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king at performance, which companies are truly pseudo-AI?

YY 港股圈
2024.08.09 11:56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Ai 熱潮起於 2023 年初,英偉達是當仁不讓的美股龍頭,市值增加最多,估值合理,是真正由業績推着走的股票。與 Ai 聯繫不緊密的公司可能是偽 Ai,需仔細看業績判斷。英偉達的營收和利潤增幅較大,且利潤率高,業績漲幅好於股價漲幅。近期受 Ai 應用回報低下和新芯片延遲出貨影響,股價回撤 30%。

在 GPT 面世的一年半里,整個美股都圍繞着 Ai 這個核心展開牛市。英偉達是當仁不讓的美股龍頭,也基本是市值增加最多的公司。

儘管很多人對於英偉達這樣的表現恐高,認為這樣的短期漲幅是不現實的,有泡沫的,隨時面臨崩盤。然而對英偉達的跟蹤越緊,卻又發現,公司的估值並不離譜,是真正由業績推着走的股票,即使 ai 的泡沫要破,英偉達也一定不是受傷最慘重的公司,因為它確實是技術壟斷者和在這一輪熱潮中賺到最多真金白銀的公司。

危險的是那些與 Ai 聯繫不緊密,卻也跟着納指一路向上的公司,這樣的公司 A 股很多,當然今年很多都已經打回原形了。美股也很多,也有一部分已經打回原形,但目前也仍有很多高高在上,或許應該仔細看看業績,判斷哪些公司是真正的偽 Ai。

一、硬件業績成長部分實在

Ai 熱潮起於 2023 年初,因此對於公司的估值,其實對比當下的累計漲幅與預期營收和利潤的增幅便可理解其漲幅合理性。

如看到,英偉達從 2023 年至今漲幅為 577%,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而 2022 年的營收是 148 億美元,利潤 43 億。

取英偉達目前最新一個財年給出的最遠端業績預測,2025 財年半年的營收預期為 540 億,年化 1140 億,相比 2022 年的 269 億增長了 323%。由於 Ai 芯片的火熱,英偉達目前的利潤率遠高於 2022 年,一個季度達到近 148 億,所以相對的利潤增幅在 10 倍以上。

所以從 PE 看,目前英偉達比 2022 年底部是要更低些的,而從 PS 看,則要高一點。但英偉達繼續跌下去,再跌一點,確實就要跌出近幾年估值新低了。

由此看來,不難看出英偉達業績漲幅比股價漲幅還要好。大家對於 Ai 應用回報低下和英偉達新芯片延遲出貨的疑慮,最近讓英偉達回撤了 30%,估值看起來更合理了些。再跌下去,英偉達就要出現 5 年來最低的 PE 了。所以無論如何,英偉達這幾年數倍的上漲,終究有很大一部分是不會回撤的價值提升。

而作為對比,AMD 是 Ai 芯片第二大競爭者,這幾年來也一直在推動新的算力芯片研發來希望取得一些英偉達的份額。產業鏈下游幾乎都願意扶持 AMD,但事實是,AMD 的股價漲了 100%,但營收增幅其實很差,2024 年下半年指引後其實營收也只是 252 億,相比 2022 年增長 6%,利潤率不升反降,自然也不必看了,由這個增速可見,AMD 這幾年充當的是一個偽 Ai 的角色。6% 的收入成長換來了股價的翻倍。

如果評價 AMD 的走勢跟英偉達這兩年的區別,可以説是跟跌不跟漲,而且每輪脈衝上漲幅度更小,回撤幅度更大,目前 AMD 的高位跌幅已經接近 44%。AMD 也一次又一次傷害着恐高英偉達,希望龍二低估追落後的投資者。

而英偉達鏈條上的各家公司,包括服務器、光模塊、芯片等,一一細看的話,很多漲幅也都高得嚇人。但從業績來看,也沒有太大爭議。

看到 SMCI,作為這輪 Ai 牛市中漲起來比英偉達還兇猛的頭號小弟。

雖然這家公司的商業模式並不理想,就是一個機房組裝商,也有非常大的競爭,利潤率從來都沒有好過,但是,業績的趨勢卻實打實的。

2 年來,超微電腦累計上漲了 521%,當然高峰時絕對漲幅比英偉達還高,最近因為財報中的利潤率大跌而股價暴跌。但卻也看到了,公司提供了 2025 財年的營收指引為 260-300 億美元,取中值 280 億,2022 年的營收為 51.96 億,增長 338%,這樣一比較,這個股價漲幅和營收漲幅差距尚可

SMCI 給的 2025 年的利潤率預估相比 2024 年有所下滑,但也有 8%,換算是 22 億利潤,相比 2022 年的 2.85 億,將增加 785%。

按照這兩個數據的比例看,SMCI 經過一輪調整,目前股價漲幅已經消化,絕對算不上偽 Ai,因為訂單是積壓狀態,利潤具有一定的可預測性,25 年實際業績大幅出錯的概率不會很大。

算力作為賣鏟子的公司,質疑它們的點只有需求不穩固,有可能在大家放棄投入 Ai 後訂單驟降,但這是需求問題,供給方沒犯什麼錯,跟週期股疫苗股類似,不能質疑它們賺到的真金白銀。

但從 AMD 也能看出,硬件裏也有一大堆這種偽 Ai 公司,它們更多是利用了 Ai 的概念,可能分享現有利益獲取者利益的預期來驅動股價大漲的,代表性的高漲幅個股如 AAOI、ANET、VRT 等等。而半導體公司中則有博通、台積電、應用材料等。都是業績完全配不上股價漲幅。

哪些會真的獲得鏈條利益遞延,哪些是假的,自然會有分化,不好一棍子拍死,比如競爭格局同樣一家獨大的台積電,得到這個英偉達的利潤傳遞不會太難,而博通的預期跟 AMD 的預期很類似,有機會重蹈覆轍。

但有幾樣東西是要注意的,一是目前美股都大跌,已經獲得利潤的英偉達等估值已經調整到位,而這類預判性估值的暫時沒有,因為它們的估值合理化還得靠未來幾個季度的業績表現,

二是,它們都是利潤順延龍頭後續釋放的特性,具有滯後性,如果英偉達們一直漲,業績順風順水,它們追落後那倒還好。但若面臨 Ai 行業大崩,英偉達需求下行的時候,它們剛好業績還在猛漲,那這時是看英偉達的前兆業績還是看它們的財報?而它們的股價和估值都等着業績釋放來催化呢,面臨這種情況,業績利好也不催化股價,這就是一個缺點了。

因此從硬件行業的表現看,龍頭成為龍頭是有道理的,等待利潤溢出分享的公司邏輯沒那麼好,一旦沒有按設想的方向前進,就變成了偽 Ai,開始跟跌不跟漲,現在即使抄底 ai,認為景氣還得持續,也要明白,邏輯有高下,選好的不選壞的。

二、軟件的利潤趨勢不明

關於 Ai 泡沫的討論已經非常廣泛,討論最多的問題基本來自於投入和產出的不匹配,有相關的數據支出,假設英偉達目前按年化收入 900 億算,那麼算力設施和其他配備的投入跟算力五五開,則需要建設 1800 億的數據中心,而又按照軟件行業 50% 利潤率來計算,則 Ai 需要帶動 3600 億的收入才能説得過去。

然而目前的情況確實是軟件行業的收入增長遠遠達不到這個預估。

當然這個 3600 億不一定是收入的增加,如果 Ai 節約了一半的人手,產出一樣的效率,那麼其對企業的影響是成本影響為主,人力成本減半,從而釋放這部分利潤。

對於全球的軟件公司來説,在 Ai 的大量投入後,每年通過利潤率優化釋放 1800 億的利潤增量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數字。但這其中又要排除企業自身發展所產生的利潤增長。

目前看來,全球的軟件應用公司的利潤改善還達不到這個水平。

控股 openai 的微軟,也是全球第一大軟件公司,從財務數據看,則表現為收入成長的同時,利潤率也同步提升。具體而言,微軟 2024 財年的利潤相比 2022 財年提升了 21%,提升幅度為 154 億左右,營收累計提升了 23%。但下一季度的預測收入跟當前持平,這讓 2025 年的營收增速預期下滑到了 15% 左右。所以即使滿打滿算取 2025 年的營收增速計算,微軟這三年的營收增長也不過是 41% 左右。

而微軟的淨利潤率在下滑,有理由相信至 2025 年的三年累積利潤增速不會高於 41%。

目前微軟兩年股價的漲幅卻也達到了 70%,ai pc 和 copilot 都已經推了很久,理論上應該帶動一些成長。但事實是,增速斜率沒有改變太多。三年的增速都不如兩年的股價漲幅,可見微軟也是業績配不上股價的公司。

谷歌、meta 作為跟微軟大模型軍備競賽的對手,產品結合度更低,漲幅卻也更高。但對比業績的話,表現確實比微軟略好,谷歌和 meta 兩年收入分別漲了 37%,33%,但 meta 因為兩年前過去過度投入元宇宙的問題,22 年利潤很低,2 年裏利潤回升近 160%。但同樣地,無論收入和利潤,這兩家都沒有股價漲幅大。

當然,軟件行業業績受益 Ai 肯定慢於硬件,所以大家給到了未來更樂觀的預期。但是也應該注意到,微軟、谷歌,最新財年預期利潤率相比 2022 年都沒有很大改善,無論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算力開支都會增加成本。企業的利潤增長,有業務的修正作用(如 meta 裁撤 VR 業務),有跟隨經濟的自然增長。即使沒有 Ai,增長也是合理的,Ai 通過成本優化帶來的利潤釋放,理論上應該改善利潤率才對,現在沒有。這就離產生 1600 億利潤增量的目標更加遙遠了。

而且,微軟是 ai 結合應用最快的公司,也是利潤率表現下降和營收增速最快放緩的公司,meta 和谷歌還在探索,結合階段,當前它們優秀的業績,一來自低基數,二來自它們本身商業模式的優越性,跟 Ai 沒啥關係。那麼,確定 Ai 化下去的結果是持續增長,而不是微軟化?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其他的軟件服務類公司,説是一片偽 Ai 也可以,説是不屬於 Ai 板塊也可以,因為本身 Ai 繁榮始於 GPT 和文生圖,大部分軟件服務在這裏面沒什麼業務增加的邏輯,或許只有雲服務跟隨着微軟的 Ai 基建稍微獲得一些繁榮。但看業績吧,基本都是漲幅大於收入成長。從 CRM、SAP 到 NOW、PLTR。基本都是估值猛漲。

説 Ai 會推動軟件繁榮吧,一個個在 2022 年以後,基本都是增速遞減的狀態,Ai 沒有改變整個行業的增速向下曲線。偶有業績增速向上改善的,如 palantir 和 servicesnow 這種,就大漲,但回頭一看,10+PS,30% 的營收增速都沒有。整個軟件板塊,現在是卡 30% 增速了。令人擔心。

這樣的環境下,其實一堆增速遞減的軟件服務公司早早打回原形暴跌了。比如 cloudflare、snowflake 等明星股,不知不覺已是美股全年最差板塊之一,早早已經被開除 Ai 板塊。這就是偽 Ai 的宿命。

三、結語

Ai 的發展將極大促進生產力,但不做定量分析都是空談,如果沒帶動業績成長和利潤改善,又或者投入 1000 億產出 100 億,那都是虛的。從目前的業績和股價看來,市場開除了一部分 Ai 股,但在硬件和軟件板塊,仍然存在着不少因為 Ai 概念而有着不小泡沫的個股。

接下來無論景氣持續,還是質疑加大,有幾個邏輯都是需要注意的,利益延後外溢邏輯本身具有更大的風險,其次,對於部分頭部互聯網企業,Ai 不一定對後續業績促進作用。或許當市場可以理性地 Ai,不認為他完全是一個正面的業務促進因素,而是好壞共存的因素,才是一種正確的態度。根據 Ai 化程度、或者 Ai 相關業績來成為公司價值的第一評價指標,這顯然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