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areholders also "force the palace" Porsche

豪車的電動化轉型之困。
作者:喻言
編輯:周智宇
電動化轉型失利,讓保時捷的盟友們坐不住了。
繼保時捷中國的經銷商夥伴 “逼宮後”,又有保時捷的股東在保時捷股東大會上,質問保時捷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為何堅持明年電動汽車銷量佔一半以上的目標。保時捷的主要機構股東之一的 DWS Investment GmbH 甚至表示,股價的低迷,一定程度上是保時捷公司治理缺陷的體現。
也難怪投資者着急。今年以來,保時捷股價持續走低,較年初下滑 14.4%,同期,法拉利則上漲 23.52%。甚至保時捷在近期股價直接破發,到了上市以來的最低點——69.2 歐元/股,至今還徘徊在 70 歐元/股附近。與去年 5 月巔峯時相比,也跌去了 41%。
投資者認為,因為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發展放緩,保時捷電動車型銷量不高,這已經威脅到該公司的銷量和利潤。也因此,有保時捷股東呼籲這家豪華汽車製造商放慢電動化攻勢。
發出這一呼籲,主要原因是在保時捷對產品線進行改革之時,其在作為電動車主力市場的中國市場銷量不佳,價格下跌,零部件採購也出現問題,令保時捷股價承壓。布魯姆也將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局面用 “艱難” 概括。
從 2022 年開始,保時捷在中國的銷量已經連續兩年下滑,這與過去數年的加價搶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是從 2023 年開始,下降幅度進一步擴大,全年銷量下降 15%。
根據今年一季度財報,在中國市場的情形更加嚴峻。一季度保時捷在中國賣出 16340 輛車,同比降幅近 25%。
當銷量不保之時,降價成為必然路徑,損害品牌價值也在所難免。
5 月,有經銷商針對 Taycan 車型給出 44 萬元多的價格,有分析師調侃,“Taycan 的貶值速度比 911 跑車更快”。
而在中國市場,經銷商們面對銷量重壓,不得不通過降價補貼消費者以促進銷量;保時捷中國也為完成銷售任務選擇讓經銷商壓庫,經銷商們的資金壓力進一步增大,因而選擇揭竿而起,“逼宮” 保時捷。
保時捷回應稱:“當前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保時捷中國與經銷商共同面臨着若干複雜的問題,機遇與挑戰並存。”
“逼宮” 與銷量下滑齊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正在發生。一季度銷售額為 81 億歐元,同比下降了 12.7%;汽車業務毛利率為 23.4%,較去年同期更是下降了 30.3%。
豪華品牌一直以其較高利潤率、高價的品牌形象而引以為傲,如今,保時捷正在加速走下神壇。
此前,保時捷電動化被視作新的增長曲線。然而,當下電動車低迷的需求證明着,接下來要面對的,顯然是挑戰大於機遇。投資公司 Deka Investment 的 Ingo Speich 表示,面對保時捷的電動車,“消費者更有可能抵制它而不是購買它。”
在電動化的浪潮中,這些傳統豪華品牌曾經在電動化方面的激進表態為它們在資本市場贏得了不錯的戰績。2022 年保時捷上市之時,電動化是其在資本市場的重要敍事,彼時,其作為歐洲市近年來最大的 IPO,市值一度超過寶馬奔馳。
2023 年時,保時捷表示到 2025 年,其純電和插電混動車型的比例要佔到所售新車的 50% 以上。在 2030 年,保時捷力爭純電動車型佔新車交付量的比例超過 80%。
也因為一系列激進的計劃,保時捷的股價在 2023 年 5 月時曾接近 120 歐元,與上市之時相比,漲幅接近 50%,資本市場為之興奮。
近 1 年過去,保時捷的電動化進程依然激進,今年幾款代表車型的電動化有了進一步的規劃,並且其標誌性的 911 車型也搭載了超輕量化高性能混動系統,按理來説,保時捷應該延續之前的榮光。
但從當前的銷量來看,電動化並不能持續為保時捷保駕護航,一個明顯的數據是,保時捷旗艦車型電動車型 Taycan 第一季度的交付量幾乎減半。
當前的中國市場,不少國際豪華品牌都面臨着品牌價值和銷量都難以保持的局面,電動化一度是它們尋找增長的 “救命稻草”,但如今,電動化反而成為迴旋鏢,擊中這些品牌的戰略調整,也讓其在資本市場受挫。
如何在電動化轉型之路上平衡財務,這些傳統車企也要做出自己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