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i Jun is going to challenge the tens of millions level racing car

雷軍宣佈小米汽車將在賽車領域挑戰千萬級賽車,目標是成為紐北賽道最快的四門電車。小米汽車交付成績和技術成果良好,有望突破 1.5 萬輛,甚至 2 萬輛的月交付量。小米 SU7 也有望成為 20 萬元以上純電轎車銷冠。雷軍堅信小米汽車的成功,但也認識到造車是一場艱難的戰役。
作者 | 周智宇
三年前,小米董事長雷軍宣佈造車,網友們略有調侃意味地在直播間刷起 “幹翻特斯拉”,認為小米造車很難成。
沒想到,三年過去,曾經在行業內外都被認為不可思議的事情,被雷軍幹成了。在 7 月 19 日的年度演講上,雷軍非常自豪地表示,“小米汽車首戰告捷,小米汽車終於擠上了牌桌。當然離成功還差的很遠,長征才剛剛開始。”
發佈會現場,雷軍立下一個 “小目標”,小米汽車要在十年內成為紐北賽道最快的四門電車。小米 SU7 Ultra 則要在今年 10 月用原型車挑戰紐北非量產圈速榜,2025 年則是量產車正式挑戰紐北量產圈速榜。
這會是小米汽車在世界巔峯賽道上,和全球頂尖車企正面對決。目前紐北圈速榜,自 2014 年來,上榜純電車僅 7 款,僅 3 款為四門純電車,純電榜單前四位都是千萬級跑車。小米汽車將與這些跑車,在賽道上一較高下。
給予雷軍信心的,是目前小米汽車不錯的交付成績和技術成果。交付的第三個月便交付過萬,按照全年衝刺 12 萬輛的交付目標來看,下半年小米汽車單月交付將突破 1.5 萬輛,甚至 2 萬輛。小米 SU7 也有望藉此,成為 20 萬元以上純電轎車銷冠,將 Model 3 挑落馬下。
這一成果讓雷軍也覺得有些超預期。雷軍透露,在今年初制定全年的產能目標,向供應商訂貨時,很多人建議 3 萬輛,穩一點好。最終小米 SU7 的訂貨目標是 76000 萬輛,這在當時也是個瘋狂的目標。
但雷軍和小米汽車團隊知道,小米汽車只能拼命向前衝,畢竟從一開始造車,就這是場艱難的戰役。
雷軍回憶,在 2021 年的一天,他接到電話,得知小米被美國製裁的消息。他也將很快地召開董事會,會上有人問到,假如小米手機業務不能做了,小米三四萬員工該怎麼辦?最終雷軍考慮造車這條路。
經過一系列調研,包括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和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也都力薦雷軍造車。雷軍也相信,智能電動車趨勢不可阻擋。不過,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也在當時表示,很佩服小米的勇氣,但也為小米捏把汗。
雷軍透露,在造車之初,就有不少風投機構曾給小米汽車開價,估值達 100 億美元。雷軍也心動過,不過最終他認為,造車週期長,小米內部和投資人想法很難長期保持一致意見,最終決定還是在小米集團內部造車。因為只有全力以赴造車,才有勝算。
為了理解造車、造好車,雷軍表示,先後試駕了 170 多輛車,甚至為了加深對汽車的理解,還拿下了賽車牌照,立志成為國內車企老闆中開車最好的之一。
在發佈會現場,雷軍還特意地放出一段他開車漂移的視頻,秀了一把自己的賽車技術。
與大部分車企先做 SUV 開始不同,小米 “不走尋常路”,選擇從純電轎車這個最難的品類做起。
在造車項目啓動後,已經定居歐洲的李田原、順為資本合夥人胡崢楠等人,都紛紛投入到小米汽車造車進程中。過去三年多時間裏,小米汽車收到了超過 38 萬份簡歷,雷軍也在發佈會現場發出 “英雄帖”,希望更多汽車行業人才加入到小米造車的事業當中。
在人才之外,則是製造技術。雷軍指出,小米在 14 年前創業時走的是輕模式,根基不穩,甚至至今也還在為此補課。所以從造車開始,小米就決定要從底層核心技術出發,十倍投入,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 電機、大壓鑄集羣、智能駕駛、電池包等各個核心賽道…… 小米全部進行了重點投入。”
甚至在電池包研發的過程中,因為太折騰,雷軍還致電過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對此表示抱歉,最終也得到曾毓羣的理解。
從備貨、定價,再到正式發佈,過去三年裏小米汽車遭到不少質疑、調侃。以至於雷軍在發佈會現場也引用,“蘋果造車十年都幹不成,憑啥小米三年就能幹成?”“軍兒,收手吧,外面都是 XX”,自我調侃一番過去經歷的困難,但最終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雷軍對於今年衝刺 12 萬輛交付非常有信心。他透露,小米汽車預計 11 月提前完成全年 10 萬輛的交付目標。
僅憑一輛車,小米汽車殺入了新勢力交付榜單前十,全年還將衝刺 12 萬輛的交付目標。小米起步不錯,接下來征戰紐北也只是個新開始,代表小米要憑藉自身性能,屹立在全球舞台。
更長遠的,則是成為全球前五車企,雷軍表示,小米汽車會持續戰鬥,直到最終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