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ral Bank Official to Media: Reasonably Interpret Current Financial Data Changes

華爾街見聞
2024.08.13 14:3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央行主管媒體發佈了關於當前金融數據變化的分析。分析認為,金融數據的新特點很大程度反映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金融機構加大盤活存量資源力度和治理資金空轉,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明顯提升,直接融資加快發展,宏觀融資結構持續改善。金融數據增速高於名義 GDP 增速,總體保持合理增長。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 8.2%,利率下降成效明顯。信貸結構方面,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增速高於全部貸款增速。當前金融數據變化需要從多元視角來評價。

8 月 13 日,中國人民銀行公佈 7 月金融數據。

整體來看,金融數據增速高於名義 GDP 增速,總體保持合理增長。從社會融資規模看,7 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 8.2%,仍然高於名義經濟增速。從利率下降的成效看,7 月人民銀行下調 7 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1 年期、5 年期以上 LPR 均下降 0.1 個百分點,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穩中有降。

從信貸結構看,支持 “五篇大文章” 的金融服務持續提升,7 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綠色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增速均明顯高於全部貸款增速。

當然,也有人習慣於過去的高速增長,認為今年金融數據增速整體仍有放緩趨勢。那麼,究竟如何看待當前金融數據變化?

筆者認為,隨着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貨幣信貸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評價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需要具備多元視角。

首先,金融數據的新特點很大程度反映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

隨着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傳統上高度依賴於信貸資金的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等貸款 “大塊頭” 逐漸調整,反映到信貸數據上可能是不增長甚至收縮,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等新動能領域貸款需求短期內難以完全接續,補不上傳統領域貸款下降形成的 “坑”,導致信貸增長出現波動。

其次,金融機構加大盤活存量資源力度和治理資金空轉,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明顯提升。

金融機構加大盤活存量資源力度和治理資金空轉往往不會體現為貸款餘額的增長,但今年以來,金融機構積極盤活存量貸款,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將低效貸款回收後投放到新動能領域,通過 “移位再貸”,存量貸款的結構是明顯優化的。

隨着規範手工補息和整治資金空轉的效果持續顯現,部分企業過去 “存貸雙增、低貸高存、虛增套利” 的模式難以為繼,提前歸還了貸款;新發放貸款要先補上貸款收回、核銷的 “坑”,然後再增長,最終體現在貸款增量上的數據會相對少一些,但對經濟的支持是實打實的。

再次,直接融資加快發展,宏觀融資結構持續改善。

為了更好適應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金融系統要注重合理把握債券和信貸兩個最大融資市場的關係,推動建立多元化融資體系,促進直接融資加快發展,多渠道穩固實體經濟支持力度。

隨着我國經濟結構加速轉型升級,在金融存量規模已經較大的情況下,今年以來,在有效信貸需求偏弱的大背景下,綜合反映實體經濟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融資支持的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增速保持平穩,展現出了一定的韌性,也反映了直接融資與銀行信貸之間存在替代效應。

當然,隨着經濟逐步恢復良性循環,前期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將帶動有效需求復甦回升。我們期待,未來經濟政策着力點將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內需,隨着消費恢復,經濟循環會更加順暢,也將創造出新的有效融資需求。

本文作者:馬梅若,來源:金融時報,原文標題:《合理看待當前金融數據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