當時的很多思路,仍然適用,用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AI agent 時代下的權力轉換(10 月 27 日)

我這裏摘當時的一些討論出來

幾個思考:

1/ 先説一些結論;AI Agent 會讓權利向 Apple(或者微信)等分發渠道進一步靠攏

2/ 之前 5 月的時候,我聊過一次關於 蘋果 vs AI vs 流量的思考;移動互聯網時代下,Apple 可以從谷歌抽走 20% 的利潤,那麼理論上 AI 時代下,一樣可以;以後幾乎所有的軟件,都可以類比成為 谷歌搜索 的流量入口(不同應用需要去競價);用户與智能手機的交互方式將從目前手動選擇應用程序 (在智能手機上導航和使用應用程序) 轉變為讓 agent 決定"最佳"選擇。

3/ 這可能會帶來一個機會,即應用程序之間為獲得用户業務而展開競爭。例如,用户可能會説"幫我找到回家的順風車",不同的共享出行公司可能都想獲得這筆業務並進行競價。這在概念上與谷歌搜索結果並沒有太大區別。

4/ 因為這種跨應用程序之間的競爭,蘋果/ AI Agent 的 TAM(潛在蛋糕)將會加劇膨脹;覆蓋旅遊,外賣,打車。(也就是權利靠攏帶來的自然結果);以後蘋果 / AI Agent 的 TAM 不僅僅是自己服務。所有航空公司,酒店,外賣,打車的 TAM,都會變成蘋果/ AI Agent 的 TAM。BofA 這裏給的粗略猜想是在 2036 年,可能可以收刮 8% 的過路費

5/ 這意味着什麼?誰是贏家?誰是輸家?用大白話來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以前你買下酒菜需要去菜市場,你訂酒店需要打電話,你買車需要去 4S 店;現在,你突然聘請了一個秘書(AI Agent),秘書通過你的授權,去比價,找商家,完成採購。而 “秘書” / “大管家” 這一個角色,能產生多少權力尋租,在我們本土語境下不言自明(尤其是在我老家的人情社會當中)

6/ 誰能夠充當這個 “秘書”/ “大管家” 的角色?這是當時 10 月的思考,現在似乎更加明顯了

  • 是研發出大模型的智譜 / Open AI 們?
  • 還是硬件 / 設備渠道的 小米 / apple 們?
  • 或者是卡位好了生態系統的 微信們(參考硬核聯盟 vs 遊戲分發的例子)?

7/ 競價方式的改變

  • Uber / 滴滴以前是靠 司機的供給 和 旅客的需求 來做一個動態競價;那麼在 AI agent 時代下,跨平台競價將成為可能(滴滴 和 Uber 的競價可以通過 AI Agent 去聚合完成)
  • 這裏的定價更接近於整個社會的 total demand vs total supply;權力尋租的空間可能更低(如果 AI Agent 的掌控方不作惡的話,某種程度上這樣的模式更加消費者友好)
  • 當然 Uber / 滴滴 們的利潤率會降低。這個也適用於美團 / 餓了麼,或者攜程 / agoda

8/ 平台碎片化

  • 因為美團們不再是擁有最多供給關係的平台,那麼只要你有足夠的地推能力 / 供給能力,你就可以在對應的地方拿下一部分市場份額
  • 我們可能可以看到美團份額在北京更高,餓了麼在上海的份額更高(我隨便舉例的);只要他們在對應的領域更有執行能力 / 供給能力。
  • 但是這樣的執行能力,就會變成體力活,苦力活。
  • 以前大型航空公司掌握 供給,但是不掌握需求(接觸不到客户),可能這類狀況也會改變(不再需要攜程);肯德基不再需要通過餓了麼。

9/ 大數據反向殺熟

  • 以前普通人沒有算力,沒有時間去做動態比價。現在的 Ai Agent 可以做到這件事(當然你可能需要給 AI Agent 一定的月度訂閲費用)。

10/ AI Agent 和 Agent 的互動

  • 當一個 Agent 沒辦法一統江湖的時候(譬如華為小米蘋果各自有一個 agent);那麼定價要如何產生。這裏我還沒想清楚,需要繼續觀察。

諸如此類的生態系統變化,會進一步影響 AI Agent 時代下的權利轉變

最近行業有不少發展,有一些問題我還是沒想明白;

  • Agent 時代下,擁有數據的公司真的有優勢嗎?如果 Agent 足夠好,可以好像人類那樣去訪問小紅書的數據,那麼小紅書生態裏面的數據優勢還會繼續存在嗎?
  • Agent 時代下,我們還需要手機嗎?如果我們獲取信息,與人溝通的摩擦力都讓 Agent 給磨平了,那麼是不是隻需要一個屏幕 + 攝像頭(譬如智能眼鏡)就夠了?
  • Agent 時代下,摩擦力大量減少,人們剩下來的時間,會去到哪裏? 可能人們娛樂的時間變多了,於是短視頻/社交類的體系又繼續成為贏家。

下面我也貼一下 Bernstein 的一些推測,我覺得寫的挺好,值得參考。

文章來源:180K 原文標題《微信 + Deepseek? AI Agent 的第一步...》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