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g brother of the automotive circle wants to return to the peak

華爾街見聞
2025.01.09 06:3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東風汽車在經歷連續 7 年銷量下滑後,2023 年銷量回升至 248 萬台,同比增長約 2.5%。儘管面臨新能源轉型挑戰,2023 年東風集團首次虧損 39.96 億,淨利潤減少 140 億。2024 年,東風汽車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將大幅增長,分別達到 137 萬輛和 86 萬輛,目標是 2025 年整體銷量衝擊 320 萬輛。

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柴旭晨

這幾年的汽車市場,流量似乎是屬於新勢力的,他們總是代表着行業的風向標。但傳統車企們在經歷一波下滑之後,也開始書寫轉型逆襲故事,東風汽車就是其中之一。

根據東風集團 1 月 7 日發佈的產銷快報,去年全年集團累計銷量 248 萬台,同比增長約 2.5%。儘管這一增幅並不高,但總算是止住下滑,有望完成築底。

在這一次銷量回升之前,東風汽車已經連續 7 年銷量下滑了。曾經它在 2016 年曾達到 427 萬輛的巔峯,僅次於上汽。此後的幾年間,東風汽車自主品牌還沒有崛起,合資品牌亦是受挫,進而銷量持續下滑。

也許不少人還記得 2022 年 3 月東風雪鐵龍挑起的價格戰。那時起,東風汽車的焦慮就愈發凸顯。在新能源的轉型中,東風汽車發力更晚,進而轉型受挫銷量難有起色。

銷量下滑加之新能源轉型方面的投入巨大,2023 年,東風集團還出現了在港股上市 18 年以來的首次虧損,從 2022 年的盈利 102.65 億,次年 “變臉” 虧損 39.96 億,一年間,淨利潤直接減少了 140 億。

頹勢之下,2023 年 10 月東風汽車火線換帥,老將楊青正式擔任東風汽車董事長。

之後的一年多,東風汽車各方面發力,特別自主新能源有了全面的增長,進而在 2024 年實現銷量上的止跌,這也意味着,東風集團有希望再次迴歸盈利。

在 2024 年的銷量結構中,東風汽車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銷量實現了不錯的增長。

根據年末官方發佈的預測數據,預計全年銷售自主品牌 137 萬輛,同比增長 34.3%,佔集團銷量 55%,同比提升 13 個百分點;而新能源方面增長更加迅猛,預計全年銷售新能源汽車 86 萬輛,同比增長 70.9%;其中銷售自主新能源 81 萬輛,同比增長 122.5%。

藉着這一趨勢,東風汽車也為 2025 年立下新的 flag:整體銷量保 300 萬衝 320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超 100 萬輛,海外出口 50 萬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東風汽車在管理上也進行了調整,其將總部定位由戰略管控向 “運營 + 統籌” 轉型,調整隊形,強化自主乘用車業務運營。

具體而言,東風汽車相繼對研發、商用車、零部件等領域作出系列調整,構建了新能源 “4+2”(4 個自主業務單元 +2 家合資公司)佈局、“1+n”(研發總院 + 各事業單元研發力量)研發體系。

在技術方面,在去年 9 月底的科技週上,東風發布了一系列未來規劃,也官宣了一系列的合作。這些規劃與合作,大多指向如今行業卷得最猛烈的智能化。

其中,東風發布發佈了 “新汽車 新技術” 科技躍遷 3.0,集智能駕駛、智慧座艙、智能平台、智慧能源、智能製造,實現 “五智一體”;另外,又與華為乾崑車控模組合作研發全新一代的天元架構,2025 年搭載在東風猛士與嵐圖車型上。

和行業一樣,為了更多增長,東風也在出海方面格外努力。東風在新能源出海上以嵐圖為抓手,提出了 “6655” 核心目標——到 2030 年,佈局世界六大洲,進入全球 60 國,累計建成 500 家銷售服務網點,海外銷量累計突破 50 萬輛。

去年以來,嵐圖就開始將一些車型在海外亮相或發佈。比如 9 月 13 日,在意大利都靈國際車展上,嵐圖知音全球版 “Courage” 正式上市,售價超過 5 萬歐元(約合人民幣 400,000 元)。

另外,出海方面,東風也注重本地化。以嵐圖為例,品牌在歐洲建立了本地的客户運營中心,專門針對歐洲市場做專門的運營。

不過,銷量要靠實打實的車型帶來。以東風旗下的高端新能源汽車打頭陣的嵐圖為例,嵐圖汽車副總經理邵明峯稱 “2025 年公司將有四款以上全新或改款車上市,全年向 20 萬銷量目標發起衝擊。” 並將在品牌、產品、技術、渠道、服務、出海等方面加速佈局、加快創新。

行業依舊很卷,傳統車企們也都過去的穩定日子中覺醒過來了,開始拿出曾經的創業精神,搶奪行業的終局席位。新的一年,東風汽車能不能實現重回 300 萬,值得期待。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