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mp Trade" is not just next week, this is the most anticipated time in the Chinese market

華爾街見聞
2024.10.29 01:1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中信證券指出,2024 年美國大選臨近,需關注國會歸屬及特朗普可能的政策影響。重要時間節點包括 11 月 5 日的正式投票、11 月至 12 月的新總統內閣提名及次年 1 月的就職演説。市場需關注特朗普對華關税政策及其對 A 股的短期影響,同時全球地緣政治局勢可能出現小型衝突。

2024 年美國大選落地在即,“特朗普交易” 持續升温,我們對市場最為關注的幾大問題進行了匯總。大選形勢方面,當下更需關注國會歸屬,若出現共和黨橫掃,美國對華壓力或更顯著。

對金融市場而言,特朗普有多種機制選項推動對華關税落地,明年二季度或是概率更高的潛在窗口。不過,當前市場的增量資金來源和國內政策環境均與 2018 年有顯著區別,特朗普如若迴歸料將不會改變 A 股市場短期運行方向,更多需關注對外需相關領域、重點產業、金融行業的結構性影響。

此外,全球大類資產可能延續當前 “特朗普交易” 的方向。對地緣格局而言,全球或呈現 “小型衝突不斷、大型衝突難有” 的狀態,俄烏和巴以衝突可能烈度先上升再下降最後逐步走向終局,而 “重返亞太” 仍是特朗普的政策重心。

2024 年美國大選落地在即,預期即將映入現實,我們匯總了關於後續流程與影響的八大常見問題,做出前瞻判斷。

問題(1):後續還有哪些重要時間點值得關注?

我們認為,除正式投票外,需關注 11 月-12 月新總統提名內閣團隊和次年 1 月的總統就職演説。

2024 年美國大選正式投票日為 11 月 5 日,通常而言,美國主流媒體可在大選日當晚基本確定大選結果,例如在 2016 年大選日次日凌晨 2:30 左右,美國主要媒體判定特朗普達到了 270 張選舉人票的門檻並獲勝。

在當年 11—12 月,當選者通常會逐步提名內閣人選,充實執政團隊,各項政策思路與執行尺度將有更多觀察窗口。在次年 1 月,美國將舉行新任總統的就職典禮,典禮上的就職演講可能包含關鍵性的政策承諾,通常具備一定的政策優先級與緊迫性。

在此之後,一系列政策可能以總統行政令的方式密集落地。國內方面,11 月 4 日至 8 日我國將召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預計也將召開,可關注應對外部變化的政策加碼預期。

問題(2):何種 “總統 + 國會” 的結果組合對我國外部環境更有利?

我們認為,若特朗普勝選,且出現共和黨橫掃的情形,則特朗普減税等強刺激政策或更易落地,國會對華鷹派話語權也將更大,我國的外部壓力可能更加明顯。

除總統選舉之外,美國國會的換屆同樣需要重點關注,根據 RCP 的民調(截至 10 月 27 日),共和黨在參議院基本鎖定多數優勢,但眾議員懸念仍然較大。若特朗普在大選中勝出,一旦國會出現共和黨橫掃的情形,則特朗普的減税等強刺激政策或更易落地,國會對華鷹派的話語權也將更大,對於我國的外部壓力或更加明顯。

而若特朗普勝選但形成 “分裂國會”,則兩黨、兩院的博弈或更加激烈,或能在一定程度上牽制特朗普對外政策的精力。

問題(3):若特朗普勝選,對華關税的潛在落地時間點如何?

我們認為,特朗普有多種機制選項推動對華關税落地,明年二季度或是概率更高的潛在窗口。

從流程上看,特朗普若要對華加徵關税,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最快的方式為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對華加徵關税,由於不需要調查也不需要國會批准,IEEPA 的權力可以在任何時候被總統援引,並在短時間內迅速落地。

例如在 2019 年 5 月 30 日,特朗普宣佈將利用 IEEPA 對所有從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徵收並逐步提高 5% 的關税,直到 “墨西哥採取有效行動緩解非法移民危機”,並計劃於 2019 年 6 月 10 日落地(但後續暫停實施)。

相對摺中的方式為通過 301 調查等方式加徵關税,這一方式同樣不需要國會批准,但需要經過調查與聽證等程序,通常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例如在第一屆任期內,特朗普主要通過 301 調查的方式對華加徵關税,自 2017 年 8 月發起調查,到 2018 年 3 月後陸續發佈加徵關税的商品清單,用時約半年。

最慢的方式為取消對華最惠國待遇,這一舉措需國會批准,流程最為繁瑣,且能夠加徵的税率也有上限,根據美國海關數據,美國非最惠國關税平均税率為 42%。通過不同的方式加徵關税,落地時間或有較大區別,我們認為明年二季度或是關税是否落地的關鍵觀察時點。

根據我們此前報告的簡單估算,假設 60% 對華關税確實發生,或直接拖累我國出口約 8.3 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拖累約為 0.9 個百分點。當然,若進一步考慮到我國企業可能借道東盟、墨西哥等國繞過貿易限制,最終對我國整體出口和經濟增長的拖累或小於上述估算值。

問題(4):若特朗普迴歸,是否會改變 A 股市場的運行方向?

我們認為,當前市場的增量資金來源與國內政策環境均與 2018 年有顯著區別,特朗普迴歸不改市場趨勢。

回顧特朗普上一任期,中美貿易摩擦階段 A 股市場曾持續承壓。但是,我們認為當前市場環境與 2018 年有明顯區別,特朗普的迴歸不會改變市場的上行趨勢。一方面,從增量資金來源看,與 2018 年機構投資者主導的環境不同,當前的市場特徵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代表的活躍資金持續入場。

客觀來看,個人與機構投資者在信息關注點上有一定差異,基本面的邏輯相對弱化,更關注政策與事件的預期催化。即使特朗普迴歸,對基本面帶來顯著壓力,也難以完全改變個人投資者的交易熱情,反而或將更加關注自主可控等領域的政策加碼預期,短期內成長風格彈性更大。

另一方面,2018 年 A 股市場面臨中美貿易摩擦和金融去槓桿政策的內外部雙重壓力,直至 2018 年四季度國內政策才出現明顯轉向,帶來市場反轉。而當前國內政策的轉向先於外部壓力發生,外部壓力上升只會進一步增強政策發力對沖的必要性,特別是財政與內需相關政策值得期待。

問題(5):若特朗普迴歸不改市場整體方向,是否有結構性變化值得關注?

我們認為,需關注特朗普政策對外需相關領域以及科技、新老能源、醫藥、汽車和軍工等領域的結構性影響,階段性規避對美市場依賴度高的領域。

一方面,需階段性關注出口承壓對外需相關領域的結構性影響。從各領域出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來看,如汽車產業鏈、新能源和半導體等近年來的出口亮點對美國市場依賴度相對較低,出口結構升級的趨勢不會改變;但傳統勞動密集型領域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相對較高。

不過,擁有海外產能的公司風險相對可控,特朗普對企業出海與轉口的威脅客觀上難以真正落地。另一方面,需關注特朗普的產業政策與制裁政策對重點產業的結構性影響。科技領域,美國的內外科技政策很少隨大選搖擺,無論是美國自身的產業政策催化,還是我國自主可控的政策加碼,都將延續。

能源領域,預計特朗普難以廢除通脹削減法案,但仍對新能源發展有一定短期利空,不過長期上我國的產業鏈地位將更加穩固;而油價是否明顯利空,能源擴產計劃能否實現,與國會控制權的關係更加明顯。

醫藥領域,特朗普對生物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明顯高於拜登和哈里斯,需關注潛在擾動。汽車領域,在汽車產業愈發牽涉國家安全與工會力量的情況下,特朗普所謂允許中國企業赴美建廠的可行性存疑;但墨西哥的產能 “跳板” 中短期內或並不會面臨極端風險。

軍工領域,與拜登 “競爭而不衝突” 的對華政策基調不同,特朗普外交風格的對抗性色彩更強,事件性催化或更加頻繁。紅利領域,外部形勢持續緊張的時期,市場也可能反映階段性的避險情緒。

問題(6):若特朗普迴歸,外資對華投限制是否可能加碼?

我們認為,特朗普推動相關措施的戰略收益不高,中短期內出現極端風險的概率有限。

回顧特朗普上一任期,曾發起圍繞中概股的糾紛,簽署對中國部分企業的投資禁令,帶來二級市場擾動。而拜登政府總體認為,圍繞二級市場的博弈戰略意義有限,更加關注一級市場上美元基金對華敏感領域的投資。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此前美國國會曾推出諸多試圖限制美國對華投資的法案草案,但共和黨籍眾議院金融機構委員會主席麥克亨利(Patrick McHenry)在阻攔相關法案通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推測或是因為麥克亨利更多代表了大金融資本的利益。

但是,據 CBS 報道,麥克亨利將在本次國會換屆中退休,繼任者是否有能力壓制國會的對華鷹派,阻止相關法案推出,仍有待觀察。當然,總體來看,我們認為特朗普推動相關措施的戰略收益不高,中短期內出現極端風險的概率有限。

問題(7):若特朗普迴歸,將如何影響全球大類資產交易邏輯?

我們認為,當前大類資產已經開始定價 “特朗普交易”。若出現共和黨橫掃的情況,預計美股相對受益,美債相對利空,美元相對走強,黃金走勢將有更多催化。

隨着特朗普迴歸的可能性日益增加,近期全球金融市場正在逐步計價特朗普政策可能帶來的預期影響。美股方面,若特朗普迴歸,其減税政策一旦落地,或將進一步改善盈利預期;特別是金融板塊或受益於特朗普放鬆監管的傾向,順週期板塊或更受益於經濟刺激。

美債方面,特朗普減税帶來的長期債務和赤字擴張,以及控移民、加關税等政策帶來的通脹效應,本輪降息週期可能過早結束,或對於美債造成持續壓力。美元方面,若特朗普政策組合落地,非美貨幣受貿易摩擦帶來的貶值壓力,或推動美元指數上行。

黃金方面,若特朗普上任,全球投資者對於長期上美國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對於非美貨幣體系的追求、以及對於特朗普上任短期可能帶來的地緣不確定性升級的擔憂,都或對黃金價格形成助推。原油方面,儘管特朗普在競選綱領中強調將擴大傳統能源開採,但由於當前美國頁岩油邊際新增開採成本高企且難以下降,當前油價水平難以促使油氣企業短期內迅速增加資本開支,能否以國會通過補貼法案的方式推動仍有較大不確定性。

問題(8):若特朗普迴歸,全球地緣格局與多處熱戰衝突將如何演繹?

我們認為,全球地緣格局將呈現 “小型衝突不斷、大型衝突難有” 的狀態,俄烏和巴以衝突可能烈度先上升再下降最後逐步走向終局,而印太區域與對華政策或仍是特朗普關注核心。

第一,“交易思維” 和 “孤立主義思維” 是特朗普外交思路的核心體現,在此思維主導下,我們認為後續的全球地緣格局將呈現 “小型衝突不斷、大型衝突難有” 的狀態。在 “交易思維” 下,特朗普或繼續實踐 “安全綁架” 施壓盟友以維護美國的主導權,受限於安全訴求,短期內盟友或選擇被動跟隨,大型衝突難以爆發。

但是在 “孤立主義思維” 下,隨着美國的政策搖擺加劇和全球控制力的下降,力量真空與秩序失衡或在全球更多地區體現,或將使局部性的地緣衝突頻發,且持續性較強。即使特朗普勝選併成功 “調停” 俄烏和巴以衝突,長期來看全球地緣風險也難以減輕。

第二,針對俄烏和巴以衝突,我們預計新總統上任前均不具備停火基礎;若特朗普勝選,在其上任後俄烏和巴以衝突可能逐步走向終局,但可能呈現衝突烈度先上升再下降的過程。

第三,印太區域與對華政策或仍是特朗普關注核心,在第一任期內,特朗普政府就已在不同的場合炒作 “印太” 概念或渲染 “印太” 戰略構想,將中國視為亞太地區首要的戰略關切。但在其語境下,盟友協同只是達成 “美國優先” 目標的手段,並不意味着擴大和強化聯盟是首要目的。

本文作者:楊帆(S1010515100001)、遙遠、危思安,來源:中信證券研究 ,原文標題:《海外|美國大選前瞻:政策流程與市場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