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圖打擊中國產業,效果可能適得其反,美科技組織擔憂 AI 芯片出口被管制

拜登政府計劃在離任前實施對中國的 AI 芯片出口管制,引發美國科技行業的廣泛批評。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理事會和半導體行業協會均警告此舉可能危及美國在 AI 領域的領導地位。新規將創建全球許可系統,限制美國公司出口強大 GPU 的數量,可能導致全球 AI 市場的顛覆及意想不到的後果。反對者認為此政策將引發盟友的不安,並可能適得其反。
拜登政府計劃在離任之際宣佈對中國實施最廣泛的人工智能(AI)芯片出口管制,引發美國科技行業的廣泛批評。代表美國科技行業的貿易協會——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理事會(ITI)7 日敦促拜登政府不要在卸任前最後一刻發佈控制全球獲得 AI 芯片的規則,並警告稱,這些限制措施將危及美國在 AI 領域的領導地位。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6 日也發表聲明,警告拜登政府在沒有與行業進行有意義的磋商的情況下,不應在過渡期間做出如此迅速和重大的政策轉變。有分析認為,拜登總統的團隊正在加緊打擊中國的 AI 產業,但他們的最後一招可能適得其反。
這一芯片管制規則被稱為 “AI 擴散出口管制框架”。華盛頓智庫 “歐洲政策分析中心” 網站 7 日介紹説,新管制措施將創建一個全球許可系統,限制美國公司出口強大圖形處理器(GPU)的數量。這一措施將各國劃為不同等級,規定全球範圍內可以部署多少美國製造的 AI 芯片和 AI 模型權重,以及由誰部署。美國官員和這一政策支持者表示,管制措施將促進 “向美國盟友推出尖端 AI”,並鼓勵 “地緣政治搖擺國家將 AI 政策與美國保持一致”,有助於美國在 AI 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反對者認為,該計劃將顛覆全球 AI 市場,並帶來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該框架也可能引發美國盟友的不安。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朱鋒 8 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拜登抓住任期的最後時間,出台一系列針對中國的打壓措施,目的就是為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 “立規、立威”,一方面希望特朗普政府能夠在兩黨打壓中國的高度共識下繼承並沿襲這些打壓政策,另一方面,也希望這些對華極限施壓的措施成為拜登政府四年任期對外政策的 “成績”,以獲取更多的所謂民意支持。
不過,美國業界對這一規則的反對已變得越來越直言不諱。路透社 7 日報道稱,代表着亞馬遜、微軟和 Meta 等科技企業的 ITI 表示,這項可能最早於當地時間本週五出台的規則,將對美國公司向海外銷售計算系統的能力施加任意限制,並將全球市場拱手讓給競爭對手。ITI 首席執行官奧克斯曼 7 日在致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的一封信中批評政府在總統拜登任期最後幾天 “堅持” 發佈該規則。他説,“倉促完成一項重大且複雜的規則可能會帶來嚴重的不利後果。” 信中奧克斯曼讚賞政府對國家安全的承諾,但同時表示,“美國在 AI 領域的全球領導地位面臨的潛在風險是真實存在的,應認真對待。” 報道稱,鑑於其重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影響,該組織要求將任何此類限制措施作為擬議規則制定而不是規則發佈。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6 日發聲明稱,“AI 擴散出口管制框架” 預計將對美國先進芯片的出口施加全球範圍的限制和繁重的許可要求。該協會對這一潛在法規前所未有的範圍和複雜性深感擔憂,並認為該法規的制定並未考慮行業意見,可能會嚴重削弱美國在半導體技術和先進 AI 系統方面的領導地位和競爭力。此前一天,甲骨文公司執行副總裁格魯克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拜登政府這一管制框架,恐怕會成為 “美國科技行業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框架之一”。
中關村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自 2016 年以來,美國兩屆政府對中國的貿易戰、科技戰並沒有取得設想的效果,反而在人為割裂產業鏈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傷及了美國企業的利益,進一步激發了中國在高科技上自主創新的潛力。項立剛表示,美國應該放棄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尊重市場規律,維護全球產業鏈的安全與穩定,才符合中美兩國和全球的共同利益。
本文作者:王逸、倪浩,文章來源:環球時報,原文標題:《意圖打擊中國產業,效果可能適得其反,美科技組織擔憂 AI 芯片出口被管制》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