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fter returning to its "nest," Rookie's ambition remains undiminished

既服務阿里,也要服務外部客户。

作者 | 黃昱
編輯 | 劉寶丹
過去一年來,從啓動上市到撤回,菜鳥經歷了戰略層面的大起大落,但始終缺少一個讓外界重新全面認識自己的時機。
這樣的機會來了。9 月 10 日,在 2024 全球智慧物流峯會上,針對市場關心的菜鳥發展重點,菜鳥集團 CEO 萬霖表示:“菜鳥將繼續拓展全球物流骨幹網路,既服務好阿里電商,也服務好開放市場。”
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創始人及主席、菜鳥集團董事長蔡崇信也指出,阿里巴巴鼓勵和推動菜鳥面向開放市場構建物流網絡,在服務好阿里電商的同時服務多元化客户需求,成為全球商業夥伴共同的基礎設施,要把握新型全球化、AI 技術爆發帶來的機遇。
這意味着,即便在今年 3 月撤回了獨立上市的計劃,菜鳥也不會放棄繼續向外擴張的野心。
萬霖透露,為了匹配菜鳥的發展趨勢,過去菜鳥內部組織結構上做了非常多的調整,除了底層的一些共通的能力之外,把團隊做了一個服務阿里內部客户和服務阿里外部客户的區分。
基於此,菜鳥有專門的團隊去對接阿里內部,包括 AliExpress、天貓出海等前台業務,以確保能夠針對他們去打造有競爭力的產品。同時,菜鳥也成立了專門的團隊,來服務外部客户。
“這樣我們能夠確保在資源、優先級上不會衝突,不管是哪一類的客户,我們都能基於他明確的需求形成更好的、更極致的、更有競爭力的服務。” 萬霖指出。
事實上,早年為阿里電商而生的菜鳥,早已開始直面市場競爭。去年 9 月菜鳥遞交的招股書數據顯示,阿里巴巴給菜鳥貢獻了大概三成的收入,外部收入佔比已達到 70%。
從具體的業務佈局來看,曾經馬雲口中永遠不做快遞的菜鳥,已經搭建了完整的物流體系,在加速推進國際業務佈局的同時,國內自營快遞菜鳥速遞業務在去年推出後,也如火如荼地展開。
萬霖指出,面向未來,菜鳥會秉承一貫的數字化、全球化和產業化的路徑,聚焦做三件事。
首先,菜鳥要持續打造一張全球的快遞網絡。除了國內的菜鳥速遞以及過去和其他合作伙伴打造的中國的網絡外,菜鳥最近幾年也開始建設海外本地網絡。
據悉,菜鳥在 2018 年的時候啓動了第一批的 e-Hub,包括比利時列日、中國香港以及馬來西亞吉隆坡這三個 e-Hub,都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
所謂 e-Hub,是基於雲端的 API 接口,用於實現企業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通過 eHub,不同的物流系統和企業可以無縫對接,實現數據的共享和業務合作,從而提高整個物流鏈的效率和響應速度。
萬霖透露,菜鳥將啓動全球第二批 eHub 建設,將全球物流網絡加快融入全球和區域產業鏈佈局。“當前,電商在全球快速擴張,新的製造中心和產業形式不斷湧現,菜鳥將打造一張覆蓋中國、跨境、海外本地市場的全球快遞網絡,與產業鏈同行、更好地服務全球電商發展。”
目前,菜鳥海外本地快遞已在 10 個國家和地區起網運營,包括西班牙、法國、墨西哥等。
除了打造全球快遞網絡外,菜鳥還要聚焦打造全球的供應鏈。
萬霖解釋道,如果説快遞網絡是更加標準化的,那麼整個供應鏈網絡讓菜鳥能夠面對大型客户,特別是品牌商、製造商。基於這樣一張全球的供應鏈網絡,能夠為它提供更加柔性的、更加定製化的、更加能夠體現集約化效應的全球的供應鏈服務。
據介紹,菜鳥在全球已運營超 80 萬平方米海外倉,覆蓋 18 個國家,但跟國內比規模還較小,大概只有國內倉庫的 1/10。
最後,菜鳥還要聚焦物流科技。萬霖表示,科技永遠是底層的驅動力量,菜鳥會持續的數智化、AI 的應用上不斷去投入。
當然這並非能一蹴而就的,萬霖相信隨着持續投入,不斷地研究、打磨,把最新的技術和全鏈條的生產流程、全鏈條的各個環節做更好的融合、更好地結合,菜鳥能夠找到基於技術去驅動網絡和產品,大幅向前更上一個台階的機會。
面對國際化、AI 的大浪潮,菜鳥必須抓住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