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e word that ignited the global market, Powell said it ten times yesterday!

“再校準(recalibration)” 成本次 50 基點降息最新解讀,點燃市場風險偏好,助力小盤股崛起。但有反對聲認為,降息 50 基點重在應對經濟衰退,若後續經濟惡化迫使美聯儲更激進降息,難道還用 “再校準” 當託詞嗎?
美聯儲大幅降息 50 基點的威力持續發酵,隔夜美股全線走高,“風險偏好” 被直接點燃。道指、標普均創歷史新高,納指漲超 3%,小盤股一舉實現七連漲。相比之下,被視為債券替代品的防禦性板塊表現不佳,長債價格走低。

而今天引爆市場的關鍵,就是一個在鮑威爾四十分鐘發佈會重複出現高達十次的單詞——再校準(recalibration),正如 “新債王 “Jeffrey Gundlach 在採訪中所説:
‘再校準’ 就是今天的關鍵詞。
顧名思義,“再校準” 通常是指對某個政策或標準進行調整,以求提高準確性。按照市場的最新理解,如今鮑威爾將本次 50 基點降息解讀為 “再校準”,表明美聯儲重在尋求新的中性利率水平,而非傳統意義上的 “挽救疲軟經濟的緊急措施”。
大幅降息且經濟並未疲軟,這可以説是股市最喜聞樂見的場景,用一夜大漲來慶祝算是在情理之中。
但是有反對聲音認為,美聯儲是否在用 “再校準” 來掩蓋大幅降息以應對經濟衰退的事實?如果未來經濟繼續惡化,美聯儲是否會選擇更激進措施比如降息 75 基點,屆時還能繼續用 “再校準” 當做託詞嗎,豈不是要打臉?
正方:“再校準” 點燃市場風險偏好 “標普 493” 或重新崛起
在美聯儲降息當日,美股整體反應平淡,呈現衝高回落的走勢。然而在降息次日,隨着投資者對鮑威爾在記者會講話有了更深入的解讀,市場情緒變了。
眼下,“再校準(recalibration)” 代替 “限制性(restrictive)和甚少被提及的 “衰退(recession)” 成了美聯儲的新寵,對風險情緒的改善不可謂不大。在鮑威爾本次發佈會中,這個詞被用於描述美聯儲對未來利率走向的思考。
在開場講話中鮑威爾提及:
降息 50 基點反映了我們通過進行適當的政策‘再校準’,能夠在勞動力市場中保持強勁的信心,同時實現經濟增長適度、通脹可持續下降至 2%。
在回答記者關於明年利率是否仍將保持限制性水平的提問時,鮑威爾表示:
我們知道,現在是時候將我們的政策‘再校準’為更合適的水平。
他在回答房貸利率是否會降低的問題時表示:
是時候開始將聯邦基金利率‘再校準’到一個更中性而非限制性的水平了。
關於如何通過 “再校準” 來暗示政策意圖,德銀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解讀道,鮑威爾在新聞發佈會上主要圍繞兩個溝通挑戰進行了闡述:一是 50 個基點的降息對經濟意味着什麼,二是美聯儲的反應機制。在這兩個問題上,鮑威爾給出了一個避免對經濟發出負面信號、並抑制市場對中性利率快速下降預期的描述。
還有分析觀點認為,“再校準 “反映出鮑威爾是在暗示,在今年剩餘兩次會議上,美聯儲有望進一步降息,並且 2025 年還有可能會有多次降息,甚至延續下去。
而也正是基於上述樂觀解讀,有市場人士預計近期股票市場的漲勢或將不再侷限在大型科技股,“標普 493”(標普 500 指數中剔除科技 “七姐妹 “之後的 493 只股票)可能將重新崛起。
Fort Washington Investment Advisors 的聯合首席投資官 Chris Shipley 表示,鮑威爾對利率的 “再校準” 或將推動小盤股進一步上漲,尤其是那些有能力進行再融資的公司:
市場中最有趣的部分是小盤股……他們負債更多,現在有可能以更低的利率進行再融資。
但問題是,實際情況確如鮑威爾所説嗎?和提振就業市場、挽救經濟都沒有關係?
反方:降息 50 基點重在應對經濟衰退 “再校準” 只是託詞
荷蘭合作銀行的美聯儲觀察員 Philip Marey 就對鮑威爾 “再校準” 的説辭表達了不同看法:
‘再校準’ 的論點和大幅降息想要傳遞的信息就是相悖的。鮑威爾表示目前美國經濟狀態良好,而此次的降息決定就是繼續維持這種狀態。
用降息 50 基點來向市場傳遞經濟強勁的信息?那為什麼不乾脆直接降息 75 基點……
Marey 首先認為,降息 50 基點是因為勞動力市場惡化會導致温和的經濟衰退。如果未來經濟突然惡化,美聯儲可能不得不採取更激進的行動,比如降息 75 個基點,屆時還能繼續用 “再校準” 來解釋嗎?
而且雖然美聯儲否認貨幣政策落後於經濟形勢,但事實上這正是 “再校準” 的意義所在,鮑威爾只是用這種更温和的措辭來掩蓋政策的判斷失誤,不願意承認其實在 7 月就應該降息 25 基點。
值得注意的是,“新債王” Jeffrey Gundlach 曾在 8 月表示,7 月就應該降息,美國經濟沒有看起來那麼好,勞動力市場實際狀況很糟糕,未來一年需要大幅降息,幅度可能在 150 基點。
但是 Marey 也表示,如果確實按照鮑威爾的説法,降息 50 基點不是未來常規新節奏,那麼他仍然預計美聯儲將在接下來的 11 月、12 月和明年 1 月的 FOMC 會議上各降息 25 基點。而 1 月以後的情況將更大程度地取決於下屆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
Marey 還調侃稱,鮑威爾選擇直接降息 50 基點,也有可能是為了獲得民主黨同僚的支持以求實現連任,畢竟如果特朗普當選總統,他大概率要下台了。
接下來,是 “繁榮 1995” 還是 “尷尬 2001”?關注這個數據
“再校準” 是真如鮑威爾所説是用來追求新的中性利率並不是降息新節奏,還是美聯儲為了挽救疲軟經濟的新説辭?
如果事實證明鮑威爾的説法沒錯。那麼對照 “繁榮 1995”,他就有望成為 “當代格林斯潘”。
回首當年,在時任主席格林斯潘的帶領下,美聯儲開啓降息週期,將利率從 1994 年初的 3% 上調至 1995 年 2 月的 6%,成功引導經濟實現軟着陸,美股大漲。在 1995 年 7 月 6 日首次降息的 18 個月後,標普 500 漲超 40%。
但如果 Marey 和 “新債王” 的觀點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那麼即將上演的可能是 “尷尬 2001”,這次降息 50 基點可能只是美聯儲敞開寬鬆大門的第一步。
2001 年 1 月,美聯儲同樣以 50 基點降息強勢開啓新一輪寬鬆週期。在當時的閉門會議中,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表示,美聯儲並不會發出聯邦基金利率突然大幅下降的信號,而是想傳達更加謹慎且漸進的態度。
然而隨着互聯網泡沫破滅對經濟造成嚴重衝擊,為了避免經濟 “硬着陸”,美聯儲不得不在當年降息 10 次,直接將利率從年初的 6% 下調至年底的 1.75%。
那麼究竟該怎麼判斷呢?TS Lombard 的全球宏觀董事總經理 Dario Perkins 提出了一個指標。
Perkins 認為,相比於如今市場關注的失業率緩慢上升,新增就業人數迅速下降,才可能真的表明經濟正在走向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