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en will generic drug companies hit bottom?

仿製藥企面臨價格壓力,3 分錢的阿司匹林引發熱議,反映出我國藥物集採的成功。儘管集採降低了藥品價格,給患者帶來實惠,但也導致仿製藥企業績波動。借鑑日本的經驗,自 1988 年全面推行藥物集採以來,雖然初期業績下滑,但隨着集採深入,仿製藥使用率上升,迎來了 “黃金十年”。老齡化加劇是日本推行集採的核心原因,醫療費用在 GDP 中的佔比持續增長。
3 分錢一片的阿司匹林,再度讓仿製藥因低價而登上熱搜。
僅以表象來看,治病的關鍵藥物僅 3 分錢一片,確實讓很多人大呼意外,但若從更深層思考,在 “降價不降質” 的情況下,3 分錢不正代表我國藥物集採的成功嗎?
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集採大幅降價確實讓患者得到了實惠,但同時也註定會導致大批仿製藥企因此而遭受業績波動。集採常態化的背景下,仿製藥企難道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嗎?
對於這個問題,日本仿製藥企的發展路徑其實就是最好的回答。從 1988 年開始,日本全面推進藥物集採工作,且每兩年就會進行一次對醫保目錄品種的價格調整,這一集採政策一直延續至今。
在日本集採全面推行的這 35 年中,仿製藥企確實一度因藥品價格的降低而導致業績滑坡,並一度成為資本市場中的 “棄兒”。然而,伴隨集採的不斷深入,日本仿製藥使用率急劇攀升,觸發了屬於日本仿製藥企的 “黃金十年”。
集採,不是仿製藥的 “終局”,而是一次重塑供給端的考驗。
01 老齡化之殤
日本之所以全面開啓藥物集採,核心原因在於老齡化的持續加劇。
1960 年的時候,日本老年人口占比不足 5%,其是當時全球最年輕的發達國家。然而僅僅二十年之後,日本老齡化率就迅速攀升至 10%,且老齡化速度仍在持續加劇。受老齡化加劇影響,日本醫療費用在 GDP 中的佔比迅速增長,由 1960 年的 2.5% 迅速攀升至 1980 年的近 6%。
老齡化加劇仍在繼續,醫療費用在 GDP 中的比重進一步增長几乎是確定的,為了減緩這一趨勢,日本在 1981 年逐漸開始小規模藥物集採嘗試,並在 1988 年全面推行。從 1988 年開始,政府每兩年進行一次對醫保目錄品種的價格調整,次平均降幅超過 6%,這一集採製度一直延續至今。
圖:日本老齡化率與醫療支出佔 GDP 比例,來源:野村證券
下調藥品價格的同時,日本還進一步打破過去高度壟斷的 “分銷堡壘”,通過分銷改革的方式,解除了頭部藥企對於複雜批發商網絡的控制,幫助藥物流通環節重歸透明。這樣的做法引起日本國內醫藥經銷商的大洗牌,而且也讓西方製藥巨頭得以登陸日本市場。
相關數據顯示,1990 年的時候,日本國內製藥 TOP 5 公司的銷售額是國內市場排名前五的非日本公司的 3.5 倍;可到了 2010 年,這一數據已經不足 2 倍。
以結果而論,日本藥物集採帶來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此後二十年間,雖然日本老齡化率仍在加快,但醫療支出在 GDP 的比重卻得到了很好的控制。2005 年日本老齡化率超過 20% 的時候,日本醫療費用在 GDP 中的佔比仍不足 8%。
當然,全面控制藥價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製藥企業利潤大幅下滑,這也導致日本醫藥公司在 2000 年之前的股價表現都是跑輸大盤的,尤其是仿製藥公司預期更是被打至谷底,很多公司都在 1998 年至 2000 年間創出股價歷史新低。
圖:日本仿製藥公司股價走勢一覽,來源:國金證券
但仿製藥公司並沒有被集採所摧毀,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盤整後,在 2003 年後實現了鳳凰涅槃,進入了長達十年的 “黃金期”。
02 仿製藥的 “黃金十年”
日本仿製藥走牛,皆因政策推動所致。
對於日本政府而言,把藥價打下來並不是集採的最終目標,讓更多患者受益才是。儘管日本藥品價格降低了,但民眾對於仿製藥的接受程度卻並不高,日本仿製藥使用率長時間維持在 30% 以下。所以為了鼓勵民眾接受仿製藥,日本在 2002 年開啓了一系列針對仿製藥的政府補貼,核心目標就是大幅提升仿製藥的使用率。
圖:日本仿製藥激勵政策,來源:國金證券
首先是全方位的獎金激勵。在醫院端,日本積極鼓勵醫生給患者開仿製藥處方,並能獲得 2% 的激勵金;患者去藥房取仿製藥時,藥房也能獲得 2% 的激勵金;藥房推薦病人使用仿製藥,亦能獲得 2% 的激勵金。70 歲以上的老年人使用仿製藥時,日本還將共同支付 10% 的費用。
正是 2002 年的一系列激勵政策,重塑了日本仿製藥企的預期,也使得業績陷入瓶頸的仿製藥企重新激活了增長。仿製藥激勵政策出台後,日本仿製藥企股價迅速反彈。沢井製藥(Sawai )是日本傳統仿製藥龍頭企業,受集採影響沢井製藥股價在 2000 年前後陷入谷底,而其股價的長期拐點也正來自於 2002 年 4 月的激勵政策。
圖:沢井製藥股價一覽,來源:英為財情
此後幾年,日本政府對於仿製藥的鼓勵政策持續加碼,在 2007 年直接喊出仿製藥使用率要在 2013 年超過 30% 的目標,並在 2020 年提出仿製藥佔比超過 80% 的長期目標。受政策長期政策影響,日本仿製藥使用率大幅提升,如今日本仿製藥的替代率已經超過 80%。
在仿製藥替代率逐漸提升的過程中,沢井製藥等頭部仿製藥企受益良多。沢井製藥營收由 2001 年的 173.99 億日元,一路飆升至 2018 年的 1843.41 億日元,營收翻了十倍;淨利潤更是由 2001 年的 14.34 億日元,一路飆升至 2018 年的 193.76 億日元,同樣翻了十倍。
圖:沢井製藥營收一覽,來源:錦緞研究院
日本市場的歷史闡述了藥物集採的本質:核心不在於降價的過程,而是讓惠於民的結果。
03 一場供給端的劇變
儘管在日本政府的幫助下,仿製藥龍頭企業獲得了 “政策紅利” 行情,但卻並非所有的仿製藥企都受益於此。
上世紀 70 年代是日本製藥業的巔峯,全日本共有超過 1359 家醫藥企業。然而,在經過後續集採洗禮,日本醫藥企業數量已經在 2000 年下降至 1123 家。雖然政府隨後開啓政策激勵,但日本醫藥企業數量依然在 2015 年降至 305 家,近 80% 的藥企被無情地淘汰了。
圖:日本製藥企業數量,來源:國盛證券
從本質上看,藥物集採就是一場供給側改革。在這場改革中,通過降低價格的方式,倒逼仿製藥企更好地做好成本控制。這一過程中,那些體量較小、成本控制較差的企業最終被淘汰,而具有較強經營能力的玩家則有望在超越寒冬後迎來綻放。
我們與日本的事情情況雖然有所差異,但集採 “供給側改革” 的本質卻並沒有變。時至今日,我們國家依然存在四千多家仿製藥企,這其中大部分競爭力並不強。對於它們而言,重視效率的集採自然太過於殘酷,但生活本來不就是殘酷的嗎?
以鄰為鏡,以史為鑑。藥物集採確實能夠在控制藥物支出層面起到積極的作用,大多數國民也確實在這一過程中享受到了實惠。隨着集採常態化推進,中國仿製藥行業勢必會迎來一場大規模併購,而那場併購潮的勝利者,則有望享受到真正犧牲價格所帶來的 “銷量紅利”。
醫曜,原文標題:《仿製藥企何時觸底?》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