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le moves towards the AI new era: chips, applications, and large models fight on three fronts

一方面,需要開發能夠在其設備上越來越多地支持 AI 功能的芯片,另一方面需要創建所謂的 “殺手級” 應用程序,吸引消費者,同時,還需要確保獲得由競爭對手微軟和谷歌控制的最先進的生成式 AI 模型。
在 2023 年的開發者大會上,蘋果 CEO 蒂姆·庫克發佈了新款混合現實頭戴設備 Vision Pro,然而,對於彼時大熱的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蘋果卻保持了沉默。
一年後,谷歌和三星分別推出的 Pixel 8 和 S24 手機,引入了 “AI 智能手機” 的新概念,微軟、Meta 和亞馬遜等公司在生成式 AI 領域豪擲數十億美元購置硬件設備,而蘋果似乎仍然在 “保持沉默”,引發了外界對蘋果是否將錯失技術轉型機遇的擔憂。
不過,隨着萬眾矚目的 WWDC 2024 到來,再次登上開發者大會舞台的庫克有機會改變這一局面。市場預計,蘋果將發佈 iOS 18 操作系統,還將發佈一系列 AI 服務和功能,標誌着其生成式 AI 計劃的開始。
媒體認為,當前庫克面臨巨大壓力,邁向 AI 新紀元的蘋果正面臨着困難重重的 “三線作戰”——
一方面,需要開發能夠在其設備上越來越多地支持 AI 功能的芯片,另一方面需要創建所謂的 “殺手級” 應用程序,吸引消費者,同時,還需要確保獲得由競爭對手微軟和谷歌控制的最先進的生成式 AI 模型。
摩根大通分析師 Samik Chatterjee 表示:
“蘋果需要消除市場對其在生成式 AI 方面落後的看法,證明自己已趕上其他公司。”
1、芯片夠強,但內存有挑戰
芯片方面,媒體認為,蘋果已經擁有足夠強大的芯片來運行 “人工智能智能手機”。自 2017 年以來,蘋果一直擁有專用的神經網絡架構,其最新的 A17 Pro 芯片在 iPhone 15 Pro 和 Pro Max 上超過了 30 TOPS 的基準。
這些帶有神經網絡引擎的 NPU,使得在設備上本地運行一些極其計算密集的 AI 應用程序變得更容易,不過,它們也帶來了 “在內存方面巨大的技術挑戰”,技術情報公司 ABI Research 的分析師 Reece Hayden 表示:
“即使是非常小的生成式 AI 模型,其內存需求也比目前任何手機都要高。”
目前,iPhone 15 Pro 只有 8GB 的內存,而由高通芯片驅動的三星 S24 智能手機則有 12GB。
另技術市場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估計,“AI 智能手機” 將佔到 2027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 43%,使用量將達到 10 億台。
2、應用、大模型的戰鬥
應用方面,媒體認為,蘋果可以採取的一個切實措施,是利用 AI 來增強 Siri。
密歇根大學弗林特學院創新與技術學院的教授蒂姆·貝茨表示,在其現有硬件的限制範圍內,蘋果可以利用設備上保存的個人數據,為其用户打造這些個性化體驗。
這種所謂的 “端側” 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保護用户的安全和隱私,因為消費者不太可能希望 AI 應用程序在其個人信息上進行訓練並將其導出到雲端。在本地運行功能還可以消除從遠程服務器生成響應所涉及的延遲。貝茨補充稱:
“Siri 真的是交互式 AI 的完美 ‘風味’......個人可以控制他們的數據,與 AI 對話,完成任務,而不必擔心數據會被吸走。”
美國銀行的瓦姆西·莫漢認為,AI iPhone 的殺手級應用,將在蘋果能夠提供一個 “與設備上的一切完全集成,然後與雲端的某種專家代理進行交互” 的對話助手時出現。
這也是市場是預期蘋果與 OpenAI 等公司的合作關係發揮作用的地方。雖然蘋果一直在研發自己的生成模型,但它無法與基於數萬億數據參數的最先進模型相媲美,因此需要與其他公司達成協議。
這些舉措可能使蘋果與一些競爭對手持平,但尚未超越它們。在合作伙伴關係與進展的程度上,蘋果與 OpenAI 之間的任何協議的具體輪廓尚不清楚。媒體分析稱,這兩家公司是否有文化契合點,以及這段 “婚姻” 能夠持續多久,都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不過,專家們警告稱,現在就排除蘋果還為時過早。AI 革命仍處於起步階段,尚未有任何大型科技公司成功將生成式 AI 應用於殺手級硬件產品。 AMD 的企業副總裁傑森·班塔表示:
“用體育的比喻來説,我認為我們還處於第一節的第一分鐘...... 現在還為時過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