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VIDIA is just one step away from "becoming a legend"

市值超蘋果之後。

作者 | 柴旭晨
編輯 | 周智宇
每一輪技術革新的浪潮,都能創造一個個的造富神話,“皮衣教主” 黃仁勳也接住了這潑天富貴。
美東時間 6 月 5 日,英偉達股價一路飆升,市值邁過三萬億美元關口。當天,它也超越蘋果,成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公司。
次日英偉達股價略有下跌,不過這種波動阻礙不了它狂奔的步伐,此時距它市值邁過兩萬億美元,不過 66 個交易日。
以 6 月 6 日收盤價來算,英偉達只需再漲 6%,便能超越微軟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有投行預言,英偉達登頂封神的勢頭幾乎已成定局,最快待下週拆股完成便會實現。
這彷彿是個隱喻,屬於 AI 的時代已確定地到來。
強勁的市場需求,投資者的簇擁,將英偉達抬上王座;然而市場也愈發擔憂,下一個 “思科時刻” 是否會來臨。一旦英偉達在銷售額、利潤率等方面出現頹勢,狂歡就將重回寂靜。
高處不勝寒,黃仁勳要藉着 AI 東風,讓英偉達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核心基建,將一眾科技大廠與自己牢牢綁定,才能在這個新的時代,穩坐江山。
狂飆
英偉達實現了美股市場一個前所未有的神話。此前蘋果從 2 萬億邁向 3 萬億美元,用了超過兩年時間,而三個月時間,英偉達就創造了奇蹟。
與此同時,CEO 黃仁勳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淨資產突破千億美元,成為《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 16 位資產超千億美元的 “超級富豪” 之一。
英偉達市值的狂飆,在於資本市場對其分歧的逐漸消解。亮眼的業績、驚豔的產品以及拆股對投資者交易熱情的刺激,讓華爾街相信它還能繼續捅破 “天花板”。
從業績基本面來看,一季度英偉達總營收錄得 260 億美元,足足是一年前的三倍多,售賣 “AI 軍火” 的英偉達正一步步邁向巔峯,且絲毫沒有放慢腳步,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在第二季度攀至 280 億美元。
6 月 2 日,現身 2024 台北國際電腦展的黃仁勳成了全場最亮眼的 “明星”。他宣佈發佈不到 3 個月的 Blackwell 已經在量產途中。更重磅的是,接下來英偉達將每年更新一代產品,三年升級計劃浮出水面:2025 年推出 Blackwell Ultra,2026 年迭代新架構 Rubin,2027 年上市 Rubin Ultra。
同時,為繼續鞏固護城河,英偉達早已把自己變成 “AI 工廠”。演講中,“皮衣教主” 展示了強大的生態,基於 GPU 和 CUDA,利用各種芯片和設備,用户可以將算力不斷串聯,構成龐大的數據中心,成為 AI 時代的 “發電站”。
無論是對軟硬件生態極致的追求,還是一年一升級的節奏,英偉達的 “陽謀” 是將一眾科技大廠牢牢綁定到自家 “AI 生態圈”,根本不留給對手喘氣的機會。
華爾街對此頗感興奮,美銀將英偉達目標股價上調至 1500 美元。分析師認為,現在 AI 正高速發展,許多頂尖科技、雲計算公司仍處於訓練大型語言模型的實驗階段,所以芯片界的 AI 高峰期還尚未到來。
其預計,全球數據中心的算力更新需求,每年要投入 2500-5000 億美元上下,而目前僅完成了 20-30%,未來還需要 3-5 年時間才能完成。
機構們普遍認為,英偉達超越微軟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只是時間問題。不過黃仁勳希望繼續添一把火。
不久前,英偉達宣佈要在 6 月 7 日將股票 “1 拆 10”,讓更多散户投資者搭上自家快車,為股價繼續衝高提供推力。而拆股也能讓英偉達更容易加入道瓊斯指數,鞏固在美資本市場的地位。
這一系列佈局,都是黃仁勳為英偉達成為全球資本市場 “頭號玩家” 做的全方位準備。
挑戰
從當下的節點來看,英偉達無疑是萬眾追捧的明珠。過去 5 年,英偉達的股價上漲了近 30 倍,今年也飆漲超 150%。
大象起舞的故事在美股不少,只是這般速度還是令投資者瞠目結舌。從 1992 在硅谷的一家連鎖餐廳與其他創始人迸發出創建英偉達的想法,到如今成為一方巨擘,黃仁勳的英偉達卻也數次徘徊在破產邊緣。
投行機構也擔心,這波 AI 狂潮的泡沫是否快接近臨界點,英偉達可能會再現 “思科時刻”。
作為上一次互聯網革命的 “軍火商”,思科在互聯網泡沫破裂後的幾年內,市值蒸發了約九成,此後一直未能回到巔峯。
市場的風向來瞬息萬變,半導體也是個週期性極強的行業。無論是加密貨幣還是疫情期間的遊戲浪潮,英偉達體會過短期需求飆升下,收入和利潤的大幅波動。2021 年加密貨幣泡沫破滅,就曾讓英偉達被市場拋棄,半個月內股價從 835 美元的歷史高點,降至不足兩百美元。
眼下的英偉達,則還處於營收、利潤率不斷創新高,產品供不應求 “不愁賣” 的狀態當中。
然而週期的存在預示着,英偉達若想不斷刷新歷史,銷售額、利潤率都要保持高歌猛進的勢頭,同時讓自己的護城河高築。在登頂的途中,英偉達正面對來自行業趨勢、對手圍攻、資源瓶頸等一系列問題。
當下節點,英偉達佔據了 AI 訓練芯片 70% 以上的市場份額,其數據中心 GPU 的市佔率更是壓倒性的 92%。這塊 AI 大蛋糕,很難不令對手眼饞。
AMD CEO 蘇姿豐直言不諱地指出,“老黃” 一家獨大,似乎不符合行業的意志, “我不信(英偉達)護城河的説法,客户是否有選擇權很重要,他們其實希望在硬件上能有更多樣的嘗試機會”。
很快,在 6 月初,AMD 祭出新 MI350X AI 加速芯片,相比英偉達最強 AI 芯片的 H200,內存、帶寬、計算性能都有成倍提升,並且與英偉達一樣,AMD 也表示目標每年發佈一次產品;英特爾也透露,其 Gaudi 3AI 芯片的價格將遠低於對手,計劃今年三季度大範圍上市。按照官方定位,這款芯片性能是英偉達 H100 的 1.5 倍,已與 H200 相當。
不僅於此,沒有更好選擇而被英偉達供應 “卡脖子” 的微軟、亞馬遜、谷歌、Meta 等英偉達的大客户們也已經開始 “自造軍火”,設計 AI 芯片並委託製造商生產,試圖擺脱對黃教主的依賴。
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百模大戰後,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 AI 初創企業,都進入到為大模型尋找場景落地的冷靜期。
紅杉資本在三月預估,AI 初創公司為訓練大語言模型向英偉達送去了 500 億美元,但從市場獲取的只有單薄的 30 億美元收入。
換而言之,在這場轟轟烈烈的 “軍備競賽” 中,玩家們必須要重新思考實現盈利的現實問題了。倘若商業化遲遲未果,英偉達恐怕也難逃週期的輪迴。
站在行業峯頂又被趨勢裹挾,黃仁勳沒有退路可言。他必須打響 AI 基建的保衞戰,等待行業均值迴歸、高利潤退潮時,仍能笑傲羣雄。
