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der the Federal Reserve framework, the interest rate cut cycle remains unchanged: indicating that potential risks still exist

美聯儲在 11 月 7 日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下調 25 個基點至 4.50%-4.75%,符合市場預期。會議增量信息有限,未改降息週期,強調數據依賴型決策。儘管美國經濟表現出韌性,但仍需關注勞工市場數據。國金證券建議配置黃金、醫藥(創新藥)、美債和美股,特別是黃金和美債需等待調整機會。
智通財經 APP 獲悉,國金證券發佈策略報告稱,美聯儲降息 25bps 至 4.50%-4.75%,符合市場預期,會議增量信息有限,未改降息週期,強調數據依賴型決策。美國經濟看似有韌性,但風險猶存,需緊盯勞工市場數據。配置建議包括黃金、醫藥(創新藥)、美債和美股,其中黃金和美債需等待調整後配置機會,創新藥受益於降息週期,美股則可能因經濟風險重新升温而調整。
報告主要觀點如下:
當地時間 11 月 7 日,美聯儲宣佈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區間下調 25bps 至 4.50%-4.75%,這是自 2024 年 9 月以來的連續第二次降息。2022 年 3 月至 2023 年 7 月,美聯儲累計加息 11 次,幅度達 525 個基點,而後連續八次會議保持利率目標區間不變。
增量信息有限的平淡會議,未來繼續緊盯勞工市場數據
美聯儲 2024 年 11 月會議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區間下調 25bps 至 4.50%-4.75%,符合市場一致預期。本次議息會議聲明主要變動如下:1)略微更改了對就業市場描述的措辭,將 “就業增長已經放緩” 的描述改為 “今年早些時候以來,勞動力市場條件趨於寬鬆”;2)刪除了 9 月聲明中新增的 “對通脹持續迴歸 2% 目標的信心有所增強” 的描述;3)所有成員一致同意降息 25bp,前次會議中美聯儲理事 Bowman 傾向於降息 25bp 而非 50bp。
根據本次議息會議聲明和鮑威爾在新聞發佈會上的發言來看,所傳遞的增量信息較為有限,美聯儲似乎極力避免提供任何有關利率路徑前瞻指引的明確信號,繼續強調並未設置任何預定路線(pre-setcourse),會堅持一直以來的數據依賴型決策模式。具體而言,值得關注的要點如下:1)通脹:鮑威爾承認近期的核心通脹數據有些偏高,但一兩個月的壞數據或好數據都不會改變 “通漲下行” 的敍事,聲明中刪除 “對通脹迴歸 2% 目標的信心增強” 的描述並非是為了表達對通脹粘性的擔憂;2)勞動力市場:一系列的廣泛指標表明,勞動力市場的緊張程度已經回到疫情前水平,緩慢冷卻的同時,依舊處於一個相對良好的位置,其不會構成通脹壓力的來源;3)特朗普勝選的影響:短期內,新任總統不會對美聯儲的決策產生任何影響,政策(比如税收)的推進到落地需要經歷國會審批等流程,屆時美聯儲會將對應的影響因子納入預測模型,與此同時,鮑威爾強調了美聯儲的 “政治獨立性”;4)貨幣政策:美聯儲認為現在不是給出較為明確的前瞻性指引的好時機,不過即便如此,其承認了在本次降息後,貨幣政策利率仍然是 “限制性的”(stillrestrictive),暗示未來降息進程的繼續推進。
考慮到自 9 月議息會議以來,包括就業、零售、PMI 等在內的一系列數據均呈現邊際企穩態勢,對應海外風險的階段性降温,同時又恰逢美國大選窗口前後,這或是本次 “平淡” 議息會議的重要背景。該行繼續維持對於美國經濟 “非線性惡化” 的判斷,事實上,在看似整體相對有韌性的數據背後風險依然存在,諸如大幅不及預期的職位空缺數、裁員人數的增加、剔除颶風罷工等因素擾動後的新增就業可能仍偏弱等數據,依舊指向美國經濟較明確的放緩趨勢。因此該行提示,繼續盯住美聯儲 9 月 SEP 中給出的失業率預測 4.4% 的中位數水平,一旦突破,意味着海外風險將重新升温。
配置建議:(一)黃金:短期受 “特朗普交易” 兑現拖累,調整後把握配置機會,更大漲幅等待海外風險再升温。歷史規律顯示,黃金在美國大選落地後短期往往都會承壓,本次歷史新高的金價,疊加特朗普交易的兑現,回調或在所難免,但調整後是積極佈局的窗口期,更大的漲幅等待海外風險的重新升温,黃金將繼續受益於實際利率下行及美元走弱的 “雙向” 驅動;(二)醫藥(尤其創新藥):受益於美聯儲降息週期,無論 A 股還是港股的創新藥均存在上漲機會且具備超額收益;(三)美債:衝高後是配置機會,鮑威爾在本次會議中提及,近期美債利率的走高是對增長韌性的定價,該行認為,考慮到降息週期開啓,4.5% 的十債利率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或意味着對特朗普上任、增長偏強的計價短期相對充分,繼續衝高或提供配置機會;(四)美股:如果海外經濟風險重新升温,“弱經濟” 預期影響下,美股大概率再次開啓調整。
風險提示
美國通脹二次反彈風險,令美聯儲加息力度再次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