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stocks trade continuously for 11 days, what should you buy in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港股在國慶假期期間僅休市一天,市場情緒從謹慎轉為貪婪,恒生指數和滬深 300 成為年內回報最佳市場。持有恒生科技指數 ETF 的投資者已獲得 30% 漲幅。A 股成交量創歷史新高,外資流入顯著,市場對中國資產的重視程度提升。
在國慶佳節長假中,相信在此前就持有港股的朋友説話都比之前更加硬氣。過去一週裏,市場情緒從極度謹慎轉為極度貪婪,突然的大轉變令處身於低迷市場三年多的中國股票投資人都不敢相信,半個月前的滬深 300 和恒生指數都是年內全球回報墊底的大類資產,而現在恒生指數和滬深 300 竟是年內回報最好的市場,這就是市場先生的魅力。若從 9 月 20 日我們的文章《降息開啓,蓄力已久的恒生科技指數》開始持有恒生科技指數 ETF(513180),現在已經穩穩拿下 30% 的漲幅。再次説明在向下風險有限的時候,過度悲觀無濟於事,只有理性的樂觀者才能在市場轉變時,順應改變思維找到賺錢機會。隨着市場情緒的大轉向,在過去幾天裏被問到最多的就是港股還能不能買?買什麼?該怎麼買?雖然 A 股休市一週,但本週港股僅休市一天,我們也加班加點給大家分享些最新的觀點,更好理解這輪行情。在國慶節前的最後一日,A 股成交量創歷史新高,滬指重回 3300 點,恒生指數重回 21000 點上方,成交量創下 5000 億的歷史新高。 要知道,恒生指數在今年 5 月份的行情裏最高成交量也就 2000 億的水平,在這輪行情啓動前的日均成交量也就在 700-1000 億的區間,成交量較此前放大數倍,這就能證明這輪行情的不一樣,以及全球資金對這輪中國資產的重視程度。市場那麼大的成交量來源於哪裏?除了過去 4 個月裏增持超過 2000 億的南向資金,那肯定就是最怕踏空這輪行情的外資。一路跟蹤我們文章的朋友應該都有印象,Short 港股/Long 日經 225 是今年全球對沖基金最火熱的交易策略,港股/日經 225 被稱為蹺蹺板的兩端,也就是外資做空港股買日股。從外資的視角來看,在兩週前 “Short china/Long 新興市場” 還是全球最擁擠的策略之一,這導致外資持有的日經 225 和印度市場的估值都被炒的很貴,只有中國資產處於超低估值,且超低倉位的位置。 在 8 月底時,中國股票僅佔全球投資組合總倉位的 5.1%,這是過去 10 年裏最低的程度。但在過去 9 天裏,中國股票連續 9 個交易日受到宏觀基金、量化基金、多頭基金的買入,資金正在快速加大中國股票的倉位。截止上週五,全球投資組合對中國股票的總/淨配置分別為 5.3%/8.1%,仍處於 5 年內的低點,總倉位配置也僅僅較 8 月底的 5.1% 增加至 5.3%;雖然上週港股大漲了不少,但外資的回補才剛剛開始。 換句話説,全球資金對中國資產仍處於極低配置。如果中國能擺脱過去一段時間的經濟疲軟,中國資產未來的估值修復空間,對外資來説是仍極具吸引力。因為估值比較,日經 225 達 20 倍 PE,印度市場達 25 倍 PE,而在大漲 20% 後的恒生指數,現在也就才 10 倍 PE,估值間相差了一倍。資金都是追逐回報的,不管之前外資對中概股多悲觀,多低配,多喜歡新興市場的其他標的,如果中國企業盈利得以改善,外資都得賣掉日經 225/印度市場,不得不轉身回補超低配且僅有 10 倍 PE 估值的中國市場。更重要的是,過去兩年裏外資所謂的喜歡新興市場,除了中國,是真的因為新興市場的實際增長很好嗎,或不存在其他問題嗎?顯然不是,日本存在日元貶值,國內經濟放慢等問題,印度也存在公司管治不健全等問題。只不過相比之下,中國的問題看來找不到解決方法,因此外資持續地跑或都在等待時機,而現在市場正處於這個解決方法的重要拐點時刻。所以這就能解釋,為什麼看近幾日的報道,外資比我們更加激動,先是喊出 “這次不一樣”,又是對沖基金大佬喊出 “Buys everything China-Related”,再到現在的 “FOMO”?説到底,就是在其實新興市場估值高位之際,中國市場觸底反彈,新的賺錢機會出現了。在上週大漲後,一部分投資人感到興奮,一部分投資人感到恐高,後續行情的可持續性是近幾日討論最熱烈的話題。 一是看外資的回補程度,根據數據來看,全球基金對中國股票的持倉配置最高位是 14.6%,而現在是 5.3%,若外資能回補到 8%,甚至是 10%,那也將帶來很大的資金流入;二是看潘行長的 3 個 5000 億的執行力度;三是看市場賺錢效應對場外資金的吸引力度,畢竟場外有超過百億規模的居民存款在看着這輪市場大漲。實際上,這就是一輪漲分母的宏觀修復行情,能看到市場上所有的股票都在漲,並非分子 EPS 盈利增長推動的上漲。換句話説,行情一開始是 99% 的股票都在漲,不用擔心買什麼,而是應該擔心還買得到什麼,但接下來大資金會優先選擇在財政政策發力下,有分子 EPS 修復增長的核心資產。而港股的核心資產是什麼?那就是恒生科技指數 ETF(513180)、恒生互聯網 ETF(513330)、恒生醫藥 ETF(159892)。在市場 Beta 大修復下,ETF 的優勢凸顯,不用擔心因為選錯個股錯過行情,甚至是買到不好的股票在行情中虧錢。尤其是多次提到恒生科技指數中的互聯網股,互聯網的大額回購支撐股價,互聯網平台的競爭格局優化,另外當中的互聯網股巨頭跟大部份中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宏觀經濟好轉,也代表今年它們的 EPS 增長確定性更大;而恒生醫藥的美國醫藥法案利空落地,至少現階段的危機解除,加上美國降息空間打開,也是一直會利好恒生醫藥的估值修復。回顧港股的上漲行情,恒生科技指數 ETF(513180)、恒生互聯網 ETF(513330)、恒生醫藥 ETF(159892) 往往擁有最大的彈性空間。例如,在今年 4-5 月的港股行情裏,這 3 只 ETF 指數漲幅分別為 25%、30%、20%。而在過去半個月裏,這 3 只 ETF 的漲幅均超過 30%,完全不遜色於個股表現。若現在不知道買什麼?那就選擇彈性最大,且流動性最好的 ETF 準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