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aomi rushes towards a trillion

股價創下新高。
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周智宇
雷軍創造的神話還在持續。
2025 年的第二個交易日,小米集團股價開盤即飆升,截至收盤,小米集團股價大漲 6.62%,至 36.25 港元,創下歷史新高。
今年交付目標超預期,以及消費電子補貼政策,刺激着小米股價。
國家發改委在 1 月 3 日表示,將進一步擴大國家補貼範圍。其中,新增數碼產品購新補貼,對個人消費者購買手機、平板、智能手錶手環等 3 類數碼產品給予補貼。
去年三季度,小米集團營收當中超一半來自手機業務。多家機構預期,對消費電子產品的國家補貼,將刺激消費者換機,這利好小米等企業的手機業務。在這一消息的刺激之下,今日小米在開盤之後便極速上漲,盤中一度漲超 6%。
早在這一波之前,隨着汽車業務高歌猛進,小米的股價已超過 35 港元,並逼近 35.9 港元/股。隨着 1 月 3 日股價大漲,它也創下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向着萬億市值疾行。
2024 年末,雷軍宣佈小米 SU7 上市 9 個月交付超 13 萬輛車,這一前所未來的速度,打消了業內對小米造車的疑慮,供不應求的小米 SU7 一次次刺激着小米的股價,一路從去年低點時的 11.84 港元,漲至 36.25 港元,漲幅超 200%。
國信證券研報指出,看好小米集團智能手機業務受益 AI 換機潮以及高端化帶來的盈利能力增強,看好公司智能電動汽車業務交付順利,新業務板塊進展順利帶來的業績增長,同時公司 AIoT 及互聯網業務呈現增長趨勢。
更讓市場感到振奮的是小米汽車今年銷量目標。
在跨年直播中,雷軍為小米汽車的 2025 年定下了交付 30 萬輛的目標。這一規模也被汽車行業視為有規模效應的最低門檻,比亞迪從進入汽車行業到年銷 30 萬,花了 10 年。
摩根士丹利在研報中認為,2025 年小米的產品組合將有正面變化,這或會推動平均售價的增長及更好的電動車利潤率。另外,小米 2024 年的交貨量較預期強勁,而 2025 年的出貨量目標亦較高,意味着新電動車業務有出色的執行能力。
此外,小米雖然是汽車行業的後入局者,但也算是趕上了最後的窗口期。在如今汽車行業比誰活得更久的遊戲規則中,小米有着很多籌碼。比如,在各家已經開始講出海之時,小米汽車的出海故事還沒有開始講,等到之後加入,這不僅能讓小米汽車的規模打開想象,也能為小米的股價再添把火。
而雷軍高調挖人加碼 AI 大模型,也向外界釋放強烈信號,他將進一步發力 AI 大模型。這也有望直接改變小米的估值方式。
在各大模型公司都抓耳撓腮愁尋求 AI 大模型的商業落地路徑時,小米就有現成的人車家全生態產品等着 AI 大模型來賦能,這讓小米在 AI 大模型這個賽道,也更具想象空間。
憑着造車一役,雷軍在 2024 年成功打了一場翻身仗。甚至,雷軍的社交媒體也變身網友們的許願池,網友們許願小米來生產各種東西。小米和雷軍踩中了時代情緒。
雷軍作為一個年逾五旬的企業家,也被認為是最能與年輕一代同頻的企業家,被年輕人關注和追捧,這將為小米帶來源源不斷的消費人羣,也讓小米的故事更加吸引人。
只不過,想要順利市值衝擊、站穩萬億,小米還要面臨一系列的考驗。
小米 YU7 也將在年中加入,助力小米汽車衝刺 30 萬輛目標。不過新工廠依舊會面臨產能爬坡的問題,雷軍也坦言,這絕對不是一個輕鬆的指標。
況且,當前小米造車還在大額投入階段,新車們排隊上市都需要真金白銀;而新故事中 AI 大模型也在投入前期階段,也需要燒錢支持,轉化為商業上的營收、提升財報表現更是場漫長的戰役。
對於小米而言,萬億港元市值似乎並不遙遠,但就像造車而言,也需要紮實走好每一步路,進而才能收穫用户和市場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