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at is the Bank of Japan "dragging" on?

日本央行計劃推遲加息至 3 月,因美國總統特朗普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儘管日本工資上漲幅度擴大,表明加息條件成熟,但實際工資連續下降,消費者支出和信心低迷,未有加息抑制通脹的迫切需求。日本經濟復甦依賴於通脹,但實際購買力未能跟上,導致經濟增長乏力。日股在加息背景下面臨挑戰,經濟數據疲軟使得央行不得不重新加碼購債,形成惡性循環。
日本央行,擬推遲加息至 3 月
1 月 9 日,日本央行前政策委員會成員櫻井誠表示,
“鑑於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帶來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日本央行將推遲到 3 月份再加息的可能性正在增加。”
同日,路透社報道日本央行表示,
“由於結構性勞動力短缺使企業更加意識到繼續加薪的必要性,日本工資上漲的幅度正在擴大,這表明近期加息的條件正在不斷具備。”
合併來看,就是日本央行認為,內部加息的條件已經成熟,但外部特朗普的變數讓其不敢貿然加息。
真的是這樣麼?日本經濟已經過熱到要靠進一步加息來抑制?
復甦,建立在通脹基礎上
1 月 9 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數據顯示,日本 11 月名義工資同比增長 3%,好於經濟學家預計的 2.7%。
然而,日本 11 月實際工資則同比下降 0.3%,且為連續第四個月下降。
目前,日本通脹增速的確在下行,但仍然高於居民實際收入增速。實際購買力比不過通脹,導致日本消費者支出和信心依舊低迷,此背景下,並沒有加息抑制通脹的急迫需要。
日本最大零售連鎖店、約四分之一收入來自日本地區的 “7-11”,其母公司 Seven&I 2024 財年第二季度(6-8 月)日本地區營收 92.82 億美元,同比下降了 6.6%。
日股,同樣受益於通脹。
對於日本而言,起初其股市交易的敍事是 “通脹反彈->收入增加->經濟復甦” 的邏輯,但現實和預期存在差異,上述鏈條仍遠未實現。在此背景下加息,等於打破了原有邏輯。
另一個視角,是將日本消費者信心與日本央行的寬鬆力度結合起來:
疫情以來,BOJ 已三度試圖減少其持有的政府債務比例。但每一次,都拖累了日本經濟,實際 GDP 增速、私人消費支出、消費者信心指數盡數下滑。在看到經濟邊際疲軟後,BOJ 又不得不重新加碼購債,循環往復。目前,他們仍未擺脱這一螺旋。
日股,能頂住加息?
這兩年,受國際投資者青睞,日股喜迎 1989 年來新高。但大漲背後,更多是拔估值。
據國海證券測算,2023 年-2024 年上半年的牛市中,日經 225 整體上漲 62%,其中 EPS 貢獻為-4%,估值貢獻為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