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le's Most Knowledgeable" analyst Ming-Chi Kuo: "Apple Intelligence" is expected to redefine terminal AI

“至少蘋果已成功地向大眾傳達了其終端 AI 的豐富功能和獨特賣點,” 郭明錤指出,目前 “蘋果智能” 終端 AI 大模型對 DRAM 的需求約為 2GB 或更低。
如果説 iPhone 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那麼 “蘋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能否有機會重新定義終端 AI?
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給出了肯定答案。
在週三發佈的文章中,郭明錤表示,目前三星 S24 手機的 AI 功能還比較有限,而微軟的 AIPC 也沒能給消費者一個清晰明確的認知,現在只有蘋果重新定義了終端 AI。
至少蘋果已成功地向大眾傳達了其終端 AI 的豐富功能和獨特賣點。
郭明錤認為,蘋果在終端 AI 上的成功很可能會激發其他科技公司加快在這一領域的研發和創新步伐,從而引發行業內的競相模仿和緊隨追趕。這種競爭態勢將進一步推動設備端 AI 相關的各個產業加速成長。
郭明奇還指出,目前 “蘋果智能” 終端 AI 大模型對 DRAM(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的需求約為 2GB 或更低。
從支持機種看 “蘋果智能” 如何定義終端 AI
據蘋果此前介紹,配備 A16 處理器的 iPhone 15 無法支持 “蘋果智能”,但搭載 M1 芯片的設備能夠支持該功能。
這表明,決定設備能否支持 “蘋果智能” 的關鍵因素應該是 DRAM 的大小,而不是 AI 算力 (通常以 TOPS,即每秒萬億次運算來衡量)。
郭明錤估計,M1 的 AI 算力約為 11 TOPS,低於 A16 的 17 TOPS,但 A16 的 DRAM 為 6GB,低於 M1 的 8GB。因此,目前 “蘋果智能” 終端 AI 大模型對 DRAM 的需求約為 2GB 或更低。
為了運行 AI 增強設備上的應用,設備至少需要能夠運行參數量級為 3B 的大模型。而具體需要多大容量的 DRAM,則要看所採用的模型壓縮方法而定。
郭明錤指出,微軟認為 AIPC 的關鍵規格是 40 TOPS 算力,但對蘋果而言,11 TOPS 搭配雲端 AI 已足以提供豐富的設備端 AI 應用。
如果消費者要購買微軟的 AIPC,他們還需要自行計算是否達到 40TOPS,而蘋果則是直接告訴消費者哪些機型可以支持 “蘋果智能”,這在銷售策略上更具優勢。
未來 “蘋果智能” 終端 AI 肯定也會升級(最有可能升級到 70 億參數的大模型),屆時需要更大 DRAM 才能運作。
到那時,蘋果是否會利用設備端 AI 的升級來進一步區分其產品線?此外,用户體驗是否如蘋果宣稱的那麼美好也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