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ld shop gold has paved a new model for luxury goods

華爾街見聞
2025.02.12 04:28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奢侈品中的 “可轉債”

蛇年金價上漲,老鋪黃金門前長隊比肩接踵。

一眾淘金者中,既有兼具消費、投資保值需求的高淨值貴婦,還有轉手變現 SKP 積分來套利的黃牛。

但讓眾人甘願排隊數小時的根源,主要得益於老鋪黃金產品相對於黃金價格的加價率。

一方面,商場、黃牛有足夠的空間在這個利益鏈中分羹;另一方面,金價開年的持續上漲,讓 “一口定價” 的老鋪金飾有些 “划算” 了。

人們甚至已無法區分,究竟是貴金屬在品牌運營魔法的加持下,搖身一變坐擁了奢侈品 Buff;還是原本定價昂貴的老鋪黃金,在金價上漲之中,反而開始凸顯出了 “性價比”。

這場貴金屬與奢侈品共生的化學反應,讓珠寶界廣受 “龐氏” 詬病的鑽石生意,都愈顯疲軟無力。

人造鑽石技術加速滲透後,傳統鑽石面臨物理意義上的無差別平替威脅,説到底它們都是碳元素的單質晶體。

截然不同的是,作為超新星爆炸或中子星碰撞的遺產元素,黃金幾乎在太陽系尺度都具有非凡的稀缺性。

類比來説,如果將定位於社交貨幣、承載消費升級、打滿情緒價值的傳統箱包,視作奢侈品中的 “權益資產”,那麼以黃金為原材料來進行品牌運營的老鋪黃金們,則更像是奢侈品中的 “可轉債”。

正如可轉債具有 “債底” 一樣,老鋪黃金雖然產品昂貴,但還額外鍍了一層 “金底”。

屬於市場營銷界的常識是:任何品牌都具有有限的折舊期。

縱使強如愛馬仕 Birkin、通貨了數十年的 2.55 手袋,還是年份久遠的飛天茅台,品牌溢價的久期斷不可能無限拉長。

看上去再高的護城河,始終也要承受每年 2% 人口從消費市場流失,要面對時代更迭的健忘症威脅和年輕人可能萌生的新選擇,否則 LVHM 們的股價就無法形成任何可信估值。

但坐擁有 “金底” 卻意味着,未來某天就算老鋪黃金品牌價值消散,消費者所持有的金飾,也仍然因黃金物理特性而足具流通性與變現能力。

老鋪黃金出圈前,奢侈品行業更多屬於 “人造稀缺”。

頂奢們會用產品設計、美學藝術、生活方式和品牌格調給受眾講故事,但背後經營卻離不開品牌運維、圈層營銷、渠道管理、庫存控貨和有節奏提價的套路。

老鋪黃金固然也離不開這些傳統技藝的加持,但在這之外,圍繞黃金搭建的奢侈品生意,還額外享有了一層 “天然稀缺” 的特質護體。

再強大的品牌 IP,也抵不住黃金在物理法則意義上來的穩定,哪怕如日中天的 BTC,都要每年接受新生代幣的挑戰與沖洗。

對熱衷奢侈消費的羣體而言,他們顯然多了一個選擇老鋪黃金的理由。

這似乎也解釋了為何許多上海人不惜春節期間在北京找代購,也要以 9 折價格去 SKP 搶到一塊老鋪金飾的底層動機。

高昂的溢價,拉長了人們的持有意願,黃金的打底,則讓消費者面對跌價不再急於脱手,變相遏制了社會庫存的堆積。

金價持續上漲階段,讓老鋪黃金吸納了更多流量;當金價開始下跌,特殊定價模式,反而會給其讓出更大的毛利空間;而未來每一次的黃金上漲,都有可能成為提價的良機。

據貝恩諮詢預估,中國內地奢侈品市場 2024 年的銷售額下滑幅度將達 20%。

奢侈品消費的 “彈性降級”,構成了老鋪黃金出圈的大背景。

“人造稀缺” 與 “天然稀缺” 兩相結合,是有別於傳統箱包飾品消費的新模式,是一種以 “附着於昂貴材料” 為基礎的奢侈品生意。

帶給行業的啓示或許是,市場低估了信用貨幣時代下,天然昂貴材料所藴含的巨大商業潛力——圍繞那些通用的貴金屬,居然可以講出一個稀缺且奢侈的品牌故事。

未來的歷史長河中,品牌或許可能會像荷蘭鬱金香一樣消殞,但至少黃金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