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ond market's biggest fear during a series of major adjustments: fiscal policy + redemption feedback

華爾街見聞
2024.09.30 01:30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華泰證券指出,債市面臨財政政策和贖回反饋的雙重壓力,導致市場擔憂加劇。9 月 29 日,債市繼續大幅調整,10 年國債利率上行至 2.22%。分析認為,政策不確定性是核心關注點,未來可能出現的贖回反饋將引發債市超調。建議投資者在調整中選擇優質債券,尤其是中短久期信用債和存單。

核心觀點

9 月 29 日,債市繼續大幅調整,財政政策 + 贖回反饋是市場的主要擔憂點。一方面政策或仍未出盡,不確定性導致市場對政策擾動擔憂加深,財政是後續核心關注點;另一方面 “理財 - 債基” 贖回反饋如果出現可能引發債市超調。

對於後市,我們有幾點思考:1、監管部門致力於避免贖回反饋發生;2、理性和情緒交鋒,交易預期而不完全是現實;3、操作上,重申品種選擇 + 波段操作>久期策略。傾向於選擇左側逢調整佈局,尤其對配置盤。對於配置盤而言,10 年國債 2.2% 以上可以轉為積極一些。中短久期信用債、商金債和存單仍可逢調整配置,確定性更強。而近可博弈政策、遠不輸信用的轉債個券受益明顯,短期仍可以持有。

具體來看:

9 月 29 日調休,銀行間債市開市,債券市場延續弱勢,早盤利率先上後下,劇烈震盪。截至中午,10 年、30 年國債上行 4bp、6bp 至 2.22%、2.39%,1 年 AAA 同業存單上行 5bp 至 1.93%,5 年 AAA-二永債、AAA 信用債上行超 10bp。上午 10 點,10 年、30 年國債一度上行至 2.26%、2.43%。市場在擔心什麼?財政政策 + 贖回反饋。

一是,政策仍未出盡,不確定性導致市場對政策擾動擔憂加深,財政是後續核心關注點。

1)財政加碼量級能有多大?我們不妨從三個層次來看:第一個層次:10-20 萬億的地方債務重組計劃 + 長效機制【可能性很小】。第二個層次:把過去五年地方政府事權財權不匹配的缺口補上【概率不高】。第三個層次:2 萬億左右或以內級別,只把今年缺口補上疊加銀行注資、新質生產力等用途【概率偏高】。

2)工具上,增加赤字(一般債)、特別國債的概率高,加速地方債發行、拓寬用途已經在做,政策性金融會不會推出來還存在變數,目前尚未發現可落地的長效機制。

3)債市影響路徑主要三個:基本面預期,目前看更多是防風險,對經濟上行的貢獻度還需要觀察;利率債供給,如果集中在四季度發行,供給壓力較大,尤其是長端利率債;資金面,發行過程中,往往有資金上收作用,但央行可以給予對沖。

4)時間上,關注十一長假前後會否有相關信息,十月中下旬人大會議。

此外,地產的監管和政策風向轉變。9 月 24 日發佈會提出降低存量房貸利率 0.5pct,二套房首付降至 15% 等一攬子政策;9 月 26 日政治局會議 “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是新提法,“嚴控增量、優化存量”、“調整住房限購政策” 等提法均超預期,意味着監管思路出現重大轉折。另市場期待地產政策組合拳即將推出,包含新棚改、專項債收儲、保交樓等重磅政策。

二是,“理財 - 債基” 贖回反饋如果出現可能引發債市超調。

目前贖回反饋並未開始,需要節後繼續觀察。從贖回反饋發生的條件來看,基本面或政策面等決定行情的根本因素出現拐點,加上市場脆弱性較高、淨值下跌等條件同時具備時,往往發生較大規模贖回反饋。目前來看,這些條件都處於邊緣狀態,經濟尾部風險大幅減低,淨值出現下行,但幅度有限。

從理財低波和積累浮盈能抵禦的債市調整幅度來看,20bp 可能是分水嶺。

在 9 月 21 日的問卷調查《從 “常識” 中找機會——9 月債市問卷調查》中,44% 的投資者認為理財積累的浮盈和低波模式能夠抵禦 “10-20bp” 的債市波動,39% 的投資者選擇 “20-30bp”。當然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同理財低波保護不同,承受的市場波動也不同,但 20-30bp 可能是市場認為的最大承受幅度。從目前債市調整幅度來看,10 年國債較此前低點已上行 20bp。

當然,贖回動機不僅僅是淨值短期調整,也有少量資金贖回後轉戰股市,不夠好也可能成為贖回的理由。不過,目前這類資金規模還不大,未來股市行情的持續性預期是關鍵。

好消息是,目前正值十一長假前,節日期間票息收益能彌補一定的淨值損失,如果節後股市不出現上漲,贖回反饋的烈度將有限。當然一旦發生反饋循環,債市可能會暫時偏離基本面邏輯,出現類似於 2022 年底超調,但對配置盤將是機會。

對於後市,我們的幾點思考:

1、監管部門致力於避免贖回反饋發生。

央行等監管當局致力於避免發生贖回潮等風險事件,例如 8 月下旬的小贖回風波中,央行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資金面放鬆、指導做市商正常做市等),防止反饋循環強化。9 月 29 日早盤 10 年國債一度上行超 8 個 bp 至 2.26%,30 年國債上行超 10bp 至 2.43%,隨後收益率下行,背後主要是大行、保險在買入。保險欠配、逢調整加倉較為合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從大行行為分析監管態度。此外,如果市場超調,貨幣當局會否逢市場調整時公開市場買入長期國債值得關注,一是投放流動性,二是為後續賣債做儲備。當然,基本面走勢和債市自身的穩定性才是關鍵,不能將希望押注在貨幣當局呵護上。

2、理性和情緒交鋒,交易預期而不完全是現實。

哪些是現實?政策利率已經下調 20-30bp,已頒佈的地產政策力促 “止跌回穩” 而非 “回升”,財政加碼也尚待落實,風險資產風險偏好短期大幅提振。基本面尾部風險降低、上行動能尚不清晰。

哪些是預期或擔憂?政策組合拳還未出盡,尤其要關注財政力度,贖回反饋仍在觸發邊緣。

上述 “現實” 對短端是利好,期限利差需要修正,長端小有壓力,曲線陡峭。但 “預期” 導致的情緒交易之下,加上三年以來形成的浮盈,短期提防衝擊,最終會迴歸基本面,但短期 “接飛刀” 難度較大,利率調整的 “頂部” 難測。

3、我們的操作建議。

第一,重申品種選擇 + 波段操作>久期策略。而曲線陡峭更為確定,超長端利率債和信用債之前較為擁擠,需要做更劇烈的預期修正,目前 30-10 年利差已經迴歸到 20bp(之前 10bp 顯然偏低)。

第二,做左側還是等待右側?我們傾向於選擇左側逢調整佈局,尤其對配置盤。經濟新舊動能轉換、企業融資需求、支持性貨幣政策、配置壓力仍大並未改變的情況下,恐慌情緒在中期更容易提供機會。當然,如果財政政策也超預期,那就需要重新修正判斷。

第三,對於配置盤而言,10 年國債 2.2% 以上可以轉為積極一些。主要考慮的是,今年 3-5 月份,基本面預期不差,手工補息叫停尚未出現,10 年國債運行中樞未明顯超過 2.3%,考慮到當前較一季度 OMO 政策利率已下調 30bp,手工補息叫停後存款利率也已經快速下行,10 年國債 2.2-2.3% 已經隱含了不少負面因素。

此外,從十年期國債與同業存單、一年期國債利差來看,2.2-2.3% 也已經是合理水平。當然,贖回等風險尚未可知無疑限制操作力度,調整在中期是機會。第四,中短久期信用債、商金債和存單仍可逢調整配置,確定性更強。而近可博弈政策、遠不輸信用的轉債個券受益明顯,短期仍可以持有。

本文作者:張繼強(0570518110002)、仇文竹、吳宇航,來源:華泰睿思,原文標題:《【華泰固收】債市劇烈震盪:理性與情緒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