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is the AI bubble "blown up" by tech companies?

華爾街見聞
2024.08.13 14:04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分析認為,雲計算巨頭通過投資 AI 初創企業並要求其在自家雲平台上開發模型,不僅增加了雲平台的收益,也無意中放大了芯片公司的估值。目前大型雲平台已撐起英偉達數據中心收入的半壁江山,一旦該投資週期結束,英偉達的增長引擎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

AI 領域可能存在巨大的泡沫,這一觀點已經成為華爾街的基本共識。多數人認為投資者的狂熱情緒造成了這場泡沫,相比之下,知名企業戰略諮詢人士 Drew Breunig 提供了一個迥然不同的視角。

在週一發表的文章中,Breunig 特別提到了大型雲計算公司在 AI 泡沫中扮演的角色。

這些雲計算巨頭擁有鉅額現金儲備,並在構建基礎模型的公司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更為關鍵的是,他們要求這些公司在其雲平台上開發模型,從而在投資的同時也創造了雲計算收入。

之後,它們利用其新增加的雲計算收入購買大量高性能 GPU,並將它們租給 AI 模型構建公司及其他市場參與者。這一大規模採購行為無意中推高了 GPU 製造商的估值,進一步加劇了整個 AI 行業的泡沫現象。

Breunig 認為,恰恰是這種模式導致了 AI 市場估值的扭曲。他指出,雲平台公司通過投資獲得的收入,與傳統風險投資的估值方式截然不同,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 AI 領域的泡沫。

例如,大型雲平台已撐起英偉達數據中心收入的半壁江山,一旦該投資週期結束,英偉達的增長引擎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

文章還提出了可能打破這一泡沫的幾種情況:

投資者的壓力、初創公司估值的下降,以及技術進步帶來的效率提升,都可能成為打破這一泡沫的因素。

如果投資者開始對 AI 技術的成本效益、能源消耗和可靠性提出質疑,或者初創企業在找到明確的應用場景前耗盡了資金,那麼即使是雲平台也可能難以維持這一泡沫。

Breunig 還提到技術進步對泡沫的潛在影響。他認為,隨着 AI 模型變得更加高效,對計算資源的需求可能會減少,這可能會降低對高性能 GPU 的需求,從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