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B Bank "defends" profit growth

利率中樞持續下行,順週期特徵顯著的銀行業如期疲軟。 A 股 42 家上市銀行上半年共實現營收 2.89 萬億元…
利率中樞持續下行,順週期特徵顯著的銀行業如期疲軟。
A 股 42 家上市銀行上半年共實現營收 2.89 萬億元、歸母淨利 1.09 萬億元,同比下滑 1.95%、微增 0.37%。
“保衞” 利潤增長是共同課題。
信風(ID:TradeWind01)注意到,共有 30 家上市銀行淨利同比正增長,29 家銀行淨利增速高於營收,5 家銀行在營收增速告負時仍將淨利增速維持在正值。
光大銀行(601818.SH)即是 5 家公司之一。
上半年營業收入、歸母淨利分別為 698.08 億元、244.87 億元,同比下降 8.77%、增長 1.72%。
回溯過往,營收壓力下的淨利增長主要出現在 2021 年後。
受疫情衝擊的 2020 年,光大銀行營收增幅由 20.47%“腰斬” 至 7.28%。
為應對 “疫情影響的持續性和滯後性”,該行加大撥備力度,彼時的淨利增速仍顯著低於營收。
不過次年起,營收增速持續多年下滑。
長久以來的營收壓力,或許促使其打響了平滑淨利的 “保衞戰”。
2021 年之後,光大銀行高度重視利潤、鮮少增加撥備,淨利增速也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普遍大於營收。
唯一增加撥備的 2023 年,該行營收、淨利增速在 13 年以來首次同時告負,引發市場廣泛討論。
遺憾的是,2024 年後 “保衞” 淨利的拉鋸仍未結束。
上半年營收同比下滑 8.77% 時,光大銀行再次減少撥備,拉昇淨利增長 1.72%。

利潤如何 “擠出”
經歷過 “13 年來最差業績” 的光大銀行,業績迎來小幅回温。
上半年營收持續下滑,同比降幅由上年末的 3.92% 擴大至 8.77%;但淨利增速回歸正值,由上年末的-8.96% 增至 1.72%。
但這一成績背後,仍高度依賴撥備的控制。
利潤表顯示,上半年共有税金、管理費、信用減值損失 3 個科目支出減少。
信用減值損失的減少數值和降幅均為 3 類支出之首。
加之小幅上升的其他資產減值損失,光大銀行上半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同比減少數值達 62.99 億元,直接影響淨利增速由負拉正。
這一現象並非偶然。
近幾年,光大銀行利潤長期堅挺,背後有來自撥備因素的反哺。
例如 2021 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同比減少 21.37 億元。
在營收同比微降 0.07 個百分點,税金、管理費、其他成本支出均有增加的情況下,淨利增幅由 1.26% 大幅躍升至 14.76%。
2022 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同比減少 41.86 億元。
儘管營收增幅持續下滑至-0.73%、税金等支出仍有增加,但淨利增速維持在 3.23%。
唯一的例外是 2023 年。
當年四季度,持續降低信用減值損失計提已久的光大銀行一反常態,大幅增加計提。
失去對沖後,四季度淨利同比下滑 62.24%,拖累全年淨利下滑 8.96%。
獲任行長剛滿一年的王志恆曾在業績會上表示,“2023 年淨利下滑的主要因素是信用減值撥備增加 16.77 億元。”
王志恆稱,“這些措施對短期的盈利確實產生一定影響,但是對長期盈利能力是更根本的保障”。
今年 5 月,王志恆已 “二度接棒” 付萬軍、調任農業銀行黨委副書記。
光大銀行似乎重新走上了減少撥備之路。
對去年四季度反常的增加計提,市場眾説紛紜。
一種觀點認為這是無奈之舉。
頻繁使用撥備反哺利潤,已導致該行撥備覆蓋率在 2023 年三季度末降至 175.65%。
在同期 42 家上市銀行中,僅高於民生銀行(600016.SH)、華夏銀行(600015.SH)、鄭州銀行(002936.SZ)3 家機構。
上半年重新減少計提後,已降至 172.45%。
這一數字較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股份行二季度平均水平低出 44.13 個百分點,在上市銀行中僅高於民生銀行、華夏銀行與西安銀行(600928.SH)。
持續下滑的撥備覆蓋率背後,以撥備反哺利潤的空間進一步縮小。
減少計提,終不是長久之計。
何以對抗下滑趨勢?
光大銀行淨利承壓的問題根源,始終是營收欠佳。
一方面,淨息差降速較快,這是銀行業正在共同面對的困境。
信風(ID:TradeWind01)統計發現,2023 年至 2024 年上半年末,光大銀行淨息差減少 0.47 個百分點至 1.54%。
降幅在股份制銀行中靠前,僅低於平安銀行(000001.SZ)、華夏銀行 2 家機構。
淨息差降幅較同業更高背後的困境有二:一是資產收益快速下滑、二是負債結構欠佳。
上半年,付息負債成本率同比下降 0.03 個百分點至 2.37%;但生息資產收益率下滑 0.32 個百分點至 3.83%,以致淨息差再度收窄。
負債結構方面,該行 2020 年起反覆強調的 “量價雙優” 收效甚微。
4 年間,存款仍舊依靠高成本的定期拉動,定存佔客户存款比重甚至由 60.81% 升至 2023 年末的 69.56%。
光大銀行首席財務官劉彥在業績會上表示,公司將審慎安排高成本、長久期存款的吸收,“不過效果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顯現。”
針對淨息差問題,劉彥定下目標,“將通過資、負雙方向助力下半年淨息差與上半年持平。”
具體表現為三方面:一是提高信貸資產的佔比,二是敏捷調整內外部價格,三是提升風險定價能力與客户經營、推動貸款利率也在降中趨穩。
對比上年數據,光大銀行淨息差仍未出現收窄趨勢。
但劉彥透露,二季度淨息差已與未公示的一季度數據持平。
另一方面,非息收入表現乏力。
雖然將 “打造一流財富管理銀行” 視為戰略願景,但光大銀行的非息業務並未帶來預期中的增量貢獻。
上半年,受銀行卡業務縮減等影響,該行手續費佣金、業務管理費淨收入 105.33 億元、183.09 億元,同比下滑 21.66%、4.11%。
中報稱,光大銀行財富管理戰略轉型已初見成效。
該策略主要以數字化轉型驅動業務流程和客户運營機制,打造出以手機銀行、雲繳費雙 APP 為核心的 “財富 +” 開放平台,構建以 “財富管理 - 資產管理 - 資產託管” 生態鏈條。
從成果看,確實有多項規模指標出現增長。
尤其私人銀行方面,AUM(管理資產總額)較上年末上升 16.25%、財富錢包開户數量增長 7.80%、家族信託(含保險金信託)增長超 170%。
同時產品貨架更加豐富,客户畫像延展至普通大眾,引入低起點、低風險、標準化、易獲取的金融產品。
例如線上養老金融專區客户已達 182.76 萬户。
在淨利息收益率收窄的長期趨勢下,財富管理需求的長期增長仍是業內共識。
不過短期內,在權益類市場表現疲軟,保險、基金降費的影響下,眾多銀行短期財富管理業務承壓也是不爭的事實。
若以上述數據為參考,可見光大銀行客羣規模仍然保持了穩健存續。
待權益市場迎來底部反轉,仍有機會在其助攻的財富管理業務上 “大展拳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