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baba no longer wants to learn from Pinduoduo

阿里巴巴在電商領域轉型,宣佈將利潤換取增長,重回高投入策略。8 月 15 日發佈的 2025 財年一季度財報顯示,阿里收入 2432.36 億元,同比增長 4%,但淨利潤下降 9.4%,至 406.9 億元。阿里雲和國際數字業務表現較好,但國際業務持續虧損。儘管淘天集團業績下滑,阿里在優化僅退款政策方面發力,意圖增強對商家權益的保護,逐步退出價格戰。
優化 “僅退款”,只是電商轉型的開始。
阿里下定決心要以利潤換增長了。
8 月 15 日,阿里發佈了 2025 財年一季度財報,本財季阿里實現收入 2432.36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4%;調整後淨利潤 406.9 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 9.4%。
淨利潤下降,主要源於迴歸電商、雲計算等主業後的高投入,阿里的解釋為,是對用户體驗(從而提高消費者留存率和購買頻次)以及科技基礎設施的投入增加所致。與大多數中概股靠降本增效釋放利潤不同,阿里顯然回到了 “重投入換增長” 的路線,如此一來,利潤端必定有所承壓。
聚焦到具體業務板塊,本季度表現最好的是阿里雲,收入為 265.49 億元,同比增長 6%,盈利也不錯,經調整 EBITA 為 23.4 億元,同比增長 155%;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為 292.93 億元,同比增長 32%,相較之前幾個季度有所放緩;菜鳥集團收入為 268.11 億元,同比增長 16%;本地生活集團收入為 162.29 億元,同比增長 12%;大文娛集團收入為 55.81 億元,同比增長 4%。
此外,高鑫零售、盒馬、阿里健康和靈犀互娛的季度經營業績也均有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在海外也投入頗重。國際業務雖然持續增長,但本季度經調整 EBITA 虧損 37 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近 8 倍。阿里方面解釋稱,這主要由於對速賣通和 Trendyol 跨境業務的投入增加所致;菜鳥經調整 EBITA 為 6.18 億元,同比下滑 30%,主要由於對跨境履行解決方案的投資增加,但與上季度相比屬於扭虧為盈。
作為最核心的 “頂樑柱” 淘天集團,則成為本季度相對落後的業務。財報顯示,該季度淘天集團收入 1133.73 億元,同比下跌 1%,是七大業務板塊中唯一下滑的。
在新管理層 “迴歸電商、用户為先” 的策略下,淘天從去年年底開始,和拼多多大拼刺刀:加碼低價,向用户權益傾斜,先後上線了先用後付、僅退款、88VIP 退貨免運費等服務。一系列重拳,為淘天換來了不俗的增長,本季度淘天 GMV 同比高單位數增長、訂單量同比雙位數增長,88VIP 會員規模增至超 4200 萬人。
顯然用户對阿里的策略是滿意的,但商家端的反應卻並不積極:本季度淘天的客户管理收入(CMR)與此前幾個季度相比嚴重下滑,僅同比微增 0.6%。顯然訂單及 GMV 的增長還未能傳導到 CMR 端。
在業績電話會上,阿里高管強調,預計未來幾個季度也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的資本支出。總而言之,阿里仍然處於新秩序的建立中,重點是保衞電商大盤、拓展阿里雲及海外業務,整體方向是以加大投入力度換取戰略性增長。
如此,“增收不增利” 的艱難局面至少還要伴隨阿里幾個季度。阿里巴巴集團 CEO 吳泳銘稱,阿里大部分業務將會在 1~2 年內陸續實現盈虧平衡,並逐漸開始貢獻規模化的盈利能力。
值得探討的是,去年 11 月,拼多多股價首次超過阿里後,阿里痛定思痛,決定向拼多多靠攏,例如淘天的低價戰略、僅退款服務等。但在試行大半年後,淘天又決定不再模仿拼多多:8 月 9 日,淘天對僅退款政策做出一系列調整,加強了對商家權益的保護。今年 “618” 後,淘寶也似乎有意退出價格戰,重拾發展主動權。
阿里為何不想再學拼多多了?
淘天 “逆行”
過去幾年,阿里一度處於被動地位。拼多多憑藉超高人效、低價策略和對賣家的重視,對阿里步步緊逼,蠶食淘天的電商份額。直到去年 11 月底,阿里市值首次被拼多多超越,這對所有阿里人都是一個莫大打擊。
馬雲在內網分享長文,他認為過去這一年阿里最核心的變化,不是去追趕 KPI,而是認清自己,重回客户價值軌道;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此前在訪談中也覆盤過類似問題:“阿里落後了,因為我們忘記了真正的客户是誰……某種程度上我們有點自食其果。” 吳泳銘也多次強調阿里最新的兩大戰略重心,“用户為先,AI 驅動”。
阿里到了必須反擊的時刻。
去年年底,淘天將 “低價” 列為核心戰略之一,推出五星價格力體系,只要商家降價就有流量,這和拼多多的推薦邏輯相似。此外,淘特商家的主要經營陣地也轉移到淘寶,商品保留曾經的銷量、評價等各類數據標籤,有了低價商品的填充,淘寶 APP 首頁出現了多個 “百億補貼” 和 “秒殺” 的入口;用户權益上,去年 12 月底開始,淘寶陸續推行一系列政策,包括僅退款、新疆包郵、先用後付、88VIP 無限次退貨包運費等。
為改善用户體驗,今年 “618” 淘天甚至取消了預售。
但一味偏袒用户,追求 “絕對低價”,並未給淘天的業績帶來顯著改善——雖然線上 GMV 和訂單量以及 88VIP 會員數增長,但本季度收入卻同比下跌,CMR 更是嚴重下滑。
平台之間掀起的 “僅退款” 內卷,更是滋生了羊毛黨,不少正常經營的商家怨聲載道。
顯然,拼多多的路子並不適合阿里。二者基因本就不同,拼多多的團隊之前有遊戲經歷,後農產品起家,針對農產品保質期短的特性推出僅退款,另一方面其誕生的時代已經是電商成熟時期,想要搶奪份額,必然要在某個空白地帶競爭;而阿里不同,一開始的宗旨便是從商家角度出發,“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如今掉頭一味偏向買家,必然水土不服。
今年 618 後,或意識到問題的阿里,開始弱化低價策略。
據 36 氪報道,淘天集團在 618 結束後召開了一場商家閉門會,明確了下半年將實施的多項戰略調整。其中最重要的變化是,自去年起搜索權重按照 “五星價格力” 分配的體系被弱化,改回按 GMV 分配,此舉能夠有效減輕商家低價競爭的壓力。
具體到業務指標上,今年淘寶考核的重點轉變為 GMV(交易金額)、AAC(平均消費金額),而不再追求由低價帶來的高 DAC(訂單量)。
一味保護賣家權益的 “僅退款” 政策也得到糾偏:8 月 9 日,淘寶 “僅退款” 的優化策略正式生效。據悉,淘寶將依據新版體驗分提升商家售後自主權,對優質店鋪減少或取消售後干預,同時將升級已收到貨 “僅退款” 的異常行為識別模型,拒絕有異常行為的僅退款訴求。
也就是説,商家要想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必須持續提升服務消費者的能力。這並非從偏向買家的極端掉頭回到偏向賣家,而是將天平調到中立位置,讓賣家與買家的利益均衡。
在京東等頭部電商平台開始集體調轉方向主打低價策略、開啓僅退款的當下,阿里此舉看起來像是在逆行。實際上,阿里已打響了電商 “反內卷” 第一槍,這條路必然艱難,但卻是淘天跳出 “內卷怪圈”,重拾發展主動權的第一步。
在業績電話會上,面對 “如何推動 CMR 和 GMV 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的問題,阿里高層表示,新的產品和商家變現還需要一定時間推動。“對於淘寶天貓來説,目前的優先級是放在提升用户的購買體驗,從而推動用户的購買頻次和 GMV 當中。當市場份額初步穩定之後,從這個季度開始,我們針對提高貨幣化率和商業化的措施會開始加速。”
吳泳銘預計,未來幾個季度,淘天集團 CMR 的增速會逐漸匹配 GMV 的增速。
電商卷不動了
不只阿里,其他電商平台也不再一味在拼多多低價的 “舒適區” 內發力,即便是拼多多自己,也開始調整策略。
“僅退款” 讓拼多多迅速崛起,俘獲了消費者的心,但卻放大了買家與賣家之間的矛盾。
今年 7 月,據《法治日報》報道,有 400 多件被穿過的裙子被集體退貨,店家損失近 8000 元,還導致網店退貨率飆升,店鋪排名後退,關係到流量分發的權重也被降低;賣家也不願再一味退讓,據媒體報道,因為一件 9.9 元的短袖被僅退款,賣家從義烏追到威海,橫跨 1000 多公里尋找買家。
隨着淘寶、京東陸續推出 “僅退款”,該服務的爭議聲也越來越大。“僅退款” 是極致內卷的一個縮影:在 “低價內卷” 之下,商家想要降低損失,要麼降低商品質量,要麼虧錢賣。
“00 後” 廠二代何宇迪對《中國企業家》舉了一個案例:他在浙江東陽經營一家漁具公司,以給品牌做代工為主,他在電商店鋪運營過程中發現,某個電商平台上在售 5.9 元還包郵的魚線。這個價格是不可能盈利的,同行是怎麼賺錢的?
“後來聽説,很多同行都是虧本走量,通過在包裹裏夾帶遊戲公司免費體驗遊戲推廣卡來賺取廣告費,以補貼虧損。” 何宇迪説道。
何宇迪還透露,各電商平台先後推出 “僅退款” 服務後,整個魚線行業的退貨率提高到了 20%,導致成本飆升。
政策上,也將開始對 “僅退款” 等行為出手監管。自 9 月 1 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佈的《網絡反不正當競爭暫行規定》也將正式開始實施。新規中提到,平台經營者不得利用服務協議、交易規則等手段,對經營者在平台內的交易等,進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條件。
淘寶率先對 “僅退款” 糾偏後,拼多多也開始有相應的動作。據拼多多最新規則公示,8 月 7 日起,拼多多平台正式啓動新規,在徵集商家意見後宣佈:針對已發貨訂單,若消費者僅提出退款請求,商家將獲得 36 小時的自主處理權。
拼多多表示,商家有權對退款申請進行合理駁回,而拼多多平台將不再介入。若商家在 36 小時內未作處理,系統將自動完成退款流程,保障消費者權益。在此情形下,若商家駁回了消費者的僅退款申請,而消費者尋求拼多多平台的介入,將基於實際情況進行公正審理。
電商打破 “內卷”,讓行業快速回到健康的生意狀態和合理的商業生態,這也許意味着下一個電商周期的開啓。
不靠低價競爭存量,電商平台將如何繼續發展?
浙江大學中國數字貿易研究院院長馬述忠認為,未來電商發展有六個趨勢:
一是,國內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融合,邊界越來越模糊;二是,批發電商和零售電商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三是,電商不會只卷低價,但依然會卷 “多快好省”;四是,年輕一代將繼續帶動 “平替消費”;五是,AI 將加速數字產業鏈、供應鏈發展;六是,電商 “躺賺” 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在他看來,未來整個中國製造都會被數字化,然後是結構化、分層分類,根據用户的需求,用 AI 的方式去呈現。對電商平台、商家和買家來説,未來的電商消費,一定會是數字供應鏈在支撐。“商家至少需要 10 個點的淨利潤,這是中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基礎。”馬述忠強調。
優化 “僅退款”,只是電商轉型的開始。
本文作者:鄧雙琳,來源:中國企業家雜誌 ,原文標題:《阿里不想再學拼多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