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Peng has revealed a new trump card

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柴旭晨
汽車行業的內卷還在繼續,各家也要不停地出牌。
11 月 6 日,這是小鵬的第六個科技日。過去五年,都在 10 月 24 日程序員節這天舉辦,今年首次升級為 AI 科技日後,何小鵬將主場搬到了他的母校華南理工大學。
在華南理工的草坪上,小鵬擺上了自家所有車型,以及科技感拉滿的飛行汽車 “明日星艦”。回到母校的何小鵬,對外發布了多項技術,成為巨頭的野心再次凸顯。
在華南理工的體育館裏,何小鵬從在宿舍裏敲出 “hello world” 的故事講起,聊到關於科技改變世界的信仰。如今 AI 井噴式的變革,再次給小鵬遞上一個改變行業的機會。
迴歸主業,何小鵬又從增程技術講到飛行汽車,從 “圖靈” 芯片講到人形機器人,從 AI 高階智駕講到 AI 操作系統,每一個單獨拎出來,似乎都值得一場發佈會。
與去年相比,今年小鵬的狀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彼時,小鵬正處於財務、銷量都相對低迷的階段,在組織變革之後,還在士氣的恢復階段。
而今年,MONA M03 爆火,讓小鵬交付量接連攀上兩萬大關,一掃往日陰霾,內部士氣高漲。找回信心的何小鵬臉上終於掛上久違的笑容。
再次春風得意後,何小鵬也不甘侷限於造車,進入增程賽道,而是要向市場講出更大的 AI 故事。其中,芯片作為小鵬在下一階段各項技術持續升級的關鍵硬件,成了本次發佈會上的重要環節。
8 月底,小鵬正式官宣芯片流片成功。本次發佈會,小鵬也帶來了芯片的新進展。今年 10 月,小鵬的圖靈 AI 芯片已跑通最新版本的智駕功能,僅用 40 天就完成了多達 2791 項功能驗證。
小鵬圖靈 AI 芯片成為全球首顆可同時應用在 AI 汽車、AI 機器人、飛行汽車的芯片。它專為大模型定製,擁有 40 核處理器,支持 30B 參數的大模型運行,可實現主流芯片 “一顆頂三顆” 的效力。
基於硬件能力的迭代,小鵬將自動駕駛品牌正式升級為 “圖靈 AI 智駕”。該體系以 AI 大模型為核心,涵蓋了自研的雲端和車端大模型、面向大模型開發的 AI 芯片和底層架構。何小鵬也介紹,以後小鵬在中國和全球的智駕產品都統一名稱為 “NGP”,不再分高速、城市。
除了串聯的芯片,小鵬還有一些更科技的支線業務,比如 Robotaxi、飛行汽車、AI 機器人。
7 月底,何小鵬透露將以合作的方式進入 Robotaxi 領域。他此次繼續劇透,稱目前研發的 “Ultra” 車型,將會為行業呈現 Robotaxi 的新形態。它將搭載多顆小鵬圖靈 AI 芯片和小鵬滄海底座,具備高達 3000T 的車端算力,擁有 L4 級智能駕駛能力,而未來的方向盤從 “必選” 變為 “可選”。
乘着低空經濟的東風,小鵬的 “百萬豪車”——分體式飛行汽車,將在 2024 年 11 月中國航展全球公開首飛,並於 12 月正式啓動預售。
這一次,小鵬的人形機器人也有了更多的進展。
這款 AI 機器人被命名為 Iron,擁有 1:1 類真人的姿態,還擁有超 60 個關節,可模擬人類站立、躺卧、坐。小鵬 AI 機器人所採用的多項技術與 AI 汽車同源,比如小鵬圖靈 AI 芯片為其提供了一個聰明的大腦,擁有自主思考甚至推理的能力。
儘管機器人並沒有如觀眾期待的那般,出來走兩步,但小鵬 AI 機器人已進入工廠工作。未來,小鵬 AI 機器人還將進入銷售門店、辦公室、家庭等場景。
顯然,AI 已經成為何小鵬宏大敍事的核心,它將串聯起 AI 汽車、Robotaxi、AI 機器人、飛行汽車……點亮小鵬想象力的星河。
不過回到現實,小鵬若想將上述願景落地,就必須打破銷量的桎梏,翻過規模的高山。
過去,何小鵬是堅定的純電追隨者。而這一次,洞悉到市場的新變化之後,小鵬也做出了新的選擇,正式發佈了小鵬鯤鵬超級電動體系。
在這一體系之下,鯤代表超級增程系統,採用下一代增程技術,鵬代表着小鵬新一代的純電體系。何小鵬介紹,小鵬鯤鵬超級電動體系純電續航達 430km,綜合續航里程超 1400km,該體系基於全域 800V 高壓碳化硅平台,搭載了 5C 超充 AI 電池、混合碳化硅同軸電驅、靜音增程器,以及 AI 電池醫生和 AI 動力功能。
之所以進入增程賽道,也是因為小鵬想將車賣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畢竟全球很多地區的基礎充電設施並沒有國內便利,是增程路線在建設超充樁之外,提供更多補能選擇。
當前,小鵬還沒有盈利,多個業務方面巨大的投入也一直考驗着其財務狀況。交付量雖然已經創下新高,但行業對手們已經抵達下一個挑戰。小鵬現在進入增程賽道,但增程也已經成熟賽道,強手如雲。
何小鵬也坦言,今年四季度小鵬在走上坡路,2025 年可能是走平路。而 2026 年之後的淘汰賽將更加激烈,小鵬也需要持續進化,才能一直成為留在牌桌上的企業。而健康地活下去,才有可能成為 AI 領域的佼佼者。
以下是華爾街見聞等媒體與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自動駕駛負責人李力耘、總成負責人顧捷的對話實錄(經編輯):
問:你認為小鵬整體的狀態跟以往比,一年前和兩年前相比是怎樣的一個狀態?你個人的感知是怎樣的?
何小鵬:談到變化,今年二三月份我跟我們高管團隊説,我認為四季度小鵬會向上坡走,要多發力,今年四季度到明年年底我認為是上到高度後的平穩鞏固,為下一階段的上升打基礎。
我覺得這是一個挑戰,要打好基礎做好體系,做好基礎、質量以及人才的管理。今天來看,可能 26、27 年才是看到淘汰賽的基礎,淘汰賽還不代表晉級賽,淘汰的時候還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的排序。中國汽車科技競爭以及全球化的競爭還有很多年,遠遠還沒有到可以鬆懈的時候。
問:小鵬未來有哪些人才培養規劃?將如何推動小鵬發展?
何小鵬:過去 24 個月我們做了很多反思,尤其是人才管理方面。我覺得第一要提高待遇,第二個全球引進好的人才,第三提高管理的方法,要激活他們。最近幾個月我特別開心我們有好的人才,包括自動駕駛、動力、營銷的人才加入小鵬。
像比亞迪有百萬員工,我的管理水平遠沒有這個高度,小鵬汽車將來也會是幾萬人的公司,也期待和歡迎更多人加入。剛才機器人的同學和我説,今天開完發佈會,可以幫他招聘更多機器人、自動駕駛、動力的全球人才。
問:剛才我們發佈鯤鵬超級電動,我想了解一下背後的戰略考量是什麼,對小鵬的產品出海有什麼特殊意義?
何小鵬:我們在這上面思考了很多年,首先一定要做到技術的不同,取得不同的客户價值。我覺得純電動汽車有幾個地方做得不太好,第一是有的國家沒有足夠電能的情況下,他們的基礎建設會比我們想象得慢。
第二點,像小鵬汽車這樣能夠把續航做得很紮實的公司,知道純電做到最高 800km 續航就夠了。要想做到 1000km 續航,比如説我們今天的超級電動想做到 1400km 的續航,還是要換一種能源的方式。今天我們可能用油 + 電,過一段時間我們可能用氫 + 電,實現 1700km 的續航,在更廣闊的區域基建不太好的區域這都是很大的機會。
在未來的時間裏,小鵬汽車會用 “一車雙能” 的方式,逐步將電動變成 “電動加上超級電動”,把兩種能源方式組合帶給客户。
問:今天看到了很多人問增程的問題,有一種説法是純電是揹着鐐銬跳舞,現在增程是放開了鐐銬,你對這種説法有什麼看法?以及從純電車型開始做增程,和從做增程車型到開始做純電,這兩種有什麼差異或者優勢?
何小鵬:我不是很認同第一個形容,我覺得超級電動跟純電是兩種用户羣,90% 的特性都不一樣。在我們的多次調研中,得到的都是同樣的結論,並且在全球化上體現得更明顯,比如説歐洲用户可能對純電更喜歡,我覺得都可行。
從我的角度來説,我覺得純電做超級電動更容易一點。因為從純電到超級電動,原來那些東西都是傳統的合作伙伴可以做到的,所以我認為會更簡單一點點,但兩者都有很高的技術門檻和難度。
問:今天的發佈會信息量極大,五大領域齊頭並進,小鵬目前車型的投入都很大,MONA 投入 40 億,發力 AI 也需要大量算力投入,今年還有大幅人員擴招,但小鵬目前還是虧損狀態,未來公司如何努力去提升產品毛利率?
何小鵬:第一所有想把 AI 做好的公司,包括 AI 汽車跟機器人,都需要很多的子彈,要不然是絕對打不過的。第二,把希望寄託於只把規模做好就有更高的利潤的邏輯,在以前可能成立,但現階段不成立,規模越大不代表你的毛利就很好。
所以過去的兩年我們做了非常多的事情,不該花的錢不花,然後該花的錢要多花,哪些錢要做成平台化。我剛才講的超級電動,一車雙能,有大量的平台化的事情。為什麼我們的自動駕駛今天做到了 AI 鷹眼,如果只考慮中國,只考慮部分的區域想把自動駕駛做好,還是有可能。
如果考慮全國、全球所有的區域都做好,用以前的邏輯,那測試費、數據費、認證費都很高。所以一定要從規劃層、計劃層、架構層、平台層去思考。
問:我們 4 萬歐元以上的車型今年做到了歐洲銷量第一,歐盟反補貼税會不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你認為中國品牌如何更好的走向歐洲市場?
何小鵬:首先,中國商務部一直都在組織中國所有整車廠展開應對,我們肯定會等待政府的統一規劃。所有廠商都在等待商務部和歐盟統一談判的結果,我們肯定會跟隨並執行。
所有中國廠商都應該看到,最終中國汽車一定會走向全球,並且會和當地共贏。無論是大眾還是豐田都在全球賣得不錯,但是大部分時候都是在當地生產、當地銷售。所以換一個角度,中國車企和其他製造業企業,在走向全球市場時,都應該和當地共贏,幫助自己獲得更大的價值。我常説開放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共贏。我期望在未來 10 年有更多的中國廠商走向全球,成為全球知名品牌。
問:蔚來在佈局的螢火蟲是專為海外市場打造,我們現在推進的增程技術包括接下來幾款車,在歐洲來講產品也蠻有競爭力,我們在海外有沒有特別的規劃?
何小鵬:我們不會有獨立的品牌專門面向全球,我們會用中國的部分車型投放到全球市場。小鵬 G9、G6,X9 車型會投放在部分的國家,X9 主要在亞洲的國家比較受歡迎,所以我們只投放到亞洲的國家,後面也會有中國以及全球的車。
問:前段時間我們看到小鵬 MONA M03 賣爆了,爆單是否在預料之內?小鵬 MONA M03 這麼受市場歡迎,你覺得是抓住了消費者哪些需求?
何小鵬:銷售成績肯定超我的期望,這來自客户的喜愛和同學們的努力。所以我們努力拉產能,希望比友商提高產能的速度還要快一點點。後面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努力把每一款車都打造成爆品,明天的 P7+ 我們會全力以赴。
問:過去大家對小鵬的關注點一直在智駕層面,今年從 MONA 開始,開始頻繁提到小鵬是純電能耗管控的第一梯隊,能否分享小鵬能耗管理的技術理念?這些理念是如何在產品上體現的?
顧捷:小鵬的能耗表現在市場上有目共睹,不但內部測試數據非常好,用户真正的使用反饋也非常優秀。在定義產品能耗和續航能力之前,我們明確知道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純電能耗管理最好的品牌是特斯拉,這是行業有目共睹的,我們一直把特斯拉作為追趕目標。
從 2022 年的 G9,到 2023 年的 G6、X9,還有現在的 P7+,我們不斷用平台化方案及 SEPA2.0 扶搖架構不斷優化各種子系統的效率和能耗,把整車的能耗、電耗做的非常低。
問:小鵬車型將不分 Pro 和 Max 標配智駕,還不需要訂閲也不需要繳費,這個成本壓力大不大?在背後做了哪些工作來支持?
李力耘:小鵬轉向端到端大模型之後,未來每個版本都會讓用户更快感受到能力的進化。在整個大平台思路下,小鵬將把高階智駕搭載到全部的車型,在科技平權、科技普惠願景下,未來小鵬會做到不分 Pro 跟 Max,全系標配智駕。
何小鵬:以前我們認為高階智駕是增值服務是要收費的。如果把高階智駕做成標準服務,你會發現未來會有新的增值服務產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説它是新的增值服務的基礎。所以 AI 汽車的標準是要標配高算力,標配高階智駕,這都是基礎,要不然很多能力做不到。
問:目前,行業裏既有端到端 +VLM 的視覺語言模型方案,也有公司提出更注重車端模型的視覺語言動作模型方案(VLA)。小鵬在下一代端到端技術中,對車端模型能力方面有什麼思考?如何去建立更強的場景理解能力?
李力耘:首先,我們不對技術概念和友商方案展開評論。在 1024 科技日和今天的 AI 科技日裏,我們都展示了我們未來真正自動駕駛的 “端到端的四部曲”,以及我們將如何從極致的輔助駕駛走向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我們的邏輯和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 AI 科技公司 OpenAI 其實是一樣的,我們把它叫做英雄所見略同。
未來競爭的核心在雲端,小鵬也説了當前車端算力是有限的,我們只有在雲端先去探究更強的能力,然後在車端實現降維的過程,這是我們覺得能夠持續保持領先的邏輯和方法論。
何小鵬:Scaling Law 其實在自動駕駛中也是成立的,它提高了技術的上限,某種程度也補充了一定的下限。但是規則其實也能控制好智駕的下限,也就是説端到端和規則方案都能做好智駕。
目前,小鵬自動駕駛端到端的 foundation model(雲端大模型)是在機器人上也會用的,技術上同源。因為機器人要思考的事情遠高於自動駕駛的小腦,所以端到端和基於規則的道路都可能是對的。最後看誰在長週期裏走得最順利、最穩健並達到最好的結果。只要走到終點,條條道路都通羅馬。
問:小鵬總説希望在實現無人駕駛時拿掉激光雷達,為什麼不是在高溢價車型和高配車型上保留激光雷達,而是直接 all in 去激光雷達?
何小鵬:實際上選擇太多對客户、企業、行業都不是很好的事情,因為選擇多了意味着升級慢。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在端到端智能駕駛領域,持之以恆地使用攝像頭方案,不用很久一定能夠遠超激光雷達方案。但是到了高等級無人駕駛汽車,在沒有人接管的情況下,從備份冗餘角度我認為還是需要激光雷達。
問:小鵬是否徹底要轉向純視覺的路線?純視覺和人開車的時候都會有誤差或者誤判的情況,怎麼確保安全?特斯拉是最早做純視覺,我們怎麼和特斯拉這樣做純視覺比較早的企業來進行長期競爭?
李力耘:端到端大模型主要是把攝像頭的視覺能力開發到極致,我們仍然有主動的傳感器。人開車也有誤剎跟急剎,現階段 AI 開車也仍然不可避免完全沒有誤剎或者急剎。AI 和人不一樣,它不太可能有分神或者受到情緒影響,我們有更好的數據和工程體系,能夠把 AI 訓練得更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依然有工程倫理和規則同時能夠做很好的兜底和補充。雖然可能零誤剎、零急剎不太可能完全實現的,確實有的時候環境會有激烈的變化,比如説忽然什麼東西衝出來,但是相信在大模型的這個支撐下,AI 的智駕能力會持續的提升。
問:發佈會上我們以為會有機器人上場,今天為什麼不安排機器人上來走兩步?
機器人今天沒有亮相,是因為我不想讓團隊有太大的挑戰。機器人出來走兩步很容易,但是要把很多能力做到很好,需要不同的團隊來支持。小鵬機器人一部分是動力團隊在做,一部分團隊是力耘下面的同學在做。這些能力要合圍,我覺得在明年的某個時候大合圍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