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year mortgage vs. 30-year government bond

此次 30 年房貸利率調降 80BP,可能導致 30 年國債收益率下降約 20BP。市場對於房貸利率調整的預期增加,主要關注刺激房地產政策對經濟的影響,以及銀行信貸和債券的相對價值變化。居民面臨資產收益率下降和負債成本上升的困境,市場供需關係影響政策利率的節奏,這表明降息措施或不能提振地產銷售,關鍵在於商品需求不足。
摘要
近期,市場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的預期再起,債市投資者關注以下幾點問題:1)刺激房地產政策會提振經濟上行預期,是債市利空;2)從銀行信貸 - 債券比價視角, 將會進一步提高債券、尤其長債的相對價值,是債市利多;3)從銀行淨息差的角 度又要求銀行負債(MLF、OMO、存款利率)降低、又與當前的長債利率控制凸顯 一個矛盾,那麼我們如何看待此政策對債市節奏和結構的影響呢?
l 房貸的供需決定利率價格,進而決定貨幣政策節奏,而非貨幣政策決定利率。市場 有較多的觀點認為,貨幣政策利率決定市場利率。經過過去兩年,我們往往能發現, 出具相對較弱的居民中長期貸款社融數據後,貨幣政策利率調整這樣的配對關係。 其實這暗含了,市場供需決定政策利率的因果關係。市場可能存在一種觀點認為即 便降息可能也不會提振地產銷售。我們則認為從商品供需框架視角來看,降息是否 有用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商品本身存在着需求不足的問題,需求減少的商品價 格就會趨於下降。
l 房貸作為一個商品,面臨着需求大幅度減少,供需曲線的移動要求 1)降價、2)縮量。而因為政策利率,降價遲緩後,只能通過更多的縮量、早償來實現,我們從 RMBS 的底層資產池、上市銀行住房貸款存量上可以看到早償的趨勢,這進一步 催化了貨幣政策跟隨量的下調。所以我們認為如果能對房貸本身的供需關係的研 究更堅實,是可以預測貨幣政策節奏的。
l 居民資產收益率-負債成本持續倒掛,收縮債務從理性的財務選擇逐步過渡到非理 性的安全感避險需求。目前居民面臨資產端收益率大幅度下降,與負債端剛性成本 形成大幅倒掛。我們測算了居民資產端綜合收益率、和居民負債端的綜合成本,我 們發現從 2020 年以來,這兩者形成了明顯的 “倒掛”,當前的倒掛程度接近於 70BP,從最基本的跨期財務優化角度,現金償還債務是一種非常理性的選擇。另 外,從近期的市場交流看,提前償還房貸的行為已經從單純的理性財務測算,上升 到了對未來收入不安全感帶來的避險需求。
l 銀行資負視角:存量房貸利率調降下,存款利率仍要下行。提前還貸讓銀行的優 質、高息資產加速減少,而存量房貸利率的調整,又直接降低了銀行高息資產的收 益率,從銀行的視角看,怎麼都是虧損和息差收縮。所以 “因為銀行負債成本的約 束,制約債券行情” 是靜態邏輯,動態的邏輯是,存款利率要跟隨 “左腳踩右腳” 的方式下調。
l 長債利率與房貸利率如何相互影響?居民的資負收益倒掛,或可能決定加權房貸 利率仍有較大的調降空間。從幅度上來看,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可能在 60-80BP 左 右。去年 8 月地產放鬆政策調整後加權平均利率為 4.27%,而截至 2024 年 6 月, 金融機構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3.45%,存量和增量利率之間仍有 82BP 的 壓縮空間。另一方面,從披露中長期貸款收益率的上市銀行數據來看,目前平均水 平在 4.17% 左右,降至目前 3.45% 的貸款利率水平還有 70BP 左右的空間。
l 那麼,存量房貸利率的調降如何影響債市利率?利好長債利率。從信貸 - 債券比價 邏輯來看,目前長端利率雖然在歷史低位,但相比於貸款的性價比還是更高。通過 測算資產 EVA 水平來看,截至目前 30 年國債為 2.31%,高於按揭貸款的 1.93%, 表明國債相較於信貸的配置性價比相對佔優,若房貸利率下降,長債性價比將進一 步凸顯。趨勢上,目前貸款利率的下降可能是領先於債券利率的大幅度下行的,那 麼 80BP 的房貸利率調降幅度,在中長期來看,可能對應着 30 年國債收益率 20BP 左右的降幅。
l 建立在上述邏輯下,又如何理解貨幣當局對長債利率調控的執着呢?我們不妨將 控制長債利率下行速度、對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政策的貨幣配合、對經濟的支持性貨 幣政策,作為三種正交事件去理解進行債券交易。
正文:
近期,市場存量房貸利率調整的預期再起,債市投資者關注以下幾點問題: 1)刺激房地產政策會提振經濟上行預期,是債市利空;2)從銀行信貸 - 債券比價 視角,將會進一步提高債券、尤其長債的相對價值,是債市利多;3)從銀行淨息 差的角度又要求銀行負債(MLF、OMO、存款利率)降低、又與當前的長債利率 控制凸顯一個矛盾,那麼我們如何看待此政策對債市節奏和結構的影響呢?
1. 房貸的供需決定利率價格,進而決定貨幣政策節奏,而 非貨幣政策決定利率
1.1 目前房貸償還情況如何?
主要上市銀行面臨提前還貸衝擊,房貸餘額多數下滑,不良貸款率走高。在 處於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第一檔和第二檔共計 19 家上市銀行中,2024 年上半年,14 家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餘額較 2023 年底出現下滑,其中渤海銀行 的下滑幅度最大,達到了-3.85%。此外,受房地產市場低迷、經濟增長緩慢、居 民收入減少等因素,大中型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呈增長趨勢,銀行資產質量下 降。
分銀行類型來看,六大行受提前還貸的衝擊較為明顯,股份制銀行提前還貸 壓力較弱,但不良貸款率平均上行幅度更大。由於六大行作為發放房貸的主力軍, 除郵儲銀行以外,其他五大行的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從 2022 年底以來,一直處於下 降的趨勢。2024 年上半年,13 家分類為第二檔的銀行中僅有 3 家個人住房貸款 餘額較 2023 年底有所增加,其他銀行的貸款餘額則出現下滑,且下降規模相對較 小。不良貸款率方面,披露數據的多家銀行表現走高,第二檔平均水平較去年年 末上行 0.19 個百分點。

我們從存量 RMBS 的底層資產池來看,早償率中樞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早 償率是指在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中,借款人提前償還貸款的比例。其中,2023 年 9 月早償率的明顯跳升源於存量首套住房貸款利率降低的政策影響。截至 2024/7/31,存量 RMBS 年化早償率 12 個月平均水平來到 23% 的歷史高位水平, 較年初的 20% 左右進一步趨於上行。

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就進入了下行通道,居民具 有較強的提前還貸意願。同比增速在 2023 年 6 月開始轉負,截至今年二季度末, 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同比下降 2.1%,創 2020 年以來季度最大跌幅。住房貸款餘額 的下行,意味着提前還款現象的加劇,印證了早償率中樞水平的抬升。可能的原 因在於,增量房貸利率下行大於存量房貸利率的下行,居民提前還貸意願較強, 從這一角度來看,存量房貸利率的下行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1.2 從商品供需視角如何理解?
市場有較多的觀點認為,貨幣政策利率決定市場利率。經過過去兩年,我們 往往能發現,出具相對較弱的居民中長期貸款社融數據後,貨幣政策利率調整這 樣的配對關係。其實這暗含了,市場供需決定政策利率的因果關係。
若我們不將房貸利率下調視作貨幣政策降息的結果,而從商品供需視角來看, 則是房地產供需情況決定了價格水平,即房貸利率。那麼,在供需結構中,需求 的減少就會帶來商品價格的下降。但如果此時,商品價格在外生管制性力量的約 束之下不下降,那麼就會反映為量的大幅減少,這也正是目前地產所面臨的情況。 例如前述所説的住房貸款餘額的減少。信貸的供需決定了中長期利率水平,貨幣 當局需適配基本面週期,進一步地產的供需決定長期利率水平。
市場可能存在一種觀點認為即便降息可能也不會提振地產銷售。我們則認為 從商品供需框架視角來看,降息是否有用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商品本身存在 着需求不足的問題,需求減少商品價格就會趨於下降,目前可能仍然處於這一過 程之中。從銷售數據來看,30 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套數當月同比仍在負向區 間,8 月同比增速分別為-24.31%/-20.64%。7 月商品房銷售額和銷售面積當月同 比增速分別下行至-18.52% 和-15.39%,景氣度仍然偏低,反映居民購房意願仍然 較弱。
房貸作為一個商品,面臨着需求大幅度減少,供需曲線的移動要求 1)降價、2)縮量。而因為政策利率,降價遲緩後,那麼通過更多的縮量、早償來實現,我 們從 RMBS 的底層資產池、上市銀行住房貸款存量上可以看到早償的趨勢,這進 一步催化了貨幣政策跟隨量的下調。所以我們認為如果能對房貸本身的供需關係 的研究更堅實,是可以預測貨幣政策節奏的。

2. 房貸利率下降的潛在邏輯:居民資產負債倒掛難以持續
目前居民面臨資產端收益率大幅度下降,與負債端剛性成本形成大幅倒 掛。我們根據歷年來居民資產負債表結構與各項資產、債務兩端利率水平計算 居民加權債務成本與加權資產收益率 “剪刀差”。資產端主要考慮住房、理財 與信託產品。其中實物資產主要考慮住房,並使用房價兩年年化收益與房價上 漲預期加權計算住房投資收益率;金融資產主要考慮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債 務成本主要為房貸利率和其他一般貸款利率。從計算結果來看:
2018 年以來,居民加權資產收益率進入下行通道。經測算截至今年 6 月, 收益率水平已下至 3% 左右的歷史低位。與之對應的加權債務成本下行速度相 對較緩,2019 年末以來居民資產收益率與債務成本就呈現明顯 “倒掛”,目前 倒掛程度接近 70BP。

在倒掛之下,從最基本的跨期財務優化角度,現金償還債務是一種非常理 性的選擇。 1)從債務成本端來看:主要是以房貸為主的債務成本,房貸利率從 2015 年末的 4.7% 下行至今年 6 月的 3.45%,降幅約 125BP 但對比地產銷售同樣 較弱的 2013-2014 年,下行速度和幅度仍有差距。2015 年末相較 2013 年末 房貸利率下行幅度達 183BP,而今年 6 月相較 2022 年 6 月降幅為 117BP;
2)從資產端來看: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居民資產端收益率較 2015 年末 出現明顯減少,截至今年 8 月理財產品 3 個月預期年收益率月均水平為 2% 左 右,相較 2015 年末下行接近 250BP,而我們利用租金、理財、信託收益率計 算的居民加權資產收益率從 2015 年末的 5.4% 下降至目前的 3.1%,降幅接近 240BP,與房貸利率的下行幅度形成接近 120BP 的倒掛。
居民資產收益率-負債成本持續倒掛,收縮債務從理性的財務選擇逐步過 渡到非理性的安全感避險需求。前述僅僅是財務上的邏輯,從近期與市場的交 流來看,大家僅僅因為負債較多就會產生很強的不安全感,對於提前償還房貸 的行為,可能已經從單純的財務測算,上升到了對未來收入安全感不足帶來的 減債避險需求。我們從央行公佈的城鎮儲户問卷調查來看,目前居民對於未來 收入、就業的信心指數都處於 2013 年以來的歷史低位,對於就業和收入的預 期降低,也不難解釋居民選擇提前償還存量貸款,降低債務的行為。

3. 銀行資負視角:存量房貸利率調降下,存款利率仍要下行
從銀行角度來看,目前銀行尤其是中小行在資產端和負債端面臨着貸款 增長不足、存款成本上行的情況,這也共同推動了銀行淨息差的持續走低。
1)資產端:2023 年以來農商行、股份行貸款利息收入佔比下行。以農商 行為代表的銀行貸款增速明顯下行,從 2023H1 的 10.34% 下降至 2024H1 的 6.94%,同期國有大行貸款增速為 10.14%,大行貸款增速的持續高於中小銀 行,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擠出效應。
2)負債端:以國有行為代表的銀行存款成本明顯上行,表現出與存款利 率下調背離的走勢特徵。近年來,推動銀行負債成本下行已成趨勢,其中大行 往往是存款利率調降的領先者,2022 年以來先後經歷 4 輪存款利率調降,但 從存款成本來看卻表現出不降反升的特徵。
3)淨息差:從銀行淨息差的時間序列走勢來看,無論是國有大行還是中 小銀行淨息差都呈現出明顯走低的特徵,截至 2024 年二季度,農商行、股份 行和城商行淨息差已經下滑至 1.72%、1.63% 和 1.45% 的歷史新低水平。
存量房貸利率調降有助於緩解銀行資產端壓力,但從淨息差空間的角度 來看需伴隨着存款利率的進一步下行。提前還貸讓銀行的優質、高息資產加速 減少,而存量房貸利率的調整,又直接降低了銀行高息資產的收益率,從銀行 的視角看,怎麼都是虧損和息差收縮。所以 “因為銀行負債成本的約束,制約 債券行情” 是靜態邏輯,動態的邏輯是,存款利率要跟隨 “左腳踩右腳” 的方 式下調。如果在較為剛性的負債成本之下,貸款利率下行 25-50BP 可能會使 得銀行平均淨息差壓縮到 [1.1%,1.4%] 的區間水平。因此我們認為,從減輕銀 行壓力的政策預期效果出發,存量住房貸款利率調降後,存款利率仍要下行。
從具體的影響效果來看,若存量房貸利率調降,一方面可能緩解提前還貸 帶來的資產端壓力,但另一方面也會帶來銀行淨息差的進一步走薄,綜合影響 可能取決於存款利率為代表的負債成本是否同步下行。
4. 長債利率與房貸利率如何相互影響?
居民的資負收益倒掛,或可能決定加權房貸利率仍有較大的調降空間。從 居民的理性行為上來説,資產端收益率必須高於或至少等於負債端成本,居民 才有意願加槓桿。若兩者收益率出現倒掛,最合理的行為便是不進行任何貸款, 減債避險。作為佔大頭的負債成本,房貸利率的下調對於緩解居民資負倒掛具 有重要作用,由基本面所決定的房貸利率調降空間可能仍然較大。
從幅度上來看,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可能在 60-80BP 左右。根據 2024 中 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去年 8 月地產放鬆政策後有超過 23 萬億元存量房貸利 率完成下調,調整後加權平均利率為 4.27%,降幅在 73BP。而截至 2024 年 6 月,金融機構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3.45%,以此作為增量房貸利率 代表,則存量和增量利率之間仍有 82BP 的壓縮空間。另一方面,從披露中長 期貸款收益率的上市銀行數據來看,目前平均水平在 4.17% 左右,降至目前 3.45% 的貸款利率水平還有 70BP 左右的空間。
政策面上,房貸利率的下調也確有空間。在地產放鬆政策方面,去年 8 月 和今年 517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今年 4 月政治局會議提及 “結合房地產市場 供求關係的新變化……統籌研究消化存量房產和優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 7 月政治局會議也提出 “及早儲備並適時推出一批增量政策舉措”,或表明接 下來下調存量房貸利率有一定可能性。
那麼,存量房貸利率的調降如何影響債市利率?如果從提振消費的角度來看可能形成利空,但我們認為這一作用可能相對有限,更多可能還是從銀行 信貸與債券的比價邏輯上解讀為利多:
1)參考去年的調降幅度和利率表現來看:8 月末地產放鬆政策出台,一線城市 “認房不認貸”、首付比例與存量房貸利率降低,帶動債市利率出現上 行,從 8 月末到 9 月上旬回調幅度在 10BP 以內;而今年 517 地產放鬆政策 的出台帶來的利率回調更為有限;效果方面,根據 23Q4 貨政報告,73BP 的 降幅對應每年減少借款人利息支出 1700 億元,不考慮其他因素,若調降幅度 達到 80BP,38 萬億的房貸可能節省 3000 億元左右的利息支出,但這與去年 70 萬億的最終消費支出相比,可能對於經濟的拉動也較為有限。

2)從信貸-債券比價邏輯來看:點位上,目前長端利率雖然在歷史低位,但相比於貸款的性價比還是更高。通過測算資產 EVA 水平來看,截至目前 30 年國債為 2.31%,高於按揭貸款的 1.93%,表明國債相較於信貸的配置性價 比相對佔優,若房貸利率下降,長債性價比將進一步凸顯。趨勢上,目前貸款 利率的下降可能是領先於債券利率的大幅度下行的,那麼 80BP 的房貸利率調 降幅度,在中長期來看,可能對應着 30 年國債收益率 20BP 左右的降幅。
建立在上述邏輯下,又如何理解貨幣當局對長債利率調控的執着呢?我 們不妨將控制長債利率下行速度、對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政策的貨幣配合、對經 濟的支持性貨幣政策,作為三種正交事件去理解進行債券交易。

5. 風險提示
央行超預期收緊貨幣政策、理財大規模回表引發市場波動、機構行為大幅趨 同形成正反饋。
文章來源:德邦固收 原文標題《深度框架:30 年房貸與 30 年國債》作者:呂品 資格編號:S0120524050005 研究助理 嚴伶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