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ayoshi Son's AI Ambition: Arm, which has tripled in value in a year, aims directly at NVIDIA?

孫正義希望 Arm 從芯片產業鏈中佔據更多市場份額,其自研 AI 芯片很快與英偉達直接展開競爭;Arm CEO 也毫不掩飾地袒露野心,“未來所有 AI 都將以某種形式在 Arm 上運行”。
未來的 AI 圖景是怎樣一番景象?
最近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接受採訪時稱,2035 年將實現 ASI(超級人工智能),ASI 將比人腦聰明 1 萬倍,但建成它至少要 2 億顆芯片、9 萬億美元!英偉達被低估了,未來更廣闊!
這一看法突出孫正義對 AI 的樂觀期待,同時孫正義對 AI 的野心也在進一步膨脹,讓 Arm 目標直指 “芯片之王” 英偉達。
目前 Arm 幾乎壟斷了所有手機芯片設計,該市場規模達 5000 億美元,是 PC 行業的兩倍多。首次公開募股之後,軟銀擁有 Arm 約 90% 的股份,如今孫正義希望 Arm 從芯片產業鏈中獲得的份額,遠遠大於目前在芯片設計中的份額。
Arm CEO 在採訪中也毫不掩飾地袒露 AI 野心,“未來所有 AI 都將以某種形式在 Arm 上運行”。
值得一提的是,ARM 已經是本輪 AI 浪潮的受益者,自 Arm 去年上市以來,其股價已上漲近兩倍,目前市值約 1570 億美元,超過了曾經的硅谷偶像英特爾。
Arm 的 “AI 野心”——不僅僅是 IP 設計
目前 Arm 在 AI 投資熱潮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 “英偉達盟友”,例如,在微軟和 OpenAI 的大型數據中心,主要應用基於 Arm 的中 CPU 與英偉達的新 GPU 架構 Blackwell。
據英國《金融時報》週三報道,孫正義希望 Arm 從芯片產業鏈中獲得的份額,遠遠大於目前在芯片設計中的份額,Arm 可能很快自研 AI 芯片與英偉達直接展開競爭。
據瞭解孫正義想法的人士透露,儘管存在風險,但軟銀決心在孫正義所認為的人類進化的下一階段中發揮核心作用。
本月早些時候,軟銀斥資 5 億美元入股 OpenAI 後,孫正義希望將 Arm 技術成為數據中心的核心,專門用於訓練和運行 AI 系統。這不僅會讓 Arm 與英偉達發生衝突,也標誌着其徹底擺脱了只出售 IP 的傳統商業模式。
斯坦福商學院教授 Robert Burgelman 表示,Arm 的出現確實是一項顛覆性創新,雖然它在計算方面的表現並不出色,但由於功耗低,它更適合非 PC 設備。
Arm 與高通之爭,觸手向下遊延伸
孫正義的 AI 擴張計劃加上與高通的法律糾紛,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 Arm 在努力維持與合作伙伴的良好關係的同時,還試圖提升半導體產業鏈的地位。
近期,Arm、高通爭鬥升級,這次糾紛始於 2021 年高通收購一家名為 Nuvia 的初創公司,該公司一直在開發基於 Arm 設計的 PC 芯片。Arm 聲稱,高通未能按照其知識產權許可條款的要求獲得繼續開發 Nuvia 芯片的許可。
本月早些時候,Arm 發佈正式通知,宣佈將全面取消高通的架構許可,從而阻止高通發佈其最新一代產品。高通指責 Arm“採取強硬手段” 來提高專利費率。
分析師表示,Arm 對其最大客户之一採取了 “核行動”,華爾街對此感到恐慌,導致其股價在一天內下跌 9%。
該案暴露了 Arm 與其授權許可方之間複雜的關係,一些分析人士擔憂這可能會動搖 Arm 作為芯片行業 “中立瑞士” 的地位。
“朋友到對手”,目標直指英偉達
實際上,Arm 十年前就已經進入數據中心領域,亞馬遜是第一家採用 Arm 的雲計算公司,但直到 2018 年,AWS 才推出其首款基於 Arm 的 CPU Graviton,而且初期銷售情況不佳。分析師表示,如今數據中心芯片仍僅佔 Arm 專利費收入的 10% 多一點。
真正推動 Arm 進入數據中心核心的是與英偉達的合作,英偉達的最新的 GB200“超級芯片” 將兩個 Blackwell GPU 與一個基於 Arm 的 Grace CPU 結合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於 2020 年嘗試斥資 400 億美元收購 Arm,但隨後在反壟斷審查中失敗,如今這兩家公司關係合作密切,
儘管如此,孫正義仍希望與英偉達直接競爭,目前英偉達在 AI 芯片供應方面佔據主導地位。據知情人士透露,孫正義打算投資數十億美元打造一個由 Arm 驅動的 AI 數據中心。
孫正義的野心是將 Arm 從一家知識產權授權企業轉變為一家能夠生產數據中心芯片的公司,這些芯片既可用於 “訓練” 或構建 AI 模型,也可用於 “推理”。據知情人士稱,軟銀 7 月收購英國 AI 芯片製造商 Graphcore 也是看中了其在芯片投產方面的專業技術。
除了芯片生產和軟件,孫正義的計劃還包括為數據中心提供電力。軟銀正積極與潛在客户接觸其擬議的系統,並向谷歌和 Meta 等大型科技公司推銷打造 制衡英偉達體系的優點。
此外,在與英特爾的早期談判失敗後,軟銀與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台積電進行談判,以確保其代工廠能夠生產 AI 芯片。
挑戰 “芯片之王”,勝算有多少?
從設計 IP 到生產芯片,距離到底有多遠?
上週,Arm 首席執行官 Rene Hass 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
複製英偉達整個技術 “堆棧”(不僅包括芯片,還包括網絡技術和軟件)將涉及 “大量繁重工作”。
雖然 Arm 確實製造了所謂的 NPU,這些芯片針對人工智能所需的神經網絡進行了優化。但 Arm 的 NPU“性能水平不如英偉達”,因為它們主要設計用於端側設備(智能手機、物聯網和雲端以外的其他產品),而不是數據中心。
但我可以向你們保證,在如何拓寬這一空間而不僅限於端側方面,我們正在進行大量工作。
分析人士懷疑:
即使有軟銀的資源支持,Arm 是否能打造出一個與英偉達匹敵的對手。因為英偉達成功不僅取決於其硬件專業知識,還取決於其廣泛使用的 CUDA 軟件平台,而複製這一軟件需要數年時間。
科技諮詢公司 Omdia 的半導體分析師 Edward Wilford 表示:
我不知道他們有什麼工具可以對抗英偉達。
另一家諮詢公司 Creative Strategies 分析師 Ben Bajarin 表示:
Arm 沒有數據中心的加速器 IP,最有可能挑戰英偉達主導地位的是微軟、谷歌和亞馬遜等大型科技公司,這些公司的 AI 加速器芯片並不很大程度上依賴 Arm 的 IP。
但 Arm 信心十足,Hass 曾公開表示:
Arm 無需與英偉達競爭即可從 AI 熱潮中獲益,基於 Arm 技術的芯片已經在處理 AI 任務,例如智能手機上的照片編輯或安全攝像頭上的圖像處理。該公司最近與 Meta 合作,製作了其 Llama AI 系統的精簡版,可在其移動 CPU 上運行。
全球 70% 的人口都在以某種方式接觸 Arm,未來 AI 將在 Arm 上運行,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