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w Altitude Era" may arrive in 5 years

華爾街見聞
2024.06.07 12:48
portai
I'm PortAI, I can summarize articles.

五年後,電動飛行汽車將逐步實現商業化運營,成為新興產業。預計中國 eVTOL 產業規模將在 2023 年達到 9.8 億元,2026 年將達到 95 億元。未來五年對 eVTOL 的總需求量可超萬架,市場總規模可達 320 億元。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拓展,將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一新經濟引擎有望帶動近 10 萬億產值。

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或許能夠體驗一種全新的出行方式。“空中出租車” 不再是科幻小説中的概念,而是即將成為現實的生活場景。

“5 年後,我們會看到飛行汽車像現在的新能源汽車一樣熠熠發光。” 東古智能創始人何政道向華爾街見聞表示,在未來五年內,隨着技術進步、政策支持和產業鏈成熟,電動飛行汽車將逐步實現商業化運營。何政道是中國商飛研發中心的一員,曾參與 ARJ21 和 C919 的總體技術集成工作。

回望歷史,20 世紀 40 年代,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福特預言 “飛行汽車早晚會出現”。

2019 年,億航智能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全球 eVTOL 行業的第一股,同時,歐洲 EASA 和美國 FAA 開始修改相關監管體系,為飛行汽車的商業化鋪平了道路。

到了 2021 年,飛行汽車行業的熱度持續上升,Joby Aviation、Archer Aviation 等公司上市,估值達到數十億美元。同年 10 月,小鵬匯天獲得 5 億美元融資。

根據賽迪研究院的數據,2023 年中國 eVTOL 產業規模達到 9.8 億元,預計 2024 年將達到 32 億元,而到 2026 年將達到 95 億元。

“低空飛行器的商業化將使我們能夠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從上海飛往浙江、江蘇或安徽等地。這不僅能極大地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還將激活周邊的文旅資源,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 何政道表示,低空經濟將帶動一個具有將近 10 萬億產值的新經濟引擎。

eVTOL(電動垂直起降)在低空旅遊方面的應用前景廣闊,銀河證券報告預測,未來 5 年對 eVTOL 的總需求量可超萬架,市場總規模可達 320 億元。而低空經濟的應用場景還在不斷拓展,從農林植保、電力巡檢到城市消防、醫療救援,再到空中游覽、私人飛行等,將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何政道的創業初心源於響應國家推動低空經濟的號召。他利用自己 20 餘年的航空設計、研發、製造和運營經驗,推動中國經濟從二維地面向三維低空延展,構建立體的交通、物流、應急和安防體系。2015 年,何政道在完成中國商飛的大飛機使命後,創辦了東古智能,並帶領團隊研發了十餘款空地智能無人化裝備。

東古智能將在此次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展出兩款創新產品:DGI-EX6“鴻觀” 長航時垂直起降複合翼無人機和 DGI-Ocean Eye“海洋之眼” 輕工業級水下機器人。

據悉,DGI-Ocean Eye 水下機器人獲得了 2023 年德國紅點設計大獎,是國內首款多功能水下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已經實現水下直播、潛水教學輔助、水下勘察、水產養殖監測以及海釣輔助等多種應用場景。

而 DGI-EX6 無人機以其超過 1000km 的續航能力和收腹式垂直起降設計,成為國內首款經過 “三高” 測試的無人機,即高安全性、高環境適應性和高經濟性。何政道告訴華爾街見聞,“鴻觀” 自 2019 年研發完成後,已安全飛行超百萬公里,在高海拔和極端氣候條件下都能穩定作業,並且每公里的飛行和運維成本僅為市面工業無人機的 65%。目前廣泛應用於公共安全、國土資源、應急消防、基礎設施檢測等領域。

根據賽迪顧問《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 (2024)》數據,2023 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突破 5000 億元,預計到 2026 年突破 1 萬億元;截止至 2024 年 2 月,中國低空經濟領域共有企業超 5.7 萬家,其中近五年新成立的企業數近 2.1 萬家,近十年成立的企業數佔比接近 80%。IDEA 研究院數據顯示,到 2025 年低空經濟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值將達 3-5 萬億元人民幣。

“我們對低空經濟充滿展望,目前載人飛行器面臨的主要障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法規問題。但中國在科技的開放和容錯程度上已領先國外,” 何政道認為,“穩妥的發展方式應該是先進行物流運輸,然後再進行載人飛行,先在郊區後在城市中心逐步推廣。”

當低空飛行器遍佈天空,當 “想飛就飛” 成為現實,低空經濟的時代才算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