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baba Cloud regains ambition

乘 AI 之風破浪。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當 AI 走出對話框,快速滲透進生活,雲大廠們又一次迎來 “暴富” 的機遇。
一個月前,吳泳銘首次以阿里雲 CEO 頭銜上走到台前,他拋出了一個宏大概念 -- 用 AI 重構物理世界。當大模型走入汽車、機械行業,智能駕駛、人形機器則開始快速走入現實。隨之爆發的,是以 AI 成長、迭代急需的 GPU 算力。
敏鋭嗅到機遇的阿里雲,旋即甩出一組 “王炸” -- 算力升級、大模型迭代、大幅降價。曾在 CPU 算力階段領先的阿里雲,如今要在 “換軌” 的節點搶先跟 AI 玩家們綁定。
這很可能是一次讓阿里雲再次改命的 “世紀變局”。
經歷數季度低速增長後,阿里雲野心重啓。此刻乘着的 AI 的東風,它要帶領整個阿里集團完成掉頭,成為像亞馬遜一樣的全球巨擘,等待被市場重估。
畢竟,在抖音、拼多多等異軍突起的合圍下,“電商一哥” 阿里不甘以被動的守城者姿態示人。吳泳銘誓要帶着阿里走出陰霾,奔赴下一場輝煌。
重塑
圍繞 AI,阿里雲意圖將自己打造成新時期的基礎設施,以獲得更快的增長。
9 月 19 日雲棲大會上,阿里雲 CTO 周靖人甩出 “王炸”。阿里雲以 AI 為中心,從服務器到計算、存儲、網絡、數據處理、模型訓練和推理平台,將自家雲架構體系全面升了級。
與此同時,阿里雲想把 AI 使用成本降到最低,通義旗艦模型 Qwen-Max 趁勢升級,同時又開源了百款模型;通義千問三款主力模型也大幅降價,最高降幅 85%,百萬 tokens 價格低至 0.3 元。
阿里雲就是要將大模型的使用門檻降到足夠低,周靖人説,只有這樣才能推動 AI 應用爆發。“低價搶客” 背後,阿里嗅到的是 AI 將行業再次顛覆的機遇。
眼下,AI 已經走到了蜕變節點,且正逐漸滲透進生活中——小鵬的 AI 汽車載着何小鵬駛進雲棲大會現場、馬斯克的人形機器人準備接管工廠,大模型創業公司和互聯網公司也快跑着加入 AI 賽道,要用 AI 重構更多產業。
“生成式 AI 的最大想象力是接管數字世界、改變物理世界”。在吳泳銘看來,生成式 AI 創造的價值,可能是移動互聯網的十倍、幾十倍。
來自下游的需求已經開始溢出,吳泳銘説,當前新增算力需求中,超過 50% 由 AI 驅動,而且規模持續擴大。“過去一年,阿里雲投資新建大量 AI 算力,還是遠遠不能滿足客户的旺盛需求”。
一場浩浩湯湯變革襲來,AI 想象力冰山之下,雲基建成了那個重要推手,阿里雲要讓更多人搭上自己的快車,以抓住這波 AI 紅利。這次,它給了很多 AI 玩家無法拒絕的理由,二十年前那句 “讓天下沒有難做生意” 的口號,在此刻悄然變為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 AI 應用”。
將 AI 擺上 C 位,阿里雲在為新故事做着鋪墊,但無論是卷價格、卷模型、卷配置,最終核心只有一個 -- 找回野心,迴歸增長。
雖是國內雲計算賽道的翹楚,但被黑天鵝事件、內部動盪影響了關鍵三年的阿里雲,自此揮別了高增長時代,增速不斷下降已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走馬上任後的吳泳銘,急需讓阿里雲與對手再次拉開差距以重振軍心。
攫取增量成了頭等要事。阿里雲篤信 “雲 AI 化”、“AI 雲化” 是更具確定性和前景的方向。在互聯網重燃對雲服務的熱情之時,阿里雲想趁勢兜售起 AI 算力與模型服務。隱身於幕後的它,便能借此實現命運的逆襲。
為此阿里雲親自下場,推動 “妙鴨相機”、“全民科目三” 等爆款應用,試圖通過 C 端感知複製 Chat GPT 的成功路徑;另一邊繼續建築高牆,從去年至今,阿里用激進的投資,與月之暗面、MiniMax、智譜 AI、百川智能、零一萬物、階躍星辰等明星公司深深綁定。
AI 所帶來的增量初步開始釋放。2025 財年一季度,阿里雲營收增幅上升至 6%,其中 AI 相關產品收入實現三位數增長,公共雲業務實現兩位數增長。
吳泳銘終於帶着阿里雲走出風暴眼,向 “AI 滲透物理世界” 的廣闊藍海狂奔。
壓艙
去年 3 月,阿里啓動有史以來最大的組織變革,宣佈 “一拆六” 後,阿里雲也被視作阿里巴巴旗下最有可能率先獨立上市的業務板塊,試圖藉助資本市場發展壯大。
然而 8 個月後,由於市場原因, 阿里雲分拆被暫停。
阿里集團董事長蔡崇信表示,AI 浪潮襲來,發展成熟且高度網絡化、規模化的雲基礎設施需要持續投資。管理層不再專注金融手段,而是寄希望於發展雲業務未來實現收入、利潤增長。
不分拆其實也是好事。
事實上,目前全球雲市場,從未出現過成規模的公有云 IaaS(基礎設施)業務單獨分拆上市。包括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谷歌雲等雲公司均背靠着母公司開展業務。
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雲業務與母公司共享服務器、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二者之間很難實現完全的公允分拆。更重要的,在 AI 算力軍備競賽的大背景下,阿里雲更需要集團做後盾。
在 8 月業績會上,阿里管理層披露稱,未來幾個季度公司將保持對人工智能的高位支出。因為眼下的 AI 狂潮,正推動着雲計算結構劇變,阿里雲迫切想抓住機會與對手拉開更大距離。
“過去幾十年 CPU 主導的計算體系,正在加速向 GPU 主導的 AI 計算體系轉移”。吳泳銘指出,阿里雲接觸到的所有客户、開發者、CTO 幾乎都在用 AI 重構自己的產品。GPU 正在改寫 AI 賽道,擁有云計算業務的主要科技公司(微軟、亞馬遜、谷歌)都在加碼 AI 算力的投入。
曾在 CPU 為主的算力階段保持領先的阿里雲,如今要在 “換軌” 的節點鎖定贏面;並且搶在摩爾定律之前,將 AI 和雲的使用成本降至爆發的臨界點,這是阿里雲反攻的全貌。
阿里雲副總裁張啓向華爾街見聞表示,就像電信運營商的提速降費,今天的手機流量資費和 20 年前完全無法類比。正是電信運營商的提速降費,催生了移動互聯網的創新,雲基礎設施的價格下降也會帶來 AI 應用爆發。
回到母體的阿里雲,也將給整個阿里集團創造更大的想象空間,這是國際大雲廠的經驗之談。
過去多年,亞馬遜 “電商 + 雲” 的業務結構深受資本市場認可。今年二季度,亞馬遜總營收中,雲計算營收只佔比 18% 卻貢獻了 64% 利潤,推動亞馬遜整體市值衝破 2 萬億美元大關。
有接近雲業務的人士指出,阿里雲不分拆的一個投資邏輯也是拿亞馬遜和 AWS 作參考。作為對比,亞馬遜在扭虧為盈後,一直享受着高估值,至今還憑藉 45 倍 PE、躋身成為美股 TOP5 巨頭。相比下,阿里巴巴(目前 24 倍 PE)顯然有更高的想象空間。
在抖音、拼多多等的異軍突起的合圍下,昔日電商巨頭阿里的市場地位被動搖。高盛報告顯示,早在 2022 年,淘寶天貓的市場份額就已經低至 44%,較 2019 年的 66% 大幅下降。
此時風高浪急,阿里雲必須承擔起集團利潤、市值新壓艙石的角色。
去年 11 月,阿里巴巴市值第一次被拼多多超越時,馬雲現身公司內網發言,他就相信阿里會變。AI 時代剛剛開始,對所有人來説都是機會,也是挑戰。
阿里正在慢慢走出低谷,並試圖重新找回發展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