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D COMPANY 17.4%, GEELY AUTO 20%, SAIC Motor 38.1%, EU imposes additional tariffs, the boot drops

華爾街見聞
2024.06.13 00:27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歐盟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税,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分別面臨 17.4%、20% 和 38.1% 的税率。其他參與調查但未被抽樣的企業需要額外繳納 21% 的税款。此舉引發了歐盟中國商會的不滿,認為這將損害中歐汽車企業的權益和雙邊經貿關係。

6 月 12 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如無法與中方達成解決方案,針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税的方案將於 7 月 4 日起實施。歐盟委員會表示,對抽樣的三家企業——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將分別加徵 17.4%、20% 和 38.1% 的反補貼税;對參與調查但未被抽樣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平均加徵 21% 的反補貼税;未配合調查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將被加徵 38.1% 的反補貼税。

目前,歐盟對所有進口車徵收 10% 的關税。再加上此次的反補貼税,這意味着,比亞迪旗下電動汽車出口至歐洲,所要繳納的關税將合計達到 27.4%;吉利汽車達到 30%;上汽集團更是高達 48.1%。

除了上述三家企業外,參與調查但未被抽樣的企業包括:愛馳、江淮、寶馬、奇瑞、一汽、長安、東風、長城、零跑、南京金龍、蔚來、特斯拉和小鵬,這些企業需要平均額外繳納 21% 的反補貼税,也就是説,關税合計達到 31%。至於其他未配合調查的企業,將要面對的是總計高達 48.1% 的關税。

歐盟委員會公告發布後,歐盟中國商會隨即發表聲明,對歐盟委員會不顧各方勸阻、執意採取貿易保護主義行動的做法表示非常失望和強烈不滿。歐盟中國商會認為,該措施不僅將嚴重損害中歐汽車企業及汽車供應鏈企業正當權益,扭曲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歐洲市場公平競爭環境,還將衝擊中歐汽車及相關領域的正常經貿往來,其 “溢出效應” 更將對中歐經貿關係和雙邊關係帶來挑戰。

“歐盟中國商會調研顯示,對大多中國車企而言,歐方加徵 10% 以上關税即為高位區間,將對其對歐出口帶來直接負面影響。當前的 17.4% 到 38.1% 的臨時關税區間意味着嚴峻的市場準入障礙。” 歐盟中國商會強調。

事實上,歐盟委員會徵收的反補貼税,其税率之高也超出了外界的預期。此前歐洲專業機構 Rhodium 集團曾預計,歐盟將要徵收的懲罰性關税不會超過 19%,因為全球對發現有補貼的行業的平均懲罰性關税均為 19%,歐盟不可能更出格。不過,現在看來,歐盟的動作顯然更大。原因之一可能是外界對於中國電動汽車成本之低的過度解讀。

在歐盟委員會調查期間,不少外媒及機構發聲,稱歐盟即使按 30% 的高端值徵收懲罰性關税,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商仍將在他們出口到歐洲的汽車上獲得較高的利潤率,因為他們享有巨大的成本優勢,如比亞迪、上汽集團和吉利集團等大型車企,在這方面做得尤為出色。“根據我們的測算,在歐盟徵收 30% 的關税情況下,比亞迪的 Seal U 仍將使該公司獲得約 15% 的利潤,相當於 6300 歐元,仍然是其國內利潤的 4.8 倍以上,這意味着向歐洲出口汽車,對中國車企來説仍是有利可圖的一件事。” Rhodium 機構的諮詢報告稱。

而今,高達 48.1% 的關税的徵收,勢必將嚴重影響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前不久,一項由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發佈的分析報告指出,若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徵收 20% 的進口關税,則歐盟進口的中國產電動汽車數量將減少四分之一,約 12.5 萬輛,相關貿易損失將高達近 40 億美元。現在看來,相關損失可能會更大。

該研究所還提到,由於歐洲本土生產的汽車要比中國汽車貴得多,因此,一旦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税,歐洲地區電動汽車價格將受到顯著影響,導致本土消費者購車成本大幅上漲,更高的價格可能會阻礙歐盟向電動汽車的轉型。

企業方面,德國車企一直表態反對歐盟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關税。公告發布後,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隨即發表聲明稱:“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税是錯誤的決策。加徵關税將會阻礙歐洲車企的發展,同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利益。” 齊普策還指出,對寶馬集團來説,類似增加進口關税這樣的保護主義措施,無法幫助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

目前尚不確定中方是否會採取反制措施。此前業內有傳聞稱,中國考慮對大排量進口車提高臨時關税,且不侷限於汽車領域,還可能對歐洲的葡萄酒和乳製品等徵收相應的關税。

6 月 12 日早些時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回應有關歐盟將從下月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關税一事時表示,中方已多次闡明瞭有關立場,這起反補貼調查是典型的保護主義。歐方以此為由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關税,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損害中歐經貿合作和全球汽車產供鏈的穩定,最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的利益。

歐盟委員會公告發布後,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也表態稱,歐委會罔顧中國電動汽車優勢來自開放競爭的客觀事實,罔顧世貿組織規則,罔顧中國相關企業對有關調查的全面配合,人為構造並誇大所謂的 “補貼” 項目,濫用 “可獲得事實” 規則,裁出畸高的補貼幅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為,是製造並升級貿易摩擦,是以 “維護公平競爭” 為名行 “破壞公平競爭” 之實,是最大的 “不公平”。中方將密切關注歐方後續進展,並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衞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