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veral "fairy stocks" have turned into 10x bull stocks! What is the reason?

雅迪控股自 2020 年以來股價漲幅超過 10 倍,受益於電動兩輪車市場的重組。在 IPO 政策收緊的背景下,許多公司選擇港股上市。儘管近 1000 家港股公司股價低於 1 港元,但有 18 家公司股價在此期間上漲超過 10 倍。雅迪於 2016 年上市,曾一度遭遇股價低迷,然而近年業績回暖,股票表現反彈。
在境內 IPO 政策收緊之際,如今越來越多企業謀求赴港上市。
但與此同時,公司在港股上市後成為 “仙股” 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截至 9 月 3 日收盤,有近 1000 家港股上市公司股價低於 1 港元,超過 1400 家公司股票單日成交額低於 500 萬港元,超過 1100 家公司股票單日成交額低於 100 萬港元。

證券時報·e 公司記者注意到,雲集的 “仙股” 中也跑出不少 “超級牛”。2020 年以來,包括雅迪控股、晉景新能、匯聚科技在內,股價漲幅超過 10 倍的港股公司共有 18 家。其中,區間最低價小於 1 港元最終實現 10 倍逆襲的港股公司達到 14 家。
“仙股” 逆襲成 10 倍大牛股
2016 年 5 月 19 日,雅迪控股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電動車行業首家上市公司。
但讓大家沒想到的是,雅迪控股上市後被現實 “打臉”:股價根本上不去。事實上,就在上市前一天,由於未獲足額認購,雅迪發售價確定為招股價下限 1.72 港元/股。上市首日,雅迪股價跌至 1.32 港元/股,當日跌幅達到 23.3%。
在接下來的 3 年裏,雅迪控股經營業績 “一路高歌”,但股價和成交額卻持續低迷。2018 年 11 月份,雅迪控股單日成交額只有幾十萬港元。這一年,雅迪售出電動兩輪車近 504 萬輛,創下歷史新高;收入同比增長約 26.3% 至 99.17 億元。這也是雅迪連續第五年創下收入新紀錄。
由於小市值公司股票流動性差,機構投資者為參與主體的港股市場對相關公司關注度低,雅迪控股也未能倖免。上市後第三年最低跌至 0.88 港元/股,市值一度跌破 30 億港元。對於上市後在二級市場遇冷,雅迪內部人士曾進行復盤,“股價上不去,還是因為雅迪作為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沒法兒給估值”。當時甚至有投資機構人士稱,雅迪控股就參考超威動力、天能動力的估值——當時,這兩家公司估值分別只有 3 倍至 5 倍,“這麼算的話,雅迪市值只有十幾億元”。
面對這樣的局面,雅迪控股董事長董經貴開始帶領公司核心團隊成員在香港逐個拜訪投資人,“就是一家一家跟人講,我們未來想做什麼”。在雅迪控股核心團隊主動 “走出去” 的同時,主動到雅迪控股調研的投資人也越來越多,“那年夏天,我們跟投資人開始互動起來了”。雅迪控股董事、財務總監石鋭向證券時報·e 公司記者表示,不少投資者都為公司發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正是在 2019 年,電動兩輪車新國標落地實施,標誌着電動兩輪車換購潮正式開啓。在這一年,我國電動兩輪車存量超過 3 億輛,其中超標車超過 2.5 億輛。根據不同城市政策,這些超標車將在 3 年至 5 年內有序退出市場。新國標實施以後,電動兩輪車市場重新洗牌,許多小廠家難以為繼,作為行業領頭羊的雅迪控股則吃足了 “紅利”。
2020 年,有私募機構開始買入雅迪控股,接着是公募開始買入,然後海外資金也慕名而來。
從上市以來,雅迪控股經營業績節節攀升。上市首年,雅迪實現營業收入 66.68 億元,當年淨利潤為 4.3 億元;2019 年,公司營業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 119.73 億元,當年淨利潤 5.16 億元。2021 年,公司淨利潤首度突破 10 億元,達到 13.69 億元。
天時地利人和,雅迪控股這隻 “仙股” 迎來逆襲時刻。從 2020 年 3 月到 2021 年 1 月,公司市值從 50 億元飆升至 500 多億元,成為 10 倍的 “大牛股”。

這些 “仙股” 也實現超級逆襲
除了雅迪控股以外,還有多隻 “仙股” 也實現逆襲。證券時報·e 公司記者統計發現,從 2020 年以來,股價漲幅超過 10 倍的港股公司共有 18 家。其中,區間最低價小於 1 港元最終實現 10 倍逆襲的港股公司達到 14 家。
跨界至電池回收領域的晉景新能,在最近一年時間內股價漲幅超過 14 倍。
晉景新能原名 “金侖控股有限公司”,2018 年上市時主要從事建築業務,此後在 2022 年獲得了香港首塊動力電池處置、運輸及出口的全套牌照,並通過收購本地領先的再生資源企業掌握動力電池處理與循環利用的核心資源與技術,打造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
2023 年 7 月 12 日,晉景新能股價只有 0.28 港元/股,公司股票成交量也持續低迷,甚至出現 “零成交”。2023 年 8 月,歐洲《新電池法》生效後,我國電池企業出口歐洲必須要滿足歐盟對電池材料回收處置與再生利用的要求,該法案還對動力電池使用再生材料要求達到一定比例。隨着一系列新政策的推動,晉景新能開啓從 “仙股” 向牛股的 “衝鋒”。
今年 2 月 19 日,晉景新能宣佈與國軒高科全資子公司合肥國軒達成合作,雙方將共同佈局海外動力電池市場,計劃搭建電芯回收與循環利用的全球服務體系。
今年 8 月 13 日,MSCI 公佈 8 月份指數審議結果,晉景新能被納入全球小型股指數,這也顯示資市場對公司表現及價值的認可,預期將提升公司的聲譽及增加股票流動性。
今年 8 月 27 日,晉景新能股價再創新高,收盤價達到 5.86 港元/股。短短一年時間,公司股價漲幅達到 1483%。在過去 4 年內,公司股價漲幅更是達到 3173.74%。

作為定製電線互連方案供貨商,匯聚科技也是從 “仙股” 逆襲的典型代表。
2018 年上市首年,匯聚科技實現營業收入 12.38 億港元,歸母淨利潤 1.32 億港元。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公司營業收入規模逐年提升,但股價卻長期低迷。2020 年 4 月 1 日,匯聚科技最低股價更是一度跌至 0.25 港元/股。2021 年 10 月 20 日,公司股票收盤價 0.425 港元/股,當日成交額僅 51.64 萬港元。
匯聚科技股價騰飛,主要得益於其成為立訊精密旗下成員。
2022 年 3 月 16 日晚間,立訊精密通過境外全資子公司以 0.80 港元/股收購匯聚科技合計 13.8 億股股份(佔比約 74.67%),收購總對價為 11.04 億港元,成為匯聚科技的控股股東。當時立訊精密表示,匯聚科技擁有逾 20 年行業經驗,與立訊精密在細分產品、服務客户等方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匯聚科技在 2022 年年報中表示,立訊精密與公司之間的戰略合作,可以使公司通過整合客户與市場資源,以及立訊精密集團的技術與研發能力,在產品、客户及市場營銷方面進一步受惠於消費電子、通訊、醫療保健、汽車行業的發展及協同效應。
2022 年度和 2023 年度,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 35.9 億元、57.65 億元;歸母淨利潤 1.68 億元、2.15 億元。尤其是 2023 年度營業收入同比增幅達 60.6%。匯聚科技在 2023 年年報中提到,公司對 5G 相關及數據中心業務仍然充滿信心,並已計劃於墨西哥設立新廠房,以增加在中國及亞 洲以外市場的市場份額。
背靠立訊精密這棵 “大樹”,受益於對 5G 相關及數據中心、汽車行業等業務的佈局,匯聚科技股價迎來 “騰飛”。從 2022 年以來,匯聚科技股價累計漲幅達到 423.6%。如果從 2020 年算起,公司股價漲幅超過 10 倍。
如何擺脱 “仙股”?
上市後成為 “仙股”,成為不少港股公司正在遭遇的尷尬。
截至 9 月 3 日收盤,有近 1000 家港股上市公司股價低於 1 港元,超過 1400 家公司股票單日成交額低於 500 萬港元,超過 1100 家公司股票單日成交額低於 100 萬港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20 年以來,包括國雅迪控股在內,股價漲幅超過 10 倍的港股公司達到 18 家。其中,由 “仙股” 最終實現 10 倍逆襲的港股公司達到 14 家。
從時間維度來看,這 14 家公司中,上市時間超過 20 年的有 4 家,其中勝獅貨櫃從 1993 年上市至今已經有 31 年;上市時間超過 10 年的有 8 家。包括晉景新能、匯聚科技在內,上市時間最短的 5 家公司均為 2018 年上市,至今 6 年時間。
從所屬行業來説,這 13 家公司包括電氣設備、專營零售、通信設備、醫療保健服務、製藥、機械製造等諸多行業,涉及動力電池回收、數據中心、特斯拉等熱門概念。從經營業績來看,大部分公司的營收總體呈上漲趨勢。
“港股市場是一個非常公平的市場。” 雅迪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在港股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
第一點,到港股上市之後靠的就是業績,要力求業績的持續兑現,不能衝兩年業績就為上市高光那一刻,“如果公司後勁不足,上市後業績開始下滑,在港股接下來就會很被動。所以理論上講,你應該在上升期去港股上市,保證每年的業績平穩增長”。
第二點,要找到有優質資源的戰略合作伙伴,做基石投資者,參與上市發行,這樣在融資過程中難度會小一點,也有利於後續股東結構的穩定性。
第三點,雖然港股估值給的不是特別高,但是不用灰心,因為安全上市是第一目標,對估值暫時不要有太高要求。在港股,很多時候要通過市場的一段時期驗證才能給出合理的估值。“就跟我們一樣,上市時八九倍估值人家都覺得高,高峰時候給到我們二十倍以上的估值。”
“上市後這幾年,是雅迪成長最快的時間。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抓住業務這條主線,” 雅迪人士認為,公司估值和市值上升的核心原因,就是年營業收入從幾十億元增加到如今逾 300 億元,“如果有後勁,上市之後就會有廣闊的空間。有波峯就會有波谷,股價不可能一直漲,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公司做好,把業績做好。” 而業績中長期持續增長的動力,要靠以研發和創新來不斷提升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此外,從一般意義上的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到 ESG 的全面提升也是機構投資者非常看重的方面。
本文作者:臧曉松,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文標題:《厲害!多隻 “仙股” 變 10 倍牛股!什麼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