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Fed's battle against inflation enters its final stage! But the risks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正面臨着在不推動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應對通脹的挑戰。美國股市創紀錄的收盤高點使投資者面臨巨大風險。市場認為美聯儲最早在 9 月份降息的可能性上升。阿波羅財富管理公司預計經濟將實現軟着陸,但也存在可能的衰退風險。1994 年的美聯儲加息週期為鮑威爾提供了 “藍圖”,但一些策略師對衰退的程度表示擔憂。
通脹緩解的跡象正讓美聯儲獲准做一件投資者等待了一整年的事情:自 2022 年 3 月開始的過去 40 年最激進的加息週期以來進行首次降息。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目前面臨的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在不將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推向衰退的情況下,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或者至少避免陷入深度和長期的衰退。
在美國股市過去一週飆升至創紀錄的收盤高點後,投資者面臨着巨大的風險。標普 500 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週三收盤時分別創下今年第 37 和第 27 個收盤高點,分別為 5633.91 點和 18647.45 點。此前,鮑威爾在國會作證,他似乎更接近降息。
鮑威爾重申了他的觀點,即政策制定者正在面臨一個複雜的局面:降息太少或太晚可能會破壞經濟活動,但降息太多或太早可能會損害在通脹方面取得的進展。美聯儲的任務是促進充分就業和穩定物價。
市場認為美聯儲最早在 9 月份降息的可能性上升,美國三大股指上週均走高,不過標普 500 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上週五收盤均低於週三的創紀錄水平。
阿波羅財富管理公司首席投資長 Eric Sterner 表示,“這可能會關係到硬着陸,我們可能會看到失業率上升、消費者支出減少、更多裁員,以及可能出現的熊市,即盈利和經濟衰退。”
Sterner 補充道,“儘管如此,我的基本預期是軟着陸,因為小型和大型公司對今明兩年的盈利前景都持樂觀態度,標普 500 指數的所有 11 個行業都可能在第四季度實現正盈利增長,這是 2021 年以來從未發生過的。”
美聯儲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的加息週期和隨後的降息週期為鮑威爾如何實現軟着陸提供了 “藍圖”,儘管一些策略師對任何衰退的程度表示擔憂。
1994 年,在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領導下,美聯儲將利率從 3% 上調 2.5 個百分點至 5.5%,以冷卻不斷升温的勞動力市場,控制通脹。
紐約梅隆銀行策略師 John Velis 表示,這是幾十年來政策制定者第一次能夠在不引發衰退的情況抑制通脹,也是唯一一次。
在 1995 年初又一次加息 50 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到 6% 之後,美聯儲官員們在 1995 年 7 月、1995 年 12 月和 1996 年 1 月連續降息 25 個基點,以防止任何可能的衰退。儘管當時標普 500 指數正在上漲,但他們還是這樣做了。
直到 2001 年 3 月,也就是互聯網泡沫開始破裂的一年後,美國經濟一直處於擴張模式,它成功地經受住了 1997 年至 2000 年間美聯儲的多次加息和降息,以及 1997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次年導致盧布貶值的俄羅斯動盪,以及一家名為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對沖基金的倒閉。
經紀交易商 LPL Financial 駐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的固定收益策略師 Lawrence Gillum 説,在避免衰退和遏制通脹之間 “走鋼絲” 是很困難的,雖然會有不利的結果,但你必須説 ‘到目前為止,一切都很好。’你可能會説,軟着陸,或完美的反通脹,已經被定價了。在任何其他情況下,無論是硬着陸還是經濟衰退,風險資產都可能會突然覺醒。”
過去一年,聯邦基金利率一直保持在 5.25% 至 5.5% 之間,足以開始對經濟產生影響,美國第一季度 GDP 增長乏力、就業增長下調以及 6 月 CPI 數據降温都證明了這一點。定於本週公佈的一批經濟數據包括週二發佈的 6 月份美國零售銷售報告,這將為美國消費者的表現提供線索。
Gillum 在電話中稱,“目前,降息太晚的風險很大,即便如此,降息對股市來説 ‘絕對’ 是一個風險,因為降息最終可能再次引發通脹。我們的觀點是,美國仍然存在粘性通脹,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到美聯儲 2% 的通脹目標。我一直在告訴客户,試圖在計入美聯儲年內將降息三次的定價是不現實的。我們預計美聯儲今年會有兩次降息。”
今年年初,聯邦基金期貨交易員預計 2024 年美聯儲將降息 6 到 7 次,但後來又下調了這些預期。現在,他們認為,到明年 6 月,美聯儲有很大可能會降息 5-6 次,每次 25 個基點,第一次降息將在兩個月後到來。與此同時,舊金山聯儲主席戴利在上週四的 CPI 數據公佈後表示,她現在支持降息。
Sterner 最初認為,美國需要經濟衰退才能治癒通脹,但他現在改變了主意。他説:
“這個週期與過去不同的是,消費者在高通脹的情況下繼續消費,因為他們在新冠疫情中積累了大量儲蓄;財政刺激刺激了政府支出;私人信貸基金已經介入,提供貸款,讓中型企業繼續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