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ise of China's tech stocks "Seven Giants": Who can replicate the capital myth of the US stock market's "Magnificent 7"?

智通財經
2025.02.14 07:5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中國科技股正在崛起,華泰證券首次提出 “中國科技股七巨頭”,包括小米、聯想、比亞迪、中芯國際、阿里巴巴、騰訊和美團。這些公司在硬件製造、雲計算、半導體等領域展現出技術自主性和全球化佈局。儘管市值與美國 “Magnificent 7” 仍有差距,但在 AI 應用和電動車等領域的潛力,可能吸引全球資本關注。

自 DeepSeek 橫空出世以來,全球股市風雲變幻,科技板塊尤其是中國科技股的表現尤為亮眼。這一突破性的 AI 技術成果,不僅在技術層面實現了重大飛躍,更在商業和資本市場上掀起了巨大波瀾,成為中國科技股崛起的重要催化劑。

多年來,以蘋果、微軟、英偉達為代表的美國科技 “七巨頭”(Magnificent 7)憑藉在硬件、軟件、AI 與生態系統的統治力,主導全球科技產業鏈的規則與價值分配。其核心邏輯在於:技術代際領先 + 規模化商業落地 + 生態閉環構建。例如,英偉達以算力定義 AI 時代,特斯拉以智能化重構汽車產業,微軟與谷歌則以雲與 AI 重塑企業生產力。   

然而,隨着 DeepSeek 等中國 AI 底層技術的突破,中國科技產業正在復刻這一邏輯,逐步打破硬件與算法的雙重壁壘。  

近日,華泰證券在最新報告中首次提出 “中國科技股七巨頭”——小米、聯想、比亞迪、中芯國際、阿里巴巴、騰訊、美團。這七家公司覆蓋硬件製造、雲計算、半導體、智能終端、本地生活等核心領域。

“中國科技股七巨頭” 的底層邏輯:硬科技 + 場景化 AI

仔細研究這七家公司我們不難發現,其共同特徵是:技術自主性提升、全球化佈局加速、AI 驅動業務裂變。若對標美股 “七巨頭”,中國版組合的市值總和顯然仍有差距,但其在 AI 應用、電動車、半導體國產化等領域的增量潛力,或將成為全球資本押注中國科技的新邏輯。  

美國 “Magnificent 7” 的成功建立在 “底層架構定義權” 之上——從英偉達的 GPU 到微軟的雲操作系統,均以技術標準主導全球市場。而中國科技巨頭的突圍路徑則更強調 “硬科技突破 + 場景化落地” 的雙輪驅動:  

1、硬件突圍:中芯國際的成熟製程產能、比亞迪的電動車垂直整合能力、小米的智能生態鏈,正在重構全球供應鏈的地域分佈。

2、AI 場景化:騰訊的社交 AI 助手、美團的無人配送、聯想的 AI PC,將大模型技術轉化為降本增效的生產力工具。

3、數據與生態壁壘:阿里雲的通義千問開源生態、騰訊的微信社交網絡,形成本土化數據護城河。

這種 “技術—場景—生態” 的閉環,或將使中國科技巨頭在 AI 時代實現彎道超車。

聯想:被低估的 “端側 AI 革命者” 和 “AI 賦能者”

在華泰證券列舉的 “中國科技股七巨頭” 中,聯想(00992)的定位最為特殊——它既是全球 PC 出貨量第一的硬件巨頭,也是 AI 基礎設施和方案服務的重要領導者。但從目前的估值來看,聯想或許是 “最被低估的 AI 賦能者”。

當前聯想市盈率僅 12.7(2025E),顯著低於全球 AI 硬件龍頭英偉達(29.5)等。其低估源於市場仍將其視為 “傳統 PC 廠商”,而忽視了兩大潛力:AI 換機潮的確定性和模型輕量化帶來的增量市場

最近出現的新模型 DeepSeek R1,憑藉更高的推理效率和更低的算力成本,加速端側智能的同時,也在加速人工智能在企業端的部署需求。而這與聯想集團 2023 年提出的混合式 AI 戰略不謀而合。聯想有望憑藉混合式 AI 打通個人與企業的智能升級需求,成為 AI 平民化浪潮的關鍵推手。

華泰證券認為,DeepSeek 推出之後,企業或個人布建 AI 難度、成本有望下降,聯想作為 AI 端側落地核心公司有望受益。DeepSeek-R1 模型在普通筆記本上部署還不流暢,但在算力較強的 PC 上已經可以流暢運轉(比如配備一張 Nvidia RTX 6000 (48GB VRAM) 就可以跑動 671bn 參數的大模型)。如果 2025 年垂類 AI 進入千行百業,大量的研究人員在 PC 中部署模型進行開發,高性能電腦可能迎來需求向上。根據 IDC,2024 年聯想市佔率 23.5% 為全球 PC 出貨量第一,有望受益於端側部署趨勢。

DeepSeek 等 AI 大模型的商業化落地有望帶動企業加大 IT 投資,帶動服務器、存儲等聯想企業級業務產品出貨量穩步增長。邊緣側 AI 推理無需頂級算力,聯想成熟的供應鏈與成本控制能力,可快速覆蓋中小企業長尾需求。

據華泰證券預測,2025 年聯想企業級業務收入增速或超 15%,成為其利潤增長的核心引擎。

展望 2025 年,聯想的估值邏輯恐怕需從 “硬件製造商” 向 “AI 端側之王” 切換。

AI 市場開啓新秩序

美國 “Magnificent 7” 的成功,源於 “定義技術標準—壟斷全球市場—資本反哺研發” 的正向循環。而中國 “七巨頭” 的崛起,則標誌着另一種可能性——通過本土供應鏈優勢與場景化創新,在 AI 時代重構全球科技權力版圖。  

聯想的故事揭示了一個關鍵趨勢:未來的科技巨頭,未必誕生於硅谷的實驗室,也可能來自深圳的工廠、杭州的雲計算數據中心,或是合肥的電動車生產線。當硬科技與場景化 AI 深度融合,中國科技股的 “七巨頭” 或將書寫屬於東方的資本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