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now, Lei Jun responded to everything about Xiaomi's car! Being sanction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s just the beginning, test driving more than 170 cars! Also obtained a racing license

華爾街見聞
2024.07.19 13:52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雷軍在年度演講中提到了小米造車三年的來龍去脈,稱美國製裁成為小米造車的起點。小米決定造車是為了實現多元化發展,雷軍表示要押上所有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小米下場造車的首期投資金額為 100 億元。雷軍還提到,造車項目啓動後,很多人留言希望小米能幹翻特斯拉。這些都是關於小米汽車的重要信息。

7 月 19 日,雷軍年度演講在北京石景山的首鋼冰球館啓幕,這次演講主題為 “勇氣”,內容是關於小米造車三年的來龍去脈。小米汽車也登上了微博熱搜。

小米是怎樣決定要造車的、如何應對 100 億美元的鉅額投資、小米汽車為何不代工等諸多疑團,都在這次演講中,首次浮現答案。

本次發佈會的現場熱情,絲毫不遜色於小米 SU7 發佈會,首鋼冰球館兩層觀眾席全部爆滿,不時尖叫聲聲,有人直呼 “燃起來了!”

美國製裁成為造車起點

2021 年的一天,雷軍上班路上接到電話,聽到了小米被美國製裁的消息。在當時召開的董事會應對方案期間,有人提問:“假如小米的手機業務不能做了,你們三四萬員工怎麼辦?” 這成為小米造車追求多元化的開始。

在 85 場調研之後,李斌和何小鵬兩位朋友力薦雷軍造車。“這應該是單純的為小米好,為我好。” 雷軍表示。後來雷軍的判斷是,智能電動車趨勢不可阻擋。“如果要造車,就要有長期打算,同時一定要奔着全球前五去。我們當時的測算是,要至少燒掉 100 億美元。” 雷軍表示。

投入實在太大,輸不起,雷軍本人親自下場掌舵。“如果這件事必須幹,如果大家覺得我最合適,我願意挺身而出。當時我的心裏只有七個字:雖千萬人吾往矣。”

2021 年 3 月 30 日,小米正式公告了小米下場造車、首期投資 100 億元。雷軍在當時發佈會上説,“這是自己一生最後一個創業項目,自己將押上所有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這場發佈會讓我百感交集。當時直播平台的留言字幕上,很多都是 ‘幹翻特斯拉’。” 雷軍在今晚的發佈會上介紹。

造車項目啓動後,無論是小米的一位早期創業者劉安昱,還是已經定居在歐洲做汽車設計的李田原,還有順為資本合夥人胡崢楠等等,都投身到小米汽車的創業中來。“小米集結了一羣熱愛汽車的人,從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 雷軍表示,小米汽車業務部一度收到 38 萬份簡歷。

對於雷軍來説,這是繼小米手機之後的最後一次創業,他需要全力以赴。但與小米手機時期不同的是,踏入造車後的雷軍則要獨挑大樑。此後,雷軍也始終選擇站在台前,為小米汽車增加更多的曝光量和銷量。

為何小米汽車不獨立融資和上市?

與其他造車新勢力不同,小米走的是一條不依靠外部資本的獨立之路。在今晚發佈會上,雷軍對此也進行了回應。

2021 年 4 月,一羣企業家到訪小米,追問雷軍:現在造車是不是太晚了?雷軍當時回應:智能化是汽車的靈魂,這在電動車時代剛剛開始。汽車是一個百年賽道,只要想幹,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時候。

另一個問題是:小米汽車為什麼不獨立上市?雷軍回應:當時小米汽車啥都沒有,就有投資機構給出估值是 100 億美元,但是深思熟慮後認為,在小米內部造車,大量的人才、技術都可以直接用,可以全力以赴一起造車才有勝算。最後決定資金全部自己掏,風險全部自己扛。

這條路徑被 “半個車圈” 點贊。2021 年 4 月,王傳福、李斌、何小鵬、李想等到訪小米,對小米汽車表達祝福。

大部分車企都是先做 SUV,而小米選擇是 “不走尋常路”,先從純電轎車做起,從最難的品類做起。

當時,還有很多人 @雷軍,認為儘快發車最重要,不要什麼都自己幹,找家代工就行。但是雷軍對此拒絕:“因為過去吃過大虧,這次創業,不走捷徑,不收購,不代工。”

不代工意味着在製造環節,所有核心技術都要自己做。“我們進行了十倍投入,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電機、大壓鑄集羣、智能駕駛、電池包等各個核心賽道…… 小米全部進行了重點投入。” 雷軍表示。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把自己折騰得夠嗆,也把供應商折騰得夠嗆。” 雷軍曾致電寧德時代董事長,最終獲得了理解。

雷軍司機坐副駕駛

2023 年 8 月 16 日,小米第一輛試產車下線。隱藏在背後的卻是一個包含市場調研、汽車冬測、夏測等在內的系統工程。

以市場調研為例,“當時我也有司機,但是既然要造車,我第一步就是要自己開車,反而讓司機坐副駕駛。” 雷軍回憶説。

為了市場調研,後來雷軍又借朋友的車開;逛各類品牌的 4S 店;在小米地下車庫裏轉,看到沒開過的車就借來開。跟各類車主聊天、記錄,並認認真真開兩天。多年下來,雷軍試駕了 170 多輛車。

同時,為了加深對汽車的理解,雷軍還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成為國內車企老闆中開車最好的之一。於是,他下定決心開始學賽車,不光自己學,還帶着小米管理團隊一起學,最終,他如願拿到了賽車牌照。

小米 SU7 發佈前,小米做了行業最大規模實車路面測試。有網友説,“小米汽車行不行,就看高管敢不敢自己開”。這句話被工程師轉給雷軍,雷軍又轉發給所有高管。小米高管全部參與了測試,累計里程超 10 萬公里。雷軍也參與 10 多次,累計 5000 多公里,最遠的一次是自己從北京開到上海。

在發佈會現場,雷軍還視頻展示了自己的開車漂移,雷軍稱這是此前直播 “吹牛” 後的 “交作業”。現場叫好聲一片,幾近震耳。

“軍兒,收手吧”

正式發佈前,小米汽車遭遇不少調侃、質疑不斷。比如,“蘋果造車十年都幹不成,憑啥小米三年就能幹成?”“軍兒,收手吧,外面都是 XX” 等,最難的是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小米 SU7 賣不動。

雷軍回憶説,當時自己確實擔心:既怕賣不動,也擔心不夠賣。我們該訂多少貨呢?2024 年初小米 SU7 的訂貨目標是 76000 輛。“如果一萬輛車賣不掉,至少需要很多個足球場停車,將對企業是滅頂之災。但我們沒有退路,只能拼命往前衝。”

更大的難題是定價。當時市場有聲音認為小米 SU7 定價為 14.9 萬元甚至 9.9 萬元。雷軍認為,超低價無異於飲鴆止渴。最終,小米 SU7 發佈會在今年 3 月 28 日舉辦。

雷軍今天坦言,當時的自己極度緊張,就像十年寒窗苦讀的學生終於參加高考了。現場講了半個多小時才逐漸放鬆下來。後來 4 分鐘大定 10000 台,這些訂單成績轉告雷軍後,雷軍才真正放下心來。

今年 3 月,小米 SU7 發佈會,雷軍曾採用互聯網營銷新方式開了汽車圈風氣之先,主流聲音認為,實現了對傳統車廠發佈會的降維打擊。此後數月,雷軍繼續通過一輪又一輪直播等方式,親自講解、試駕和招人。

在雷軍網紅式營銷的過程中,有一些細節值得關注。比如,有人曾在他的賬號下評論 “下次再開發佈會少用 ‘極致’ 這個詞”,雷軍回覆 “收到”。還有人將雷軍蹩腳的英文做成搞笑歌曲後,他甚至買下了這首歌的版權。

還包括雷軍首車交付儀式上親自為車主開車門等細節。這些都使雷軍成為 “行走的流量”。

雷軍在今晚演講中再次重申,小米 SU7 今年的交付目標是,保底 10 萬輛,力爭 12 萬輛。“但我們距離成功還很遠,我們的長征才剛剛開始。這是小米所有人的勇氣,勇氣是人類最偉大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