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underbird "marries" Alibaba to aggressively attack AI glasses

“百鏡大戰” 在即。
作者 | 黃昱
編輯 | 劉寶丹
2024 年是 “AI+ 終端” 元年,被視作 AI 最佳載體之一的 AI 眼鏡,以迅猛之勢崛起;隨着越來越多玩家入局,AI 眼鏡有望在 2025 年迎來破圈時刻。
“百鏡大戰” 在即,1 月 2 日,2025 年第一個工作日,作為國內 AR 龍頭,雷鳥創新向 AI 眼鏡行業投入一顆重磅炸彈,宣佈與阿里雲達成戰略合作,阿里雲通義系列大模型將為雷鳥創新的 AI 眼鏡提供獨家定製的全套 AI 技術和產品支持。
這是國內首個大模型與 AI 眼鏡硬件廠商開展的深度定製合作,也是阿里雲在 AI 眼鏡領域的首個戰略級合作。
據悉,針對雷鳥 AI 眼鏡的場景和硬件特點,阿里雲基於通義系列大模型底座,設計了整體多模態交互架構,定製化開發 “雲 + 端” 模型,幫助產品實現高響應、低延遲、高質量的多模態 AI 交互體驗。
同時,雙方還將圍繞眼鏡產品的實際使用場景,開展功能定製和開發,並持續在雷鳥 AI 眼鏡產品上迭代更新。
雷鳥創新創始人兼 CEO 李宏偉表示:“AR 眼鏡是 AI 的最佳載體,雷鳥與阿里雲的合作僅僅是雙方合作的起點。隨着即將在 CES 期間發佈的 V3 和 X3 Pro 等產品正式亮相,用户將親身體驗到 AI 眼鏡帶來的革命性改變。”
李宏偉透露,雷鳥創新和阿里的合作,會將探索 Killer APP(殺手級應用)視作最重要的事情,端側大模型則排在第二位或第三位。
當前國內大模型廠商不少,雷鳥創新為什麼會選擇和阿里合作?
對此,李宏偉的解釋是,這是一個雙向選擇。從雷鳥創新的角度來看,選擇阿里是因為阿里願意在 AI+AR 眼鏡上做真正面向用户的深度的投入,而不是把通用大模型放在眼鏡上就行了,另外雷鳥創新看好阿里現在以及未來在大模型上是持續的領導者地位。
AI 大模型將引發一場終端革命,而在眾多終端設備中,AI 眼鏡是 AI 大模型的最佳落地載體之一。
艾瑞諮詢指出,AI 智能交互眼鏡已躍然成為一款能隨時隨地與 AI 技術無縫交互的便攜式先鋒產品,同時也是 AR 技術路線中漸進式發展路徑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因此,對於雷鳥創新而言,在 AI 眼鏡上的探索是一場不能輸的戰役,這不僅決定了其能否推動 AR 眼鏡進一步走入消費者日常,更將使其成為 AI 時代終端設備的領導者之一。
AI 眼鏡市場潛力巨大。中泰證券研報顯示,AI 智能眼鏡賽道目前的發展階段,可以對標 2014 年的智能手錶,後續放量可期。
申萬宏源分析師則認為,AI 眼鏡集成了耳機、相機、眼鏡的功能,還配備 AI 交互,雖然目前還處在發展初期,但隨着產品不斷迭代,重量更輕,價格更低,長期來看,市場空間可以對標眼鏡甚至手機。
另據 wellsennXR 預測,從 2025 年起,在傳統眼鏡銷量穩定增長的背景下,AI 智能眼鏡將快速向其滲透。2029 年,AI 智能眼鏡年銷量有望達 5500 萬副。
也就是説,2025 年或為 AI 眼鏡產品起量的重要時間節點。
面對這樣一片藍海,去年下半年以來,AI 眼鏡熱度持續升温,各大廠商都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目前國內投身 AI 眼鏡賽道的玩家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一是 AR 眼鏡廠商,如雷鳥創新、李未可科技、Rokid 等;二是手機廠商,如華為、小米、星紀魅族、OPPO 等;三是互聯網大廠,如百度、字節跳動等。
申萬宏源分析師指出,在手機等傳統消費電子需求疲軟,出貨量逐漸穩定的現狀下,各家終端廠商都在積極尋求新的增長點,AI 眼鏡是消費電子廠商、科技廠商很好的選擇。
各大廠商的入局或將推動 AI 眼鏡快速破圈,但 “百鏡大戰” 也將導致行業競爭激烈。如何在眾多產品中殺出重圍,也是對各大廠商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