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fter "fighting pictures" with Pinduoduo and buyers, my store became popular

有用户發瘋式催發貨,商家在線陪飆戲、有求必應。 鬥圖、嘮嗑、互相飆戲......這些精神狀態遙遙領先的商家,把 “用户體驗” 捲到了新高度。
當電商平台們把 “無理由退款” 捲成了 “基操”,有一批商家決定另闢蹊徑。
有人決定領先一步,替買家申請 “僅退款”,順便把售後現場變成鬥圖比賽,靠 “搞笑人設” 俘獲了買家的心。
有人和買家嘮嗑,因為爽快地採納了對方的設計建議,聊天記錄直接被買家搬到了社交平台上,帶火了一整個店鋪。
還有用户發瘋式催發貨,商家在線陪飆戲、有求必應。
鬥圖、嘮嗑、互相飆戲......這些精神狀態遙遙領先的商家,把 “用户體驗” 捲到了新高度。
“話癆” 廠二代,在拼多多開店創業
顧原,29 歲,一個開拼多多店的廠二代,每天都泡在拼多多和買家聊天。
此前,他的家中一直在經營畫框生意,在義烏有自己的製造工廠,主要銷售到哈薩克斯坦等國外地區。2020 年,因為大環境原因,出口生意基本停滯,顧原就藉助家中的供應鏈資源,開起了拼多多店鋪。
“過去幾年,因為地方快遞經常受到影響,就需要和買家溝通當地情況,也彼此互相加油打氣解解悶。” 他把自己形容成了一個 “話癆店主”。
有一次,一位顧客買了 1m*1m 的超大畫框,是顧原店裏毛利最高的款。“那天我特別開心,但是沒幾天他找我退單,我原本是很鬱悶的。” 他回憶道。但對方告訴顧原,家裏的狗狗馬上就要 10 歲了,為了慶祝才買了這個超大全家福畫框,但到貨後狗狗意外去世了,不想掛了。
“我特別理解,因為我也養狗,然後我給他換了一個小相框,用作留念。”生意不成買賣在,顧原覺得這是規則之外的人情。
除了賣畫框,後來顧原也開始上架其他品類,例如老年廣場舞華服,“單件 60 塊左右,毛利比較高,而且大姨們都很爽快、很好説話,基本一買就是一個舞蹈隊,也沒有退貨。”
顧原告訴硅星人,這些中老年阿姨特別熱衷於聊天和評價,評論區各種高清的舞蹈視頻、擺好隊形的照片,把買家秀變成了朋友圈現場,甚至還會互相評論聊天。
而之所以顧原能夠隨心所欲地嘮嗑,也是因為這個小店只有他一個人經營,兼任着老闆、運營、客服,獨攬大權,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
像顧原這樣的個人店主,在拼多多有很多。
例如去年年底裸辭的娜娜,同樣在拼多多經營了一家女裝店,一開始只是小打小鬧,沒想到客户源源不斷。
“我挺能聊天的,有時候也會幫顧客選衣服,‘多買幾件試試,反正可以退換貨’ 是我的口頭禪。” 在一羣工廠店之中,娜娜的優勢在於自己會穿搭,她會自己去選款,還擅長給客户建議。
有一次,有個女孩諮詢娜娜店內衣服適合的體重尺碼,不知怎麼和她討論起了身材焦慮,然後對方把兩人之間的對話發到了社交平台,帖子就火了,基本每天都有人看到這個帖子,然後來找娜娜買衣服。
娜娜自己也沒想到,一次小小善意對話,引來了這麼多的熱情回報。
在千篇一律的商家之中,這些充滿個性化的店鋪,正在脱穎而出。從這些被誇讚的商家之中,或許我們能描繪出用户對商家的期待,是 1V1 的個性化服務。
以前,電商客服強調的是 “專業”“標準”,淘寶的那句 “親,給個好評” 火遍了大江南北,背後是通過好評給店鋪增加評分,從而影響流量權重的反饋機制,但在層層規則之下,客服們變得越來越 “官方”,為了避免糾紛,店家們要警惕每一句話都可能是 “呈堂證供”,特別是 AI 客服的加入,讓用户和商家的對話越來越艱難。
而顧原和娜娜所代表的是白牌工廠、個人商家,他們沒有複雜的團隊,沒有死板的規則,在交易中充滿了簡單而真誠的 “人情味兒”。
充滿人情味兒的交易,需要平台率先投入
這些非職業化的、非團隊化的商家,甚至是非標準化的商品,例如賣個人手工產品、賣玩偶填充棉花等等,離不開平台對於生態的建設。
首先,是平台對於入駐門檻的放寬,讓各類商家都能加入進來。
顧原是一個典型的 “一個人就能起店” 的拼多多商家。剛準備開店的時候,他先是測試了多個平台,最後發現在拼多多開店是最簡單、限制最少、投入最少的。
“因為我們家的畫框沒有款式,只有尺寸和顏色之分,SKU 很少,在其他平台開店第一件事是要上 15 個鏈接,直接就把我難倒了。” 他解釋道。
過去的工廠店因為流水線設備限制,以及精力有限,本身所製造的產品價廉量大,但 SKU 很少,要求不斷上新、鋪貨,就相當於把這部分賣家限制在了門外。
選定了平台之後,很快,顧原就直接操作手機開了一家網店,“ 只有我一個人操作,新店有 100 塊的流量補貼,跑完立刻就成交了 24 單。”
緊接着,顧原一口氣就開了十個店,他發現每個店都能跑出成交,才確認了這個平台是有很大空間的。
秉承着 “真誠、爽快” 的原則,顧原的拼多多店一直保持在品類優先水平,做得最好的是第一個店,日銷最高 3000 多單。
其次,則是需要平台建立起一個用户為先的規則保障,並讓商家感受到好處,例如百億補貼、退貨包郵費等等。
以農產品為例,由於農產品的上游十分分散,此前沒有電商平台能夠攻下這個難題,農户們不懂如何運輸,也不懂什麼用户為先、營銷推廣,是平台率先投入,搭建起了鏈路和規則,讓農户們參與進來。
比如建立壞果包賠的機制打消消費者的疑慮,確定好物流鏈路並預估好時效......在種種措施的保障之下,用户滿意而不斷復購,農户也因此賺到了錢,而拼多多也建立起了護城河,通過三者共贏,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生態。
如果消費者給每個電商平台建一個 “信用儲蓄罐”,低效、不智能的售後服務會給平台信用值-1,那麼精準、簡單、高效的售後服務就能為平台信用值 +1。長此以往,消費者對各個平台的信任度和依賴度就會有明顯差異,下單頻次與信用值息息相關。
在一次次快速售後、廠家直供的訂單裏,整個平台在消費者 “信用儲蓄罐” 的信用值不斷提升,源源不斷地流量湧進平台,反哺於整個生態,才能幫助商家提高生意復購率。
十幾年前,電商平台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用户養成線上購物的習慣;十幾年後,電商平台們需要思考的是,用户為什麼在這個平台購物。
當平台對用户的競爭趨於激烈,平台們對用户的關注不只停留在消費政策,整個平台生態都要呈現出 “用户友好” 的價值觀和具體措施。
來源:品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