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ree major "accidents" during overseas holidays

華爾街見聞
2024.10.06 11:0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假期海外的三大意外包括:1)美國經濟超預期,打壓降息預期;2)日本央行在新首相石破茂上任後暫不急於加息,日元升勢可能放緩,美元指數短期內相對強勢;3)中東局勢急劇變化,推動油價上漲。這些因素可能對節後全球及國內資產價格產生影響。

核心觀點

國慶假期,海外的 “三大意外” 或將對節後全球以及國內資產價格產生一定擾動。首先,美國經濟再度大超預期,打壓降息預期。除 9 月就業報告亮眼外,還需注意 Q3 令美聯儲降息預期重燃的第一個 “壞數據” 就是 7 月 3 日公佈的美國 6 月 ISM 非製造業 PMI。時隔三個月,該指標卻意外大幅改善。若 10 月延續相對強勢的數據表現,11 月美聯儲很難再度降息 50BP。第二,石破茂接任日本首相後日本央行表示暫不急於加息,日元升勢或暫告一段落,疊加 “意外一”,短期內美元指數或相對強勢。第三,中東局勢急轉直下提振油價。

總體而言,1)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在 7-7.3 區間的觀點;2)美國大選仍是海外關鍵變量,由於兩黨候選人勝負仍存懸念,進而全球各方均不會過度押注,因此大選結果也將對 11-12 月全球資本市場以及未來 4 年的國際形勢產生巨大影響。

重要經濟數據:1)9 月海外 PMI:發達國家景氣分化。美國 9 月 ISM 非製造業 PMI 為 54.9,創 2023 年 2 月以來最高,遠高於市場預期的 51.7 和前值 51.5。美國 9 月 ISM 製造業 PMI 降至 47.2,連續六個月萎縮,市場預期 47.5,前值 47.2。歐日服務業 PMI 偏強,新興市場多半維持景氣區間。2)美國勞動力市場韌性再現。美國 8 月職位空缺數超預期,非農就業數據全面改善。3)歐元區通脹明顯放緩。歐元區 9 月調和 CPI 同比降至 1.8%,歐央行官員普遍對通脹表態樂觀。

海外央行動態:1)美聯儲:就業數據回暖打壓降息預期。非農數據全面改善令市場對 11 月大幅降息的預期迅速減弱,今年 11 月和 12 月、明年 1 月和 3 月逐次降息 25BP 為大概率的基準場景。截至 10 月 5 日,CME 美聯儲觀察工具的數據顯示,11 月降息 25BP 的概率為 93.43%。往後看,大幅降息預期降温或令美元短期保持相對強勢,但對美股影響存在兩面性。若後續經濟數據並無亮點,降息預期被削弱,美股亦將承壓;當然,若美國經濟數據繼續向好,美股或重現虹吸效應。2)歐央行:官員表態轉鴿,10 月降息存在可能。原先一致預測歐央行僅在 12 月採取行動的經濟學家羣體已普遍改變觀點,10 月降息的可能性高達 90%。歐央行官員近期的發言亦證實通脹已呈現顯著下降趨勢,且就業風險在決策中的權重上升。3)日本央行:不急於加息,視經濟情況而定。10 月 2 日新任日本首相石破茂與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進行會晤,雙方就當前不急於加息這一關鍵點達成共識。

時政要聞: 1)中東局勢急轉直下提振油價。9 月 27 日至 10 月 4 日,黎以衝突愈演愈烈,地緣因素推動油價大幅反彈。2)石破茂接任日本首相。9 月 27 日石破茂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以決定性一票擊敗高市早苗,並於 10 月 1 日當選為日本第 102 任首相。上任後其向外界展示不會干預央行政策,並強調首要經濟任務是戰勝通縮,使國家進入穩定的增長軌道。3)美國大選跟蹤:哈里斯支持率略高於特朗普,但副總統辯論中萬斯表現更佳。9 月 10 日大選辯論後,哈里斯的領先優勢擴大。10 月 1 日副總統辯論焦點主要集中於墮胎、移民及中東等事務,而總統辯論時交鋒激烈的俄烏問題則未被納入此次辯論範疇。整體來看,副總統辯論對各自總統候選人選情提振效果有限,但萬斯表現更佳。4)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的碼頭工人罷工,達成臨時協議上調時薪 62%。10 月 1 日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的碼頭工人開始近 50 年來的首次大規模罷工,10 月 3 日碼頭工人與港口運營商宣佈達成了一項臨時性協議。5)歐盟通過對華電動車關税提案。10 月 4 日,歐盟委員會提出的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徵收最終反補貼税的提議通過。其中,德國匈牙利等 5 國投了反對票。

境外資產表現如下表所示:2024 年 9 月 30 日至 10 月 4 日,境外股市普跌:標普 500 下跌 0.20%,納斯達克綜指下跌 0.28%,道指上漲 0.05%,德國 DAX 下跌 1.06%,日經 225 上漲 1.89%,恒生指數上漲 7.59%;債券: 10 年期美債收益率上行 17.0BP 至 3.98%。10 年期德債和日債收益率分別上行 1.0BP、下行 2.7BP;外匯:美元指數上漲 1.72%;港幣上漲,歐元、英鎊、日元、人民幣均下跌。離岸人民幣由 7.0042 貶值至 7.0514;商品普漲:WTI 原油價格大幅上漲 8.13%,NYMEX 天然氣上漲 1.61%,ICE 鹿特丹煤炭下跌 1.68%。COMEX 黃金、白銀分別上漲 0.80% 和 3.29%,NYMEX 鉑金、鈀金分別上漲 1.45% 和下跌 0.16%;LME 銅、鋁、鋅、鎳分別上漲 0.17%、1.65%、2.23%、3.50%。農產品價格方面,除 CBOT 大豆、NYBOT 棉花價格下跌以外,CBOT 小麥、玉米、NYBOT 糖和 CME 豬肉價格均上漲。

正文

一、海外重要經濟數據

(一)9 月海外 PMI:發達國家景氣分化

美國:製造業與非製造業景氣分化。

美國 9 月 ISM 非製造業 PMI 為 54.9,為 2023 年 2 月以來新高(預期值 51.7 和前值 51.5);美國 9 月 ISM 製造業 PMI 錄得 47.2,連續 6 個月處於榮枯線下方(預期值 47.5,前值 47.2)。美國 9 月 Markit 製造業 PMI 終值 47.3(初值 47.0,前值 47.9);服務業終值 55.2(初值 55.4,前值 55.7)。

歐洲:受德國拖累製造業 PMI 低迷,服務業 PMI 略高於榮枯線。

歐元區 9 月製造業 PMI 終值 45.0(初值 44.8,前值 44.8);歐元區 9 月服務業 PMI 終值 51.4(初值 50.5,前值 50.5)。

德國 9 月製造業 PMI 終值 40.6(初值 40.3,前值 40.3);德國 9 月服務業 PMI 終值 50.6(初值 50.6,前值 50.6)。

日韓:日本製造業和服務業 PMI 小幅回暖,韓國製造業 PMI 跌落榮枯線。

日本 9 月製造業 PMI 終值 49.7,較 8 月回升但仍在收縮區間;9 月服務業 PMI 降至 53.1,前值 53.7。韓國製造業 9 月 PMI 從 51.9 降至 48.3。

新興市場:多數國家制造業 PMI 維持高景氣。

印度 9 月製造業 PMI 為 56.5,已連續 9 個月高於 55。9 月菲律賓、巴西、泰國製造業 PMI 均在 50 以上;9 月印尼、越南、墨西哥製造業 PMI 分別錄得 49.2、47.3、47.3。

(二)美國勞動力市場韌性再現

美國 ADP 就業好於預期。10 月 2 日 ADP 數據顯示美國 9 月 ADP 就業人數增長 14.3 萬人,高於預期 12.5 萬人,8 月前值從 9.9 萬人上修至 10.3 萬人。

美國職位空缺邊際提升。10 月 1 日美國勞工統計局發佈數據,8 月職位空缺數 804 萬人,高於預期的 767.3 萬人,且前值從 767.3 萬人上修至 771 萬人。8 月職位空缺率錄得 4.8%[1],每 1 個失業者有 1.1 個職位空缺。8 月離職率降至 1.9%,為除疫情外 2015 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非農就業數據令衰退預期和降息預期雙雙降温。10 月 4 日美國勞工統計局發佈數據,9 月非農就業人數新增 25.4 萬人,高於預期的 15 萬人,前值由 14.2 萬人上修至 15.9 萬人。9 月失業率回落至 4.1%(預期 4.2%,前值 4.2%),勞動參與率持平於 62.7%,時薪增速環比持平於 0.4%,同比升至 4.0%(前值 3.8%)。數據發佈後,CME 顯示市場大幅降息預期快速消退,美債 10 年期收益率升至 3.94%,美債 2 年期收益率升至 3.87%。數據發佈後,CME 數據顯示美聯儲在今年 11 月和 12 月、明年 1 月和 3 月逐次降息 25BP 為大概率的基準場景。

(三)歐元區通脹明顯放緩

歐元區 9 月 CPI 同比回落,核心 CPI 同比下降。10 月 1 日歐盟統計局公佈初步統計數據,歐元區 9 月調和 CPI 同比 1.8%(預期 1.8%,前值 2.2%),環比-0.1%(預期 0%,前值 0.1%);9 月核心調和 CPI 同比 2.7%(預期 2.7%,前值 2.8%)。分項看,食品和煙酒同比 2.4%(前值 2.4%),能源項同比-6.0%(前值-3.0%),非能源工業商品同比 0.4%(前值 0.4%),服務項同比降温至 4.0%(前值 4.2%)。分國家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 9 月 CPI 同比增速均下行。

(四)其他經濟數據匯總

1) 韓國 9 月貿易順差為 66.6 億美元(預期值 57.9 億美元,前值 38.29 億美元);9 月進口同比 2.2%(預期值 3%,前值 6.0%);出口同比 7.5%(預期值 6.5%,前值值 11.4%)。

2) 日本 8 月失業率錄得 2.5%(預期值 2.6%,前值 2.7%)。

3) 韓國統計廳數據顯示,8 月半導體庫存同比-42.6%,為 2009 年來最快去庫存;芯片產量 10.3%,出貨量 16.1%。

4) 韓國統計廳發佈統計數據,個體工商户在就業總人數中所佔比重降至 20% 以下,為 1963 年以來首次。

5) 英國第二季度 GDP 終值環比增長 0.5%(預期值 0.6%,前值 0.7%),未來增速預計降至每季度 0.3%。

二、海外央行動態

(一)美聯儲:就業數據回暖打壓降息預期

美國非農全面超預期打壓降息預期。如前文所述,9 月非農就業超預期大增 25.4 萬人且前值上修,同時失業率下降至 4.1%。芝加哥聯儲主席奧斯坦·古爾斯比隨後在媒體上稱此報告 “非常棒”,並表示持續的勞動力市場強勁數據將增強對美國正邁向充分就業目標而非衰退的信心 [2]。報告發布後,美元指數迅速攀升至 102 上方,同時兩年期美債收益率激增 20BP。市場對 11 月大幅降息的預期迅速減弱,今年 11 月和 12 月、明年 1 月和 3 月逐次降息 25BP 為大概率的基準場景。截至 10 月 5 日,CME 美聯儲觀察工具的數據顯示,11 月降息 25BP 的概率為 93.43%。往後看,大幅降息預期降温或令美元短期保持相對強勢,但對美股影響存在兩面性。若後續經濟數據並無亮點,降息預期被削弱,美股亦將承壓;當然,若美國經濟數據繼續向好,美股或重現虹吸效應。

(二)歐央行:官員表態轉鴿,10 月降息存在可能

如前文所述,歐元區 9 月 CPI 同比由 2.2% 下降至 1.8%。根據彭博,原先一致預測歐央行僅在 12 月採取行動的經濟學家羣體已普遍改變觀點,10 月降息的可能性高達 90%[3]。歐央行官員近期的發言亦證實通脹已呈現顯著下降趨勢,且就業風險在決策中的權重上升。9 月 30 日,歐央行行長拉加德明確表示,歐央行越來越有信心通脹率將降至 2% 的目標,這將反映在下一步政策舉措中 [4]。此外,多位官員在表態中提及勞動力市場面臨的下行風險,加之經濟增長前景的疲軟態勢,因而儘管抗通脹仍未 “完全勝利”,降息的理由愈加 “充分”。

(三)日本央行:不急於加息,視經濟情況而定

10 月 2 日,新任日本首相石破茂與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進行會晤。與市場預期其可能支持日本央行實現 “貨幣政策正常化” 不同的是,雙方就當前不急於加息這一關鍵點達成共識。但根據路透社開展的一項調查,多數經濟學家預測,日本央行將在年底之前再次實施加息 [5]。日本央行官員表態偏鴿。10 月 2 日,日央行行長植田和男表示高度關注眼下事 態發展,“從美國經濟開始,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且金融市場仍然不穩定,”,因而將仔細評估前景後再做決定。10 月 3 日, 日本央行審議委員野口旭表示,日本央行必須耐心地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因為消除公眾對未來物價不會大幅上漲的看法需要時間。

三、海外時政要聞

(一)海外要聞

1、中東局勢急轉直下提振油價

9 月 27 日,內塔尼亞胡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激烈的演講,稱以色列在多個方面 “獲勝”[6],並將攻擊伊朗及其在中東的代理人。內塔尼亞胡講話結束後不久,以色列空襲襲擊了貝魯特南部 [7]。9 月 28 日,真主黨發表聲明證實其長期領導人哈桑·納斯魯拉的死訊 [8]。9 月 30 日,真主黨副領導人納伊姆·卡西姆在納斯魯拉死後首次公開發表講話時表示,“抵抗力量已經做好了地面交戰的準備”[9]。10 月 1 日,以色列地面部隊進入黎巴嫩南部,以色列軍方表示已開始對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目標進行 “有限的、局部的和有針對性的地面襲擊”[10]。同日,伊朗向以色列發射了至少 180 枚導彈,並稱此次炮擊是對以色列最近幾周對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組織發動一系列毀滅性打擊的報復。10 月 4 日,以色列隔夜襲擊了黎巴嫩真主黨的情報總部,隨後,伊朗領導人哈梅內伊表示伊朗及其地區盟友不會退縮,且 “不會拖延或倉促履行其與以色列對抗的義務”[11]。受中東緊張局勢升級影響,油價迅速回升。10 月 1 日 WTI 原油上漲 2.44%,收於每桶 69.83 美元。10 月 3 日,拜登表示,國正在與以色列討論以色列襲擊伊朗石油基礎設施的可能性 [12], WTI 原油上漲 5.15%。

2、石破茂接任日本首相

9 月 27 日,石破茂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以決定性一票擊敗高市早苗,並於 10 月 1 日當選為日本第 102 任首相。石破茂的競爭者高市早苗是低利率的倡導者,並明確表示不支持日本央行通過加息來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進而,石破茂的勝選意味着 “進一步加息或將不再面臨任何政治障礙”[13],受此預期影響,9 月 27 日其勝選後,日經指數短時大幅下挫。

9 月 30 日,石破茂表示將於 10 月 9 日解散眾議院,並在 10 月 27 日舉行下屆眾院選舉,其表示 “新政府儘快接受民眾的評判非常重要”[14]。

10 月 1 日,在其作為首相首次新聞發佈會上,石破茂承諾為那些因物價上漲而陷入困境的人們提供幫助,包括潛在的補貼、提高最低工資和區域振興。此外,石破茂還任命 “安倍經濟學” 政策的支持者加藤勝信為財務大臣,此舉被視為 “平衡之策”,旨在緩解市場對下一屆內閣經濟戰略的擔憂 [15]。

10 月 3 日,日本神户學院大學教授上脇博之向東京地方檢察院提交檢舉信,認為石破茂曾擔任代表的自民黨政治團體 “水月會” 在政治資金收支報告中存在 “少寫收入” 行為,涉嫌違反《政治資金規正法》。

10 月 3 日晚間,石破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日本目前沒有進一步加息的環境”,並贊同央行行長植田和男的觀點,即在調整利率之前仍有時間評估市場和經濟狀況,以期打破外界認為其試圖干預央行印象 [16]。10 月 4 日,石破茂在日本國會眾議院發表就任首相後的就職演説時回應了政治選金相關指控,對 “困擾其前任的執政黨秘密資金醜聞表示深切遺憾”[17],同時,石破茂強調首要經濟任務是戰勝通縮,使國家進入穩定的增長軌道。[18]

3、美國大選跟蹤:哈里斯支持率略高於特朗普,但副總統辯論中萬斯表現更佳

今年 7-8 月特朗普相對哈里斯支持率逐步縮小乃至逆轉,9 月 10 日大選辯論後,哈里斯的領先優勢擴大。根據 Real Clear Politics 民意調查,截至 10 月 3 日,特朗普和哈里斯平均支持率為 46.9% 和 49.1%,哈里斯領先 2.2 個百分點。7 個搖擺州的民意調查也對哈里斯有利,截至 10 月 4 日,FiveThirtyEight 和 270 to Win 一致顯示,哈里斯在搖擺州相對特朗普均有領先優勢。國會方面,共和黨仍然存在較大優勢,根據 270 To Win 最新預測,眾議院中共和黨預計佔 207 席、民主黨佔 206 席;參議院中共和黨預計佔 51 席、民主黨佔 48 席。

10 月 1 日,沃爾茲(Tim Walz)和萬斯(JD Vance)進行副總統辯論。辯論期間,中國議題鮮被提及,討論焦點主要集中於墮胎、移民及中東等事務,而總統辯論時交鋒激烈的俄烏問題則未被納入此次辯論範疇。

相較於沃爾茲,萬斯風格更為穩重。萬斯大力為特朗普的立場辯護,特別是在醫療保健、兒童保育及 1 月 6 日事件上。鑑於共和黨在生活成本問題上具有選舉優勢,萬斯強烈質疑卡馬拉·哈里斯為何未能在任內降低物價,以及為何未兑現競選承諾 [19]。沃爾茲則略顯緊張,開場即遭遇外交政策這一非擅長領域的拷問,其間出現失言(如錯稱自己為 “校園槍擊案兇手之友”,實則意指受害者家屬)。

依據舉辦方 CBS 所公佈的民意調查結果,42% 的辯論觀眾判定萬斯為辯論勝者,而 41% 的受訪者則傾向於沃爾茲獲勝。此外,辯論結束後二者的受歡迎程度均實現一定程度的提升。[20]

4、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的碼頭工人罷工,達成臨時協議上調時薪 62%

10 月 1 日,由於工資問題導致新勞動合同談判破裂,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的碼頭工人開始近 50 年來的首次大規模罷工,導致美國大約一半的遠洋航運陷入停滯。此次罷工事件致使從緬因州至德克薩斯州的眾多港口,涵蓋食品至汽車等各類貨物的運輸遭受嚴重阻滯,潛在地導致每日高達數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並不利於就業與通脹。[21] 拜登政府屢次重申不會訴諸聯邦權力干預以終止罷工,而是向碼頭工人的僱主施壓,敦促其提升合同條款報價以促進協議達成,同時指出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航運業已獲取了豐厚的利潤。相比之下,特朗普則將罷工歸因為通貨膨脹,並以此批評拜登 - 哈里斯政府。10 月 3 日,美國碼頭工人與港口運營商達成臨時協議上調時薪 62%。據路透社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該協議規定在六年合同期內,工資將實現約 62% 的增長,意味着平均時薪將從 39 美元提升至約 63 美元。此外,主合同期限被延長至 2025 年 1 月 15 日,以便雙方能夠重返談判桌就未解決問題進一步磋商。國際碼頭工人協會(ILA)工會原本期望獲得 77% 的薪資漲幅,而僱主組織美國海事聯盟(USMX)此前已將其提出的加薪幅度上調至接近 50%。然而,目前僱主方面並未就可能威脅就業的港口自動化項目作出妥協。 [22]

5、歐盟通過對華電動車關税提案

10 月 4 日,歐盟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歐盟委員會提出的對從中國進口的純電動汽車(BEV)徵收最終反補貼税的提議已獲得歐盟成員國通過關税所需的必要支持 [23]”,但同時將繼續談判 “尋求替代解決方案”,該措施將於下個月開始實施,為期五年。包括法國和意大利在內的 10 個國家支持在原有 10% 的關税基礎上加徵最高 35.3% 的關税。德國和匈牙利等 5 國投了反對票,另有 12 個國家投了棄權票。[24]

四、境外資產價格走勢

2024 年 9 月 30 日至 10 月 4 日境外資產表現如下表所示。

境外股市普跌,港股表現亮眼:美股波瀾不驚,標普 500 下跌 0.20%,納斯達克綜指下跌 0.28%,道指上漲 0.05%,德國 DAX 下跌 1.06%,法國 CAC 下跌 1.24%,英國富時 100 上漲 0.53%,日經 225 上漲 1.89%,恒生指數上漲 7.59%。

國際債券:長債收益率整體上行,10 年期美債收益率上行 17.0BP 至 3.98%。10 年期德債和日債收益率分別上行 1.0BP、下行 2.7BP。

外匯:美元指數上漲 1.72%;港幣上漲,歐元、英鎊、日元、人民幣均下跌。離岸人民幣由 7.0042 貶值至 7.0514。

商品普漲:WTI 原油價格大幅上漲 8.13%,NYMEX 天然氣上漲 1.61%,ICE 鹿特丹煤炭下跌 1.68%。COMEX 黃金、白銀分別上漲 0.80% 和 3.29%,NYMEX 鉑金、鈀金分別上漲 1.45% 和下跌 0.16%;LME 銅、鋁、鋅、鎳分別上漲 0.17%、1.65%、2.23%、3.50%。農產品價格方面,除 CBOT 大豆、NYBOT 棉花價格下跌以外,CBOT 小麥、玉米、NYBOT 糖和 CME 豬肉價格均上漲。

風險提示:全球經濟和貨幣政策超預期。

本文作者:招商宏觀張靜靜、王濼賓 ,來源:靜觀金融 (ID:gh_22157128b33e),原文標題:《假期海外的三大 “意外”》,本文有刪減

張靜靜 S1090522050003 首席

王濼賓 S1090523070007 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