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nd sales blood transfusion" capital situation of MicroPort

華爾街見聞
2024.12.16 12:1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微創醫療及其子公司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土地和房產交易,以緩解現金流壓力。今年 8 月,微創醫療向心通醫療出售土地和房產,金額超 3 億元;4 個月後又向微電生理出售房產,金額為 0.49 億元。這些交易引發市場對 “微創系” 是否存在向母體 “輸血” 的質疑。微電生理此次購置房產的交易金額相當於其前三季度的利潤,且其資金仍需用於研發和銷售。

“微創系” 上市公司正在批量向微創醫療(0853.HK)“買地、買房”。

今年 8 月,微創醫療先是向子公司心通醫療(2160.HK)出售土地和房產,交易金額已超 3 億元;僅 4 個月後,其子公司上海微創骨科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統稱為 “微創醫療”)又向聯營公司微電生理(688351.SH)出售房產,交易金額為 0.49 億元。

詭異的是,作為創新醫療器械企業,心通醫療、微電生理目前更多的資金主要投向研發和商業化,如今卻將其用於買地、買房。

從微創醫療緊張的現金壓力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今年 4 月,微創醫療因為昔日發行的多筆可換股債券遭遇贖回,而陷入流動性風險,此後微創醫療董事長常兆華各方奔走以籌措現金。

雖然微創醫療終獲高瓴投資出手相助,但若未達到相應的利潤目標,仍需要提前償還債務。

向心通醫療、微電生理出售房產客觀上能夠為微創醫療帶來更多現金,進而緩解資金壓力。

但 “微創系” 上市公司此舉是否存在向母體 “輸血” 情形,正受到市場更多質疑。

批量買地買樓

微電生理此次計劃向微創醫療購買上海市周浦鎮天雄路 588 弄 1-28 號 23 幢及 7 個地下車位使用權,交易對價為 4850 萬元。

不考慮地下車位的面積,微電生理此次購置的房產面積為 2586.85 平方米,平均每平米的成交價為 1.87 萬元。

此次置業前,微電生理主要向微創醫療租賃該房產用作廠房,生產導管等,2023 年租賃費用為 231.71 萬元。

這與折舊費基本相當。按照工業用房產 20 年期計算,則每年的折舊費為 242.5 萬元。

如此來看,租與買差異並不大,但微電生理卻選擇以大量現金購置房產,頗為詭異。

一方面,微電生理目前收入主要源自三維心臟電生理標測系統及導管等,業績規模相對有限,此次購房款相當於今年前三季度的利潤之和。

另一方面,微電生理更多的資金仍需要用於推動研發各類導管和推進銷售。

2024 年前三季度的研發費用和銷售費用分別為 0.57 億元、0.81 億元,佔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 19.59%、27.84%。

“股東方現在有意向要出售這棟樓。我們從 16 年開始就一直在租這棟樓,生產線、車間都在裏面。如果我們不買的話,還要換地方。” 一位接近微電生理人士向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租賃成本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為我們是醫療器械生產企業,還需要有環評手續要辦。所以搬遷可能會影響我們的生產經營。綜合考慮之後才決定買樓。”

今年更早之前,微創醫療還曾向子公司心通醫療出售土地。

今年 8 月,心通醫療斥資 3.6 億元購買微創醫療旗下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牛頓路 501 號的地皮及相關建築物,其中土地面積為 1.33 萬平方米、3 幢建築物的面積為 8781.03 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心通醫療仍未盈利。

心通醫療主攻結構性心臟病的相關醫療器械,儘管 VitaFlow 等多款 TAVR(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產品均已經獲批上市進行銷售,但 2024 年上半年淨虧損仍達到 0.56 億元。

間接 “輸血” 母體?

短時間內,微創系的兩家創新醫療器械上市公司陸續購入微創醫療旗下的房產、地產或許不是偶然。

種種跡象表明,出售資產正在給微創醫療帶來更多現金流,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金壓力。

今年 3 月,微創醫療由於需要 7.43 億美元現金贖回可換股債券以及償還貸款,陷入流動性危機。

為此,審計機構畢馬威甚至給微創醫療的財報中標註其可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因素。

此後,常兆華多方奔走,終於覓得騎士相助——高瓴投資。

高瓴投資和常兆華控制的 Jumbo Glorious 一共為微創醫療提供了 1.50 億美元、5.75% 年利率的可換股定期貸款融資,同時高瓴投資還額外提供不超過 0.50 億美元的貸款。

這只是短暫地解決了燃眉之急,微創醫療仍然面臨一定的資金壓力。

一方面,高瓴投資的慷慨解囊含有潛在條件:2024 年至 2026 年微創醫療淨利潤目標分別為-2.75 億美元、0.55 億美元和 0.90 億美元。

若未達到這一目標,則高瓴投資有權要求微創醫療提前償還這筆 5 年到期的 0.50 億美元貸款及相關利息。

常兆華亦承認公司戰略將從重研發轉向重利潤。

2024 年上半年,微創醫療的淨虧損仍達到 6.96 億元,但同比已經減虧超 4 成。

另一方面,隨着境內資本市場 IPO 節奏的放緩,以及分拆受到嚴格監管後,微創醫療此前通過資本市場孵化虧損子公司的路徑也面臨挑戰。

2019 年,微創醫療分拆心脈醫療(688016.SH)至科創板上市,2021 年分拆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2252.HK)至港交所上市。2022 年同樣分拆以及推動子公司微創腦科學(2172.HK)、聯營公司微電生理分別至港交所、科創板上市。

頻繁分拆,減輕了微創醫療孵化創新業務的資金壓力,但當這條路難以走通後,就意味需要更多現金支持虧損業務的發展。

但和微創醫療相似,這些未上市的虧損子公司也在承受一定的債務壓力。

2021 年 7 月,微創醫療子公司微創心律管理有限公司(下稱 “微創心律”)引入高瓴投資等機構,但約定若微創心律未能在 2025 年 7 月前上市,且上市後的市值未達到 15 億美元、募資少於 1.5 億美元,則高瓴投資等機構有權要求微創心律贖回股份。

2023 年,微創心律曾向港交所遞交 IPO 申報材料,但其財務資料早已過期且再未有新進展。

若微創心律 2025 年無法上市或未能達到預期,則還需要向高瓴投資等機構支付 2.27 億美元。

微創醫療另一子公司微創優通醫療科技(嘉興)有限公司也面臨着同樣的困境。

其與投資機構約定若未能在 2028 年前上市則需要履行回購義務,涉及金額為 0.21 億美元。

或許正因如此,向已上市子公司出售資產是微創醫療短期內能夠變現的最直接、簡單方式。

2024 年半年報中,微創醫療亦承認籌措資金的方式之一便是出售資產。

對此,信風(ID:TradeWind01)亦向微電生理求證此次斥巨資購入房產,是否出於紓困微創醫療的目的,其予以否認。

“我們不太清楚股東方內部的情況,但我們完全是出於自己生產需要去考慮做這個事情。” 接近微電生理人士指出。

何以至今日

從資金狀況來看,微電生理、心通醫療確實具備 “接盤” 的能力。

微電生理方面,儘管截至今年 9 月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僅為 2.33 億元,但截至今年 6 月末仍有 7.32 億元的 IPO 募集資金未被使用。

為了提高閒置資金的使用效率,微電生理還將 5.74 億元 IPO 募集資金用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等。

心通醫療也具有一定規模的現金儲備,截至 2024 年 6 月末現金餘額仍達到 8.01 億元。

目前微創機器人、心脈醫療等仍在租賃微創醫療的物業用於辦公等。

接下來微創醫療是否還會將資產出售給其他的 “微創系” 公司,市場仍在持續關注。

從歷史情況來看,上市公司過度 “輸血” 母公司後患無窮,有時候甚至會拖垮上市公司。

ST 美谷(000615.SZ)便是最好的例子。

2021 年 11 月,ST 美谷斥資 0.79 億元從大股東奧園集團控制的主體下收購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的三所商鋪資產。

這在當時引發了一定程度的爭議,雖然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 ST 美谷貨幣資金仍達到 7.03 億元,支付這筆款項並不是難事。

但在疫情時,線下商鋪經營受影響的背景下大手筆購入商鋪顯然存在疑問,ST 美谷此舉也被視為 “輸血” 大股東奧園集團——彼時奧園集團多筆私募產品面臨違約風險,其正在與相關方談判進行展期。

此後,ST 美谷多次為奧園集團關聯方提供擔保,如今已經因為債務逾期被法院裁定進行重整。

今年對於 “微創系” 來説,日子確實不好過。

近期,心脈醫療因為連續 2 年未填報企業年度發展情況報表被取消高新技術企業資格,這直接導致其被追繳約 0.6 億元至 0.7 億元的税收優惠以及滯納金。

昔日曾喊出對標美敦力的微創醫療為何會走到今天的局面,一直是縈繞在市場間的疑問。

若僅從產品的角度來看,微創系的創新醫療器械確實 “扛打”。

微電生理的核心產品 Columbus®三維心臟電生理標測系統是僅次於國際巨頭強生、雅培、美敦力以及惠泰醫療(688617.SH)的存在;

微創機器人的 “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 是唯一一款在中、美和歐三地上市的國產手術機器人;

心通醫療與啓明醫療(2500.HK)、沛嘉醫療(9996.HK)被譽為國內的 “TAVR 三巨頭”,而 TAVR 療法同樣也是替代人工生物心臟瓣膜外科手術的重要療法。

但盲目擴張始終是懸在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今年股東大會上,常兆華坦承道 “沒有花錢做 IRR 測算,戰略失誤,盲目擴張。以前太注重於技術,沒有注重資本回報的問題。”

這確實道破了微創醫療如今困局的根源。

儘管常兆華正在為微創醫療各處奔走,但第一大股東大冢控股(Otsuka Holdings Co.)似乎已經不想再繼續 “陪跑”。

今年 10 月,彭博社報道大冢控股正在籌劃出售股票。

截至今年 6 月末,大冢控股仍持有微創醫療 20.87% 的股份。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