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 Clues for Starting Monetary Easing in the New Year

華爾街見聞
2025.01.03 00:1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隨着債券利率創新低,市場對貨幣寬鬆的預期依然存在。降息需維護銀行息差,2024 年三季度末淨息差收窄至 1.53%。降準和降息需關注人民幣匯率調整,近期中美利差降至 2002 年以來新低。歷史上,匯率壓力曾導致央行推遲降息,採用降準替代。

隨着開年債券利率續創新低,四季度降準的缺席並未打消市場對於貨幣寬鬆的預期。今年 1 月還會有降準降息嗎?鑑於經濟在外部不確定性下仍有開門紅的訴求,我們認為貨幣寬鬆的大方向一直沒變,在落地的節奏上仍兼顧銀行息差、人民幣匯率、債券發行這三點因素,這三者的變化也構成了觀察開年貨幣寬鬆的三條線索。

首先,降息在利率下行方面,仍需總體保持銀行的資產端和負債端利率相匹配,簡而言之就是維護銀行息差,為貨幣寬鬆創造空間。2024 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淨息差繼續收窄至 1.53%,進一步地看,近期息差的壓力似乎並未明顯緩解:

一方面,2024 年末以來資產端利率的節奏有所超調,國債利率的下行速度快於負債端同業存單成本的下行速度,導致金融機構的息差持續壓縮。

另一方面,存款利率相對剛性:一是 2019 年以來存、貸款降息節奏並不對稱,2022 年 9 月以來存款利率才加速補降,二是從歷史上看,銀行實際存款成本的下行節奏滯後於存款降息一年左右。

新一輪降息降準需待資產負債端利率匹配,息差趨穩。我們認為 2024 年二季度治理銀行 “手工補息”,以及 12 月強化同業存款利率自律均是這一思路的體現。

其次,降準和降息仍有賴於人民幣匯率的調整迎來 “窗口期”。近期的匯率壓力不小,體現為在岸偏強的中間價(人民幣中間價在新年開盤首日調升 5 個基點),和離岸收緊的資金利率。最為直觀的是中美利差角度,美聯儲釋放暫停降息的信號,疊加國內債市提前定價貨幣寬鬆預期,使得近期中美利差來到 2002 年以來的新低。

以史為鑑,匯率壓力下央行曾推遲降息,替換降準:一是2023 年四季度,化債初期降準的落空,代之以價格更貴的 MLF 和離岸市場的主動管理(3M-Hibor 抬升、外匯交易量收緊);二是2024 年 4 月政治局會議提及 “要靈活運用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工具” 後,央行待完善國債買賣工具,美聯儲預期轉向後才於 7 月降息、9 月降息並降準;再如2024 年 11-12 月,央行並未降準,而是通過 MLF 縮量續作 + 國債買賣 + 買斷式逆回購,對沖化債高峰期以及大額 MLF 到期量帶來的長端流動性壓力(圖 7)。

再次,開年財政發力更為關鍵,貨幣寬鬆需要與之配合。春節前後,以及三季度兩個傳統的發債高峰期,可能有降準的配合落地。同時降息將進一步降低地方政府債務利率,配合化債。

同時,穩定預期也是降息降準落地的考量因素。如 2024 年 1 月市場連續調整後的降準,再如 2018 年 6 月末美國正式公佈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税清單的降準。在後續形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貨幣政策需要留好應對的操作空間,發揮好 “後手棋” 的作用。

往後看,降準或不會等待太久,下一個窗口可能在 1 月。一是配合 1 月可能提前發力的化債專項債,以及春節較大資金需求;二是特朗普 1 月正式就職後,擇機對沖關税政策方面的潛在衝擊。而降息可能晚於降準,待至匯率的 “容忍度”“重新校準”,以及息差穩定,打開貨幣寬鬆的空間。

本文作者:陶川 S0100524060005、李瀟宇,文章來源:川閲全球宏觀,原文標題:《開年貨幣寬鬆的三條線索(民生宏觀陶川團隊)》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