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wants to beat 618 the most: JD, Alibaba, or PDD?

長灣資訊
2024.06.26 11:48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16 年來首次下滑的 618。

今年的 618 顯得格外安靜,但電商三巨頭公佈 618 的數據都還不錯。

618 沒有以往的狂轟濫炸、鋪天蓋地的廣告,身邊的人對 618 的期待也不明顯,樓下快遞驛站的包裹數量也沒有明顯增加,老闆説 “有增加,但不算太明顯”。

京東今年 618 公佈的數據還不錯,下單用户超過 5 億,有 83 個品牌累計成交額過 10 億元,超 15 萬個中小商家銷售增長超 50%。阿里的戰報是,365 個品牌在天貓 618 成交破億,超 3.6 萬個品牌成交翻倍。直播帶貨作為淘寶的強項,必然公佈了相關情況。今年直播帶貨表現不俗,在市值被拼多多遠遠超過之後,京東、阿里在今年這場大促中找回了點 “場子”,淘寶在 618 期間,達人直播間破億元的達 34 個,同比增長 53%,店鋪破億元的有 47 個。京東同期直播訂單量同比增長超 200%。

市值最高的拼多多則略顯低調,數據幾乎沒有公佈,只發布了一些單品數據。比如家電品牌在 618 創下品類銷售規模同比增長 103% 的戰績。直播帶貨並非拼多多的強項,這方面拼多多也未披露相關數據。

電商三強都在説自己表現怎麼怎麼好,但綜合電商平台、直播平台累積銷售額為 7428 億元。去年這一數據是 7987 億元,同比下降 7%。分渠道來看,綜合電商平台銷售總額達 5717 億元,同比下降 6.9%。因為三家都沒有公佈具體銷售額。據星圖數據顯示,天貓佔據綜合電商平台榜首位置,京東緊隨其後,拼多多位居第三。這就或有一種可能,三家的訂單可能都增加了,但價格更低了,才造成總銷售額的下滑。

需要注意的是,這份 618 成績單,看似合格,其實和以往相比 “水分” 十足,因為這是有史以來 618 統計時間最長的一次,拼多多從 5 月 19 日進入 618,天貓從 5 月 20 日進入 618,京東從 5 月 31 日進入 618,這意味着 618 統計的數據比去年最少多統計了 10 天的銷售情況。以天貓和拼多多為例,整個 618 大促持續了一個月。用時一個月的銷售和去年 20 天的銷售相比,整體還出現約 7% 的下滑。

這樣的情況造成了資本的不買賬。618 後的兩個交易日,電商三強的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截至 6 月 20 日收盤,京東股價下跌 1.27%,拼多多下跌 0.03%,阿里下跌 0.15%,上一個交易日分別下跌 0.65%、2.78% 和 0.12%。京東市值僅為 437.9 億美元,相比 1614 億美元的高點蒸發了 1176 億美元,阿里的總市值為 1798 億美元,相比高峰值 7658 億美元的市值,蒸發了 5860 億美元。目前市值最高的拼多多為 2002 億美元,卻同樣比高峰值下跌了 950 億美元,相比京東和阿里,拼多多跌幅最低,以至於現在成為電商三強中市值最高的一家。

可見 618 這樣的 “大促” 或已走下神壇,也無法成為電商三強的救命稻草。

1

16 年來首次下滑的 618

618 對京東和劉強東都有特殊的意義。

據報道 1998 年 6 月 18 日劉強東和初戀女友龔曉京在中關村創業成立京東公司。京東官網也介紹這一天,劉強東用 12000 元的初始資金創辦京東公司。京東在港交所上市的日期也是 6 月 18 日,甚至股票代碼都是 09618.HK。

同時 618 還是京東商城成立的紀念日,2008 年京東開啓第一屆 618 購物節,當時京東首次在網站上推出 “618” 年中促銷活動,當時還是以預售制呈現,同時輔以秒殺形式吸引消費者,從秒殺到團購,從品牌特惠到全場滿減。成為京東全年最重要的促銷節點之一。這時候的 618,成為很多消費者必須關注的真正購物狂歡節。

2011 年後,京東 618 開始逐漸演變為電商行業的購物節,其他電商平台開始參與進來,618 不再只是京東一家的 “大促”,而是電商行業的整體 “大促”。618 已經從一個簡單的促銷活動,成長為京東乃至整個電商行業的標誌性事件。

2017 年京東首次公佈了 618 的銷售額,行業口徑下為 1199 億元。做到了真正的 “秀肌肉”,一夜千億的神話開始出現。618 也成為電商比拼的主擂台,越來越多的電商開始參與,披露自己的業績。此時各大主流電商的銷售額基本都處在增長狀態,也樂意讓投資人看到自身的實力。但從 2022 年開始,增速放緩已經是各大電商的普遍現狀,電商們基於增速不高或者下滑,開始不再公佈具體銷售額。

經過 16 年的發展,今年 618 其實有所創新,各家平台紛紛捨棄原先廣為詬病的 “套路”,取消了此前一直使用的預售制。但截至 6 月 20 日,各大電商平台依舊沒有公佈具體的 GMV 數據,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模糊的增長比率。給人直觀的感覺就是今年 618 比較 “慘淡”。一個直觀的數據,5 月 19 日,天貓李佳琦美妝專場直播開始預售,美妝類目實現 GMV 約 27 億元,較去年同期近 50 億元的數值下滑了 46%。

相比往年,今年 618“大促” 的時間更長,公開資料顯示,7 家主流電商 618 平均時長超過 30 天,其中以快手跨度最大,達 42 天。用時最少的為京東的 21 天。阿里和拼多多均為 33 天,其中阿里相比去年延長了 7 天,拼多多延長了 4 天,只有京東縮短了 8 天。

但即便是延長了數日的 618,整體銷售情況卻出現 618 成立以來的首次下滑,無論是全網還是綜合平台均出現 7% 的下滑,這是 16 年的 618 首次下滑。基於消費者目前的消費習慣來看,今年 618 的下滑,或只是一個開始。在這種背景下電商大促好像正在失去意義,一夜千億的神話正在褪去,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逐漸趨於理性。

2

消費反彈和 “大促” 無關

受疫情影響的三年,以及剛放開後的不確定,造成前幾年消費環境較為動盪。但和前幾年相比,今年整體消費環境已經好轉,消費處於強勢反彈期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 年 5 月,國內全網零售額高達 20313 億元,同比增長 15%。2024 年前 5 月,吃類、穿類、用類商品分別增長 19.6%、9.0%、10.8%,均處於快速增長階段。

同時,根據《“618” 消費洞察報告 (2024)》數據顯示,5 月 31 日-6 月 18 日整體網絡零售額達 11491.2 億元,同比增長 10.5%。其中,實物網絡零售額 9949.9 億元,同比增長 7.8%。而各大電商平台的總銷售反而出現了 7% 的下滑,這意味着消費環境變好了,消費意願也在增強,只是這波消費紅利和電商無關。

以前 618 是個全民狂歡的購物節,甚至因為預售制,還有消費者徹夜蹲守,為了限時秒殺,但如今隨着拼多多等低價平台的湧現,消費者已經不需要只有等到 618 才有 618 的特價,幾乎是每天都是 618,自然消費者對 618 的期待感就降低很多。經過 10 多年的發展,618 已經從傳統的電商節日轉變為全民狂歡,滲透進各行各業。線下商超、本地生活等領域逐漸開始線上化的嘗試。過去電商玩的那一套 “限時秒殺” 已經失去吸引力。

根據高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今年 618 期間的包裹量其實增長明顯。5 月 20 日—5 月 26 日也就是 618 大促的第一週,全國快遞攬收量約 35.93 億件,環比增長 7.29%,日均業務量達 5.13 億件。但在 618 活動第三週,郵政快遞累計攬收量環比下降 3.31%,累計投遞量環比下降 0.73%。不過包裹量即便出現了環比下降也相比去年同期有不小的增長,2023 年同期,日均包裹量為 4 億件,相比去年同期包裹數量增長達 25%。

包裹量增幅巨大,但總體銷售額卻出現下滑,這意味着各大電商的客單價在大幅下滑,平台直接不約而同地大打價格戰。比如在《“618” 消費洞察報告 (2024)》中顯示,男鞋、女裝、男裝、女鞋在活動期間平均價格分別下降了 18.4%、9.6%、9.5%、2.8%。其中男鞋的平均價格下滑最為驚人。而這只是部分商品的價格同比下滑,整體上看,價格下降的產品居多,漲價的卻寥寥無幾。

電商從業者王報今年沒有參加 618 大促,本來計劃參加,但平台要他強制降價 5%,這讓他難以接受。“本來我們就是走的量,薄利多銷,利潤也就在 3% 左右,如果再降價 5%,那我是賠錢賺吆喝了,與其這樣,不如不參加。” 對於消費者不再熱衷 618 這樣的大促,王報認為日常各電商已經在打價格戰,價格已經被壓到極致,“其實對消費者來説,現在已經每天都是 618,消費者對這樣所謂的大促銷興趣正在減弱。” 而像王報這樣不做 618 的商家並非個例,很多商家覺得無利可圖,又耗時耗心耗力,直接不再參加。

事實上,低價策略正在侵蝕商家的利益,不少商家在低價策略的裹挾下,壓力倍增,甚至有出現賠本的可能。有商家反映,平台通過壟斷資源、強制降價等手段來擾亂市場,導致商家無法自主定價,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加上平台要求的滿減、包郵等促銷優惠,平台獲利了,但商家的運營成本會激增。有網友在網上吐槽爆料稱,自己朋友的女裝網店,在 618 期間銷售額將近 1000 萬元,看似銷售額不錯,但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扣掉僅退款的 350 萬元、退貨退款的 380 萬元,加上其他各項成本開支,最後預計虧損約 60 萬元。

3

電商三國殺,誰最受傷?

目前主流電商主要以阿里、京東和拼多多三家為主,其中有兩家高層出現變動,京東在 2023 年雙十一後京東零售 CEO 辛利軍退隱,京東集團 CEO 許冉兼任該職位,不久阿里也和京東類似,阿里集團 CEO 吳泳銘接替戴珊成為淘天集團 CEO。兩家都是集團 CEO 親自掌管電商業務,可見對該業務的重視。

兩位 CEO 掌舵電商業務,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比拼價格成了俗套又無奈之舉。價格暗戰是了明面的事實。有媒體報道,6 月初,在淘寶 App 搜索 “比京東便宜” 後,將跳轉至一個頂部醒目位置寫着 “怎麼比價都低” 的比價頁面,下方是具體商品類目的價格對比。同樣京東也 “不甘落後”,搜索 “比天貓便宜” 會跳轉至 “比天貓便宜 買貴雙倍賠” 的比價頁面,不過上述淘寶和京東的頁面跳轉均已下線。

比價格當然也少不了 2023 年 GMV 達 2.6 萬億元的新興電商抖音,5 月,抖音官宣小範圍內測電商改價系統,這個系統就是根據全網定價通過智能分析給出改價範圍,成為電商比價的又一里程碑,接着拼多多跟進,推出自動跟價系統,在電商用户觸及天花板,高增長時代一去不返,以阿里為例,近三年的營收增長分別為 18.93%、1.72% 和 8.34%。而 2019 年至 2021 年的增幅分別為 50.58%、35.26% 和 40.72%,下滑明顯。京東同樣,近三年的營收增幅為 18.29%、13.95% 和 8.59%,呈不斷下滑趨勢。而再往前三年,增幅最低的也達 28%。

營收放緩,用户觸及天花板。無論是阿里、京東、拼多多的傳統三強,還是抖音、快手、小紅書這樣的新興電商,都主動或被動地加入 “價格戰”。

上海某品牌網店負責人張飛對價格戰表示了擔憂,“目前價格已經處於低位,很快將降無可降,這對一些實力不夠雄厚的品牌來説,打價格戰自身利益將受到損害。陷入不打價格戰沒有流量,打價格戰陷入不賺錢或者賠錢的怪圈,這是不健康的,也無法長久持續進行。” 對於阿里、拼多多、京東三強之間的比拼,張飛則認為這對拼多多更有利,而對阿里來説最受傷。“拼多多本身就是主打低價,京東主打購物體驗的及時性,阿里論價格可能無法和拼多多相比,論購物體驗的及時性也無法和京東媲美,儘管阿里在今年 618 表現不俗排名第一,但長期來看,最受傷的可能就會是阿里。當然京東也面臨挑戰,畢竟美團等新興電商的興起,他們的及時性優勢也被逐漸蠶食。”

或許正如張飛所言,阿里目前是電商三強美股市值蒸發最多的電商,較高點已經蒸發了 5860 億美元,而以低價著稱的拼多多一躍成為市值最高的一家,在中概股集體遇冷的大環境下,拼多多的市值下跌為電商類最少的一家。

618 已經收官,總體來説有喜有憂。喜的是各電商已經砍掉了 “先漲價再降價” 以及各種隱藏算法的套路,開始進行最直接的價格 “拼刺刀”,這讓消費者不用耗費腦力來計算買哪個更划算,簡單明瞭。憂的是,儘管已經將 “低價” 進行到底,卻依然出現總銷售額下滑的尷尬局面,消費者對 618 的激情或已散去,這是過去 16 年最差的一年 618,卻有可能是未來最好的一屆 618。在觸及眾多商家利益的情況下,未來還有多少商家願意參與 618,都是未知數,而商場比拼除了價格上的短兵相接,是否還有別的路徑?都將是阿里們不得不重視和解決的難題。

來源:BT 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