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lethal in history" U.S. Health Secretary nomination! Vaccine stocks have plummeted for several consecutive days, and Kennedy has been criticized as the number one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華爾街見聞
2024.11.15 18:3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美國衞生部長提名小羅伯特·肯尼迪引發疫苗股大跌,BioNTech 一度跌近 9%,Moderna 跌超 8%。分析師警告,肯尼迪的反疫苗立場可能對生物技術行業造成深遠影響。提名後,醫療健康板塊在美股和歐洲市場均出現顯著下滑,恐慌情緒蔓延。

特朗普提名的 “反疫苗先鋒” 小羅伯特·肯尼迪還沒得到參議院批准正式上任,股市已經一片哀嚎,堪稱 “史上最有殺傷力” 的美國衞生部長提名。

本週四美股盤後特朗普正式宣佈對肯尼迪的提名後,週四和週五疫苗股連日崩跌,拖累整個醫療健康板塊下挫,而且恐慌情緒從美股蔓延到歐洲。

本週五美股盤中,在美上市的疫苗股 BioNTech 和 Novavax 早盤分別一度跌近 9% 和 5.7%,Moderna 早盤尾聲時跌超 8%,輝瑞早盤曾跌近 6%。標普 500 的醫療健康板塊早盤曾跌近 2.1%,午盤跌幅收窄到 2% 以內,仍可能創 5 月末以來收盤新低。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早盤曾跌超 4%。

歐洲的醫療股跌勢不遑多讓。週五泛歐股指歐洲斯托克 600 指數的醫療健康板塊收跌 2.9%,創 4 月 18 日以來新低。明晟公司 MSCI 北歐國家指數收跌 1.7%,創 1 月 26 日以來新低,其中北歐醫療保健板塊領跌,成分股中,瑞典上市的 Orphan Biovitrum 跌約 10% 跌幅居首,丹麥上市的歐洲最高市值藥企諾和諾德跌約 5.30%。

行業媒體人士:肯尼迪的 “垃圾科學” 對公眾健康威脅巨大

為何疫苗股乃至整個醫療板塊如此大跌回應肯尼迪提名?首先,肯尼迪本人有強烈的反疫苗傾向,他曾公開質疑實驗性 mRNA 疫苗,並挑戰疫苗行業監管的政府官僚機制。

比如他今年 7 月曾説,“整個系統出了問題”,” 當你給嬰兒接種一種疫苗時,就像一下子注入了 38 種不同的疫苗,像在給馬、而不是給 10 磅或 20 磅重的嬰兒接種……你有沒有見過它的大小,它很大的,接種之後嬰兒突然開始明顯變化。我見過太多次了。

而且,從特朗普的表態看,他要讓肯尼迪上任後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特朗普在勝選後發表的演講中這樣介紹肯尼迪:“他將幫助美國恢復健康。……他想做一些事情,我們會讓他去做。” 而所謂的讓美國恢復健康,就需要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美國農業部(USDA)進行徹底改革。

CNN 的首席醫療領域記者 Sanjay Gupta 在報道中對肯尼迪得到提名感到崩潰,他説:

“我想不出有哪個人比羅伯特·肯尼迪對公眾健康的危害更大。”

不過,Gupta 這話被金融博客 Zerohedge 不無嘲諷地解讀為:肯尼迪將擾亂並禁止疫苗大公司用廣告費控制廣播,相應地,CNN 和其他主流媒體的廣告收入將劇減。

彭博社報道生物技術、醫療保健和製藥行業的專欄作家 Lisa Jarvis 週五發文,直接冠以 “肯尼迪的垃圾科學將使美國人面臨風險” 的標題,稱 “他宣傳的離奇陰謀論可能會讓政府成為 ‘錯誤信息的助推器’”。

華爾街:反疫苗鬥士被提名衞生部長,生物技術行業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華爾街分析師認為,肯尼迪擔任衞生部長給整個生物技術領域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高盛的分析師 Martin Ehigiator 在週五的報告中評價,肯尼迪過去一直對疫苗問題直言不諱,被視為美國最著名的反疫苗人士之一。

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師 Emmanuel Papadakis 在週五的報告中哀嘆:“疫苗是影響公共健康的最偉大科學成就之一,不幸的是,提名人(肯尼迪)並不認同這一觀點。” 因為肯尼迪的提名,Papadakis 將葛蘭素史克的股票評級下調至持有。

RBC Capital Markets 的分析師 Brian Abrahams 表示,肯尼迪的當選可能 “對生物技術行業產生深遠且難以預測的影響”,將持續存在 “相當大的不確定性和投資挑戰,直到(外界對)他真正獲得這一職位的可能性、他的指示以及誰將領導其他主要聯邦醫療保健機構有更清晰的認識為止。”

雖然還不確定肯尼迪會不會真正擔任衞生部長,但 Abrahams 預計 “很有可能會。”

富國銀行的分析師 Larry Biegelsen 表示,肯尼迪對疫苗的擔憂可能 “導致疫苗接種率下降,這將對生產疫苗注射器的設備公司產生負面影響”。不過,肯尼迪最近的政策理念並不關注醫療技術,這可能讓該行業 “在醫療保健領域處於相對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