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Xiaomi entered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t went against the trend to "dabble" in property insurance licenses. What is the value of the synergy effect?

華爾街見聞
2024.11.08 03:41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又一位 “鯰魚”?

隨着金融監管總局的一紙批文,財險牌照“含金量” 再度引發市場關注。

1018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金融街論壇上透露,已批覆法國巴黎保險集團(下稱法巴保險德國大眾汽車金融服務公司海外公司(下稱“大眾金融”)設立北京法巴天星財產保險(下稱天星財險

彼時有聲音指出,籌建天星財險的幕後推手,或是未被提及的小米集團(1810.HK

115日發佈的正式批文中,這一説法得到驗證。

金融監管總局披露,天星財險股東除法巴保險、大眾金融外,另有小米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四川銀米科技(下稱銀米科技

大概率又是一家以新能源車險為目標的“鯰魚”。

202310人車家全生態已正式升級為小米集團戰略;而天星財險的另一位股東大眾金融,亦是車企中的“老牌” 玩家。

小米入局財險市場的邏輯與比亞迪相似,意在應對新能源車險保費貴、投保難問題,完善汽車銷售維護保修保險的價值鏈。

償付能力報告披露,今年5月剛獲批經營車險業務的比亞迪財險,前三季度保險業務保險業務收入已達5.46億元。

其中第三季度保費為4.78億元,超越眾多小型財險公司全年業績。

這凸顯出新能源車險“藍海” 的巨大潛力,也讓市場對合資財險牌照未來在小米人車家全生態中的價值,充滿期待。

小米入局

2019年保險牌照發放收緊後,已鮮有通過新設公司取得 “入場券” 的 “大廠”。

公開信息顯示,天星財險是我國第91家財險公司,年內繼東吳財險(監管未正式披露)後,第二家獲批籌建的保險公司。

天星財險的股東銀米科技,正屬於2019年保險牌照收緊後、未能如願發起財險公司的小米集團。

銀米科技原名成都藍谷商貿

20159月,小米科技將其收購更名為銀米科技;此後,銀米科技股權被劃轉給北京小米電子軟件技術公司,成為小米集團金融板塊的重要一環

相較其餘“大廠” 對金融板塊緊鑼密鼓的佈局,小米集團稍顯遲緩、在2016年才拿下第一塊保險經紀牌照。

或許是由於初期戰略上的落後,小米未能在監管收緊前成功取得牌照,“財險夢” 也由2019年延後至2024年。

不過這期間,小米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得到充分發展。

截至目前,銀米科技入股北京厚積保險經紀新網銀行,加之天星財險,已取得銀行、保險、保險經紀3張金融牌照。

此外,小米的金融版圖還包含推出“天星金融APP” 的上海小米金融信息服務公司香港天星銀行重慶小米消費金融保險測評機構深藍保印尼保險科技公司PasarPolis保險服務平台大魚科技等。

市場普遍認為,如今已成為造車“新勢力” 小米高調入場財險業,意在劍指 “新能源車險” 藍海。

20213月,小米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2年半後集團戰略正式升級為人車家全生態

20243月,旗下厚積保險經紀與車車科技達成合作,為北京、深圳等城市的車主提供全面的服務解決方案。

天星財險成立後,市場關注點集中在保險嵌入“人車家”生態閉環的具體方式

有消息稱,天星財險的擬任總經理張國威先後服務於人保、安邦、渤海和現代財險等機構

現代財險的2位持股32%的並列第二大股東,正是硬件“大廠” 聯想與滴滴出行的全資子公司迪潤(天津)科技。

正式運營後,對財險市場、與“大廠” 均有熟悉瞭解張國威,能否切中市場肯綮,帶領公司贏下“首仗”,廣受關注。

產業的財險拼圖

隨着近幾年央企退金、中小險企股權在拍賣台上頻頻“遇冷”,保險股權估值迎來大幅退潮。

這一環境下,保險公司股權的價值也被打上了大大的問號。

小米多年後終於實現的“迂迴” 入局似乎在證明產業巨頭眼中的保險牌照仍然具備相當價值

信風(ID:TradeWind01)梳理保險行業協會2022年至今的股權變更事項發現,產業資本近幾年依舊對險企股權保有熱情。

典型代表正是新能源車“新勢力”。

10月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顯示,比亞迪10月銷量創下50萬輛新高,小米汽車單月銷量首次突破2萬輛。

此前,比亞迪已於20235攬獲車企中唯一一枚全資財險牌照,並在今年創下4個月5.46億元保費的佳績。

與比亞迪財險不同的是,此次獲批的天星財險是合資險企。

從公開信息看,天星財險仍未在市場監管總局完成企業名稱申報登記與註冊,具體的股權架構也無從得知。

市場普遍猜測,小米此次入局應為參股。

未取得控股權的小米集團在產品設計上未必具有更多靈活性,但也將享受到海外成熟機構在業務上的賦能與支持。

健康產業是較好發揮協同效應的另一大領域。

以愛心人壽為例。

20176月,以北京新里程健康集團(下稱 “新里程健康”)等12家股東聯合發起設立愛心人壽。

此後新里程健康持續注資、成為愛心人壽第一大股東,當前持股比例已達26.72%

首席執行官林楊林曾在採訪中坦言,與愛心人壽在“保險+醫療” 的模式探索上 “一拍即合”。

新里程健康當下已擁有超40家二甲以上醫院、30000張牀位,戰略佈局涵蓋醫療、康養、醫藥和保險,力求同時擁有醫療供給和保險支付能力。

據披露,雙方當下的合作已包括共享醫療數據、共拓服務流程、共建控費能力等。

只是“協同效應” 似乎並不與盈利能力直接掛鈎。成立至今,愛心人壽僅在2023年實現過0.36億元的歸母淨利,其餘年份均呈現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